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2了不起的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巨大的变化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现在,我国一天就创造国内生产总值270多亿元,约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40%。10万亿元,一个崭新的起点。[案例解析]1.之所以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是因为我国经济在当时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年均增长7.6%,实属不易。

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

案例2 了不起的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

巨大的变化往往发生在不知不觉中。从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到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时间已经走过了5年。蓦然回首,这5年中国经济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0美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10万亿元,一个巨大的成就。表明我国经济实力今非昔比,物质基础更为雄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强民富,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旧中国百孔千疮,新中国百废待兴。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现在,我国一天就创造国内生产总值270多亿元,约相当于1952年一年的40%。这5年,经济总量从7万多亿元,连上3个台阶,8万亿元,9万亿元,10万亿元,几乎一年就是一个万亿级的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谷物、肉类、棉花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世界第一。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10万亿元,一个艰难的跨越。这5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6%,实属不易。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内有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挑战,1998年特大洪水更是雪上加霜。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出口增长,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7万多亿元到10万亿元,经济的盘子大了,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难度都很大。5年年均7.6%的增长,凝聚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无数心血,是亿万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

10万亿元,一个崭新的起点。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打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奔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综合国力、经济总量、人民生活要再上新的台阶;经济增长不仅要有较快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区域经济协调,维护社会公平。我们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可是人均却排在了100多位。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

党的十六大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愿中国经济快车加足马力继续高歌猛进。

(资料来源:付之笛.了不起的跨越——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人民日报,2003年3月5日)

[思考讨论]

1.为什么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2.我国取得经济总量位居前列的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www.xing528.com)

[案例解析]

1.之所以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大关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是因为我国经济在当时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年均增长7.6%,实属不易。特别是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内有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就业形势严峻等挑战,1998年特大洪水更是雪上加霜。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投资、消费、出口增长,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辉煌业绩充分证明了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十分英明正确,证明了确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2.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多次强调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就会葬送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因为就国内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同时始终未能完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也制约了生产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结果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得比较缓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实际生活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就国际来看,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周边国家及地区迅速发展,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就是证明。

3.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明确提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场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动摇的前提下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向现代化转变的“伟大革命”。这是对我国改革性质的精辟概括。

4.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认为基本制度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是正确的、优越的,是我们的历史选择,不能改变。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即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当具体制度和体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如果不适时地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甚至会丧失掉。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因此,邓小平在说明改革必要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他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他说:“世界上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两种评论。有些评论家认为改革会使中国放弃社会主义,另一些评论家则认为中国不会放弃社会主义。后一种看法比较有眼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4页)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习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第七章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辅助教学。

2.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和讨论,让学生更加明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扫除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从而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信心,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建议进一步阅读:

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见于《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