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过程的介绍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过程的介绍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沿时千年,多达数千所,遍及全国各地。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据统计,元代新建书院143所,兴复65所,改建19所,合计227所。正德年间,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的讲学活动促使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高潮。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过程的介绍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过程

书院之名始于唐,制度完备于宋元,明清两代又相继有所发展,直到清末被现代学校所取代。书院教育历经千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产生、形成时期

书院之名,肇源于唐代。据1995年出版的《洛阳市志·教育科技志》中有关于书院教育的记载,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将乾元修书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这是洛阳地区史料记载的最早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书院。“中国书院始于唐,兴于宋,沿时千年,多达数千所,遍及全国各地。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最初是官方修书、校书和藏书的场所,如丽正修书院。”[2]

唐代书院设置学士、修撰、撰理、知书等官职,掌经籍之刊辑,集天下之遗书,具有收藏、校刊图书的功能,其性质是藏书楼和编辑室的综合,仿佛今日之图书馆出版社,当时的书院还不是教学机构。到了五代,由于烽火连年,学校停办,一些文人学者选择名山胜地,修建房舍,招收生徒,进行讲习活动,如著名的白鹿洞书院。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书院,这时才基本形成。

2.发展、兴盛时期

宋代是书院获得显赫声名并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全国书院达到711所,书院制度完全确立。始于南唐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初名庐山国学)与河南商丘的睢阳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一说为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和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并称中国“四大书院”。这时书院的办学制度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主办学,讲会制度盛行,学生以自学为主,注重讨论和论辩等。(www.xing528.com)

如果说北宋是书院的兴起和发展时期,那么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则是书院的勃兴和发达时期,南宋时期书院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制度完备,内容充实,特色鲜明,影响深远,显示出鼎盛的巅峰状态。据统计,南宋共建有书院136所,占宋代所建书院总数的78.6%,几乎取代了官学而成为主要教育机关。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岳麓、白鹿、丽泽、象山四处,其他著名的书院也很多。据《续文献通考》所载即有二十余处。岳麓曾为张栻、朱熹讲学之所;白鹿是朱熹讲学之地;丽泽是吕伯恭讲学之地;象山为陆九渊讲学之地。各家学术主张不尽一致,个别书院已成为学派中心。

元代书院亦盛,元初有些南宋学者不做元朝官,退而建书院,私人讲学。元朝统治者基于思想控制的考虑,充分利用书院,并大力提倡书院教育。据统计,元代新建书院143所,兴复65所,改建19所,合计227所。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诏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好事之家出钱粟瞻学者,并立为书院”[3]。事实上这是政府利用并控制了书院,一些书院由政府委派山长(书院主持人),书院也成为官学。

3.兴衰交替时期

明代,书院发展经历了由衰而兴的历程。明初,统治者重视官学,对书院教育未予重视。因此,书院在明初100年间,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正统以后,官学衰落,书院开始兴起。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先后修复。正德年间,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的讲学活动促使书院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著名的心学派人物湛若水“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4]。而“王守仁聚徒于军旅之中,徐阶讲学于端揆之日,流风所被,倾动朝野,缙绅之士,遗佚之老,联讲会,立书院,相望于远近”。据各省地方志的统计,明代书院达1239所,其中民办书院有184所。

清代书院,经历了顺治年间的沉寂,康熙年间的复苏,至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后的勃兴发展的过程,数量曾多达2000多所,而且遍及一些边远省份。在政府的控制下,书院官学化现象日趋严重。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诏将书院改名为学堂,我国书院制度到此而告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