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3 康有为对儒学的重新阐释
康有为曾在1895年“公车上书”。此后他对儒家经典重新进行了阐释,这样就可以利用经典准许西化,通过儒学容纳进步思想。康有为出生于广东一家门第显贵的士大夫家庭,从小就熟读经典,但他随即发现这些经典言之无物。据康有为后来回忆,他的老师总是告诫他不要过分自以为是,但他在21岁的某天冥想这个世界的时候突然大悟,认为自己就是圣人。而后康有为即以圣人自命并重新塑造了儒家的传统。
首先,康有为进一步发展今文运动,对某些“古文”儒家经典的确实性进行质疑。对于就儒家传统大做文章的改革者们而言,“今文”派的解释非常有吸引力,因为这样一来理学正统的垄断局面就被打破了。康有为综合了“今文”派做出的各类研究,于1891年对数种经典大加挞伐,其结论是:古文经典不能作为“汉学”的基础,宋代学者所尊崇和阐述的经典大都是依托孔子而作的。他的言论并不为广大学者所接受,但是他的学识广博,论证有力,在19世纪90年代的学术界极有影响。1894年一些高官下令烧毁刊行于世的康氏著作,但这些却丝毫无碍康有为后来成为进士,并于1895年成为翰林学士。这时他正达到成功的顶峰。
康有为横扫了正统的观点,又进一步推出了某些“今文”新释,并于1897年宣称孔子写了、而非是仅仅编辑了儒家的基本经典,这是孔子借古典改今制的手段。这一观点如果得到承认,那么后人就可以借着圣人的名义开始一场类似的革命。受到基督教的启发,康有为建议尊孔子为中国国教的核心。不仅如此,他还结合两种经典说法,创出一种世界的演进次序,这包括3个时代:(1)据乱世;(2)升平世(小康);(3)太平世(大同世界)。按照这一分析,世界一直处于乱世阶段,经过康有为的革新就会进入升平世。这样,中国的传统学术经过改造已可容纳进化和进步的理论了。
(资料来源: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第429-430页)
[思考讨论]
1.康有为1895年上书请愿事件的背景是什么?
2.康有为对儒家经典的阐述主要有哪些观点?
3.康有为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
[案例解析](www.xing528.com)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挽救国家危亡的政治运动,第一次提出了变革清王朝政治制度的要求,尤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新派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伦理纲常,从而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
但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却不敢否定君主专制制度,不敢触动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不敢否定封建思想的权威孔子,等等。从康有为对儒家思想的新阐释,也可以发现他的理论基础也十分薄弱,康有为的西学知识,一方面从游历香港、上海的观察而来,一方面则是来自《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出版的介绍西方政治、社会的译本。他写的《孔子改制考》虚构一个“改制”的孔子,力图把孔子改造成变法的祖师,在学术上缺乏依据,也反映出维新派在思想文化上的局限性。谭嗣同在慷慨就义时高呼的那句:“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就反映了维新派的孤立与无奈。可以说,康有为思想中对封建主义的妥协就成为了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维新运动的失败,使一些维新人士得以醒悟,最终转向了革命,孙中山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吸取了戊戌维新失败的教训,更加坚定地进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
[学习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第二章第二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的辅助教学。
2.同学们要从案例中去了解维新派的主要改良思想并认识其思想的局限性,懂得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革新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
3.建议进一步阅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