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节将至,著名钢琴演奏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音乐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让海口市民享受到了高雅艺术的魅力。然而,在欣赏音乐会的时候,观众席中却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演奏会将要开始,场内还有约l/8的座位空着,人们仍陆续地进场,找座位的也显得着急起来。其中,有两对结伴前来看演出的观众,因为座位号没连在一起,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开始和已经找到座位坐下来的人大声商量调换座位的事情,经过一番商议,又是一阵忙乱交换座位,搅得周围不得安宁。
音乐会准时开始。入口处的门帘频繁被掀开,观众仍然鱼贯而入,两旁的侧门也不断有人进进出出。当身穿蓝色西装,一身绅士打扮的理查德·克莱德曼走上舞台,向观众挥手致意,热情和大家打招呼的时候,许多观众无动于衷。尽管演出开始前,广播里播出观看演出的纪律:“在观看演出时,不要四处走动,不要吸烟,将手机关闭。”但此时在中间和后面的走道上,依然有观众来回走动,有的低头找座位,有的走来走去大声地接打手机,还有的和熟人大声地互打招呼……一点都没有欣赏音乐会的氛围。
在检票入场期间,有很多小孩在场地内和两侧的楼梯上窜来窜去;演出期间也有不少人走来走去,还有小孩子到处乱跑嬉戏。尽管音乐会门票上已经清清楚楚地注明了不能带婴幼儿入场,但是一些人却根本不当回事。其中,一位女观众就坚持要带小孩子入场,并与保安发生争执。强行进场后,小孩的哭闹声两次打断了众人的音乐欣赏。当小孩子的啼哭声再一次“伴奏”音乐会的时候,在满场观众的注视下,这名女观众最后不得不抱着孩子离开现场,留下一路孩子的哭声。
当理查德·克莱德曼深情演奏其演绎改编的中国音乐《爱如潮水》时,全场观众都沉浸在这位世界钢琴王子带来的美妙音乐当中。此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小男孩突然开始不断地在过道上跳来跳去,年轻的母亲大声训斥着,周围的人都能清楚地听到母亲的训斥声和孩子嘴里发出的“哇噢”叫声,严重影响了他人欣赏音乐的心情。
音乐会中场休息后,大约是在演奏第二场第三首曲子时,一个小伙子突然拿着相机跑到了演出者的队伍里,结果被乐团指挥用指挥棒敲了一下,同时用脚踢了他以作警示之后,才灰溜溜地跑下台,现场秩序乱糟糟的。音乐会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人又跑上舞台,样子很得意地逗弄乐团指挥,结果被舞台工作人员赶了下来。此人的举动引起了全场观众的公愤,认为这个青年的举动简直是“瞎胡闹”。对于一些站在过道的观众,场内维持秩序的警察也无奈地将他们“请”了出去。
(资料来源:曾苗,廖庆玉.高雅音乐会上的不和谐音.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2006年1月9日)
[思考讨论]
1.在欣赏高雅音乐的殿堂里,却欣赏到了人们的不和谐“音符”。你是如何看待这些不文明行为的?你有过类似的行为吗?
2.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你认为大学生应如何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www.xing528.com)
3.本案例对你有何启示?
[案例解析]
休闲可以愉悦精神,恢复体力,享受生活。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就说过,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
休闲生活是人的生存质量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境。公共场所的休闲生活不仅是个人的一种生活内容和方式,也是一种纷繁、丰富的人际交往活动。因为增强休闲生活中的公德意识,提升公共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如果不坚持无损他人、合理适度、维护公共秩序等这些休闲生活中的基本道德和法律要求,不仅休闲的目的达不到,还会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与学习。
这个案例非常典型地说明: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必定对他人、乃至社会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本案例揭示的在文化盛宴中部分人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不仅有损自身的道德形象,也损害了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和国家的形象。而且让在场的其他观众的欣赏受到严重干扰,让他们也感到自己的“脊梁骨在刺痛”。在这样格格不入的氛围中,欣赏高雅音乐不是享受,而是忍受。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大学生要增强公共生活中的公德意识,自觉抵制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做到无损他人、合理健康、文明和谐的休闲,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学习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第五章第一节“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的学习。
2.大学生应深刻思考休闲生活中不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及影响,领会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践行公德规范,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尽力;应思考怎样消除生活中不守社会公德及严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