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法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各自发表意见,共同研究,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深化认识,提升觉悟的教学方法。当代大学生常常不满足于教师和教材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和基本原理的分析,还希望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还希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见解,作出评判,加深对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静听的记忆变为热烈的辩论,把被动地接受灌输变为主动地参与。让学生以当堂内容为中心,说课本,说自己,说生活,说电视节目,说社会现象,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点、疑点,从而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要实现这些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掌握课堂讨论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水准。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功能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信息反馈,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讲教学民主,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窒息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挫伤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和积极性。讨论式教学方法则着眼于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尊重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不轻信盲从,喜欢发表自己的意见,喜欢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参与意识强。课堂讨论恰是一种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考和求索纳入了由教师导向的轨道的方法。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思维更为活跃。在与同学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同时就是在对理论、现象、观点进行积极的分析、比较、筛选,加之教师的适时点拨,正确的结论就自然地作出来了。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原理等知识,理解透彻,印象深刻,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
2.有益于学生取长补短
学生在讨论前要进行思考,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意见、观点也不相同。一般来说,个人在考虑问题时难免会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如果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就可以使思路更加广阔,思维更加细致,思索更加全面,将问题考虑得更加科学、周全、正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课堂讨论可以使同学代表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看法,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思想认识、觉悟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生变化,使解决问题的答案更臻于完全、完善和完美。并且能够充分显示集体的力量,有益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集体的集体主义精神。
3.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一般来说,突破了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就等于把握了教材的关键。对重点问题,教师要抓住中心讲授,让学生理解,融会贯通;而难点问题很可能是教材的灵魂或理论的归结。如讲授不当,学生就会产生疑惑。教师若组织学生讨论,对分歧意见展开交锋,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样比教师反复讲、反复强调效果要好得多。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讲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授反对拜金主义时,运用辩论式、讨论法,效果就很好。教师组织正反两方学生围绕“崇尚金钱行或不行”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持反观点的同学公开申明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论证,这些论证,尽管也暴露出学生看问题的方法具有片面性,但许多事例的选择、论证在某种意义上是很有道理的。经过两种思想的交锋,教师对学生的合理、科学之处予以肯定,同时指出讨论本身和学生思想认识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充分认识了拜金主义的本质,形成了正确的认识。这种方法对同学们包括没有谈看法的同学都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不仅突出了教材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4.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已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已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要使所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必须建立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则是达到消化理解的必要手段之一。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问题来不及思考,只是盲目地接受和记忆,不能达到全部消化理解,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难于把握。如果及时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交流学习体会,就可以纠正一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观点,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课堂讨论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讨论题目必须在自学教材、阅读参考书、借助一定的数据资料和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讨论还要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要摆出事实和证据,寻找确切的语言,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有效地说服别人,也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堂讨论针对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每堂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其教学目的,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因而组织学生讨论就要针对一些学生凭借一人的力量不能圆满解决或者学生学习比较困难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疑点问题进行讨论。二是针对学生思维的实际。学生因为个性、知识理论基础、专业、学习思考能力的不同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提出的讨论的问题要难易适宜。过难过易都不行,过难,学生则会百思不得其解,自然没话可说,或者曲高和寡,能参与讨论者偏少;讨论问题偏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独自解决,也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因此,讨论的问题应做到讲究实效,不求形式上的热闹,绝不为讨论而讨论。
2.充分性原则
鉴于讨论具有发展语言、启迪思维、互相启发、集思广益的特点,因而保证讨论在时间上的充分性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进行讨论需要经过由思考到表达这样一个复杂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学习教材或教学内容,把自己的理解进行陈述,倾听别人发言,对别人的想法进行反驳等。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时间作保障,其效果是难于想象的。同时,讨论内容是否深入也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也需要相对充分的时间,因而只有保证讨论在时间上的充分性才能使讨论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刻性,激发求知欲,培养其思维能力,深化其思想政治道德认识,提升其思想政治道德觉悟。
3.主体性原则
讨论虽然包括“教师与学生讨论,学生与学生讨论”,但教师的发言不是目的,讨论要始终树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不可越俎代庖。非但如此,在课堂上还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给不同专业、个性、基础等层次的学生创设良好的发言机会。只要学生在讨论中作出了努力,就要予以肯定,而不要轻易指责。要相信学生,并帮助他们,使其清楚地表达问题,让他们在讨论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在积极的思想活动中发展思维和锻炼能力,在新与旧、正确与错误的讨论碰撞中转化认识,接受自我教育。
4.多样性原则
讨论形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而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特别是小组讨论时)效果更好!例如可以将观点一致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或者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把观点不一致的同学组合在一起,进行一番争论等等,这样学生讨论的热情会更高,兴趣会更足,讨论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方式
l.小组讨论(www.xing528.com)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常使用的讨论方式。就是将全体同学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它的优点是:规模小、涉及面广、发言充分,如果讨论时间适度,就很容易形成讨论氛围。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的每个成员在讨论中都要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种方式具有比较灵活、便于掌握、节省时间的特点。它比较适合讨论中议题多、知识浅显、理论色彩不太浓、可读性强的问题。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比较多,讨论的教学组织相对困难,讨论的时间难于掌控。因此,笔者在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时,通常让各小组同时开展讨论,在各小组讨论时,确定一名组织人将本小组的讨论意见进行集中归纳,各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组织人代表本组讲述集中的观点和意见,笔者再对各组的意见进行适当的点评和引导。这样,既节省了讨论时间,又考虑了同学们的全面参与性和讨论意见的代表性;既考虑了民主,又体现了集中。这样,讨论的质量相对较高,讨论的实际效果更好。
2.对话型讨论
这种讨论是师生之间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的相互交流,阐明各自观点,使学生在不感觉到受教育的环境中,学到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接受了教育,达到思想上的相互沟通,情感上和意志方面的相互鼓励等。它避免了教师在某一问题上因唱“独角戏”而使课堂死气沉沉。这种讨论方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至少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进行充分的准备,要尽可能想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有的放矢的准备,以避免教师的对话的错误和随意性,提高对话质量。二是教师必须具有民主精神、师生完全平等的精神,在对话中充分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发学生,不在对话中搞霸权,不以师道尊严压服学生。
3.辩论型讨论
讨论前,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挑选若干名观点不同的辩论员组成正反双方,双方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或者课中的短暂准备后围绕正反两方面的题目开展辩论。难度比较大的辩论题目,教师应该在上一次课后就进行布置,推荐或者挑选出辩论员,并提出明确的辩论规则,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对难度小一些的辩论题目,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短暂准备后就开展辩论,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都有切身的体会:组织一场精彩的辩论,既能将学生的基础打扎实,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学生的创新之花在妙语连珠中跌宕,是非观念在唇枪舌剑中明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搜集、分析、归纳、表达等众多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
4.咨询型讨论
这种方式是由学生发问,另外一部分学生回答。在这种形式的讨论中,或答或问的同学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来“难为”对方,以此让气氛活跃起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当家做主”的责任心和总揽全局的应变能力起着重大作用。这种讨论方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相对运用较少,但如果运用合理,也可以产生良好的讨论效果。
5.专题讨论
在了解基本事实和学习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讨论。例如,笔者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时,就组织学生开展了“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这一专题讨论,笔者要求学生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到环境问题的各种危害出发,结合现实生活展开讨论,取得了良好的专题讨论效果。这样不仅改变了过去那种死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加强了相互切磋,交流了看法,开阔了思路,而且达到了取长补短的目的。专题讨论也是属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重大、重要的讨论,一般也应该要求学生提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讨论效果。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1.精心设计课堂讨论的话题
课堂讨论的话题除了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材要求外,还必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明辨是非、深化认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锻炼,有利于增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趣味性,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所选的讨论题应具备以下条件:(1)要具有代表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而且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2)要选准切入点,使学生有话可说,避免无所适从,无从答起。(3)要有梯度,有层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全部学生都能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中,达到整体参与,普遍提高的目的。(4)要结合课堂实际,适时使用。如果讨论是在讲授新课前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该堂新课的兴趣;如果讨论是在讲完新课后进行,那么讨论题要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本堂课的知识点,理清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如果是专题讨论,那么教师应在上一节课后布置本节课的讨论题,并让学生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好社会调查,准备好讨论提纲,以便讨论时有言可发。例如,有一位老师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关于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这一内容时,在讲授新课前用幻灯投影出有关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获得金牌的情况,然后出示讨论题:有人说,“成功等于三分机遇加七分天才”;也有人说,“成功等于三分天才加上七分机遇”。你们认为哪种说法有道理?该题一出,由于结合学生实际,学生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展了激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接着讲授新课内容,水到渠成,学生欣然接受。再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时,运用讨论课组织教学,他精心设计了这样四个讨论题目:“只要有公有制存在,是否就应该实行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职工劳动一天就得一天的工资,劳动一月就得一月的工资,生产一件产品就得一件产品的工资,因此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实行的是典型的按劳分配。这一说法对吗?”“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收入是否都是按劳分配?”“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四个题目,既符合前面关于讨论题目的四个条件,又是学生思想上存在模糊认识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由于选题精当,组织有方,顺利实现了讨论目的和教学目的。
2.讨论题目要有新鲜感
要想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索正确结论的积极性,讨论的题目就必须新颖,让学生感到好奇,从而产生新鲜感,诱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也可以是以新鲜生动的材料引起讨论,也可以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展开讨论;对一些老问题,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也可以换一个新的角度来讨论。如:在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课,结合书本知识,组织同学观看录像《环境保护》系列篇和漫画《此鱼塘为什么没鱼》,由同学分组结合教材讨论:一是怎样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二是从录像中受到哪些启示,怎样为保护环境出一个好主意等。这既切中教学内容的重点,又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以新促趣,以趣促思,以思求真的效果。再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邓小平理论关于科教兴国思想时,讲到科教兴国的基础是教育这个观点,就设计选择了“教育产业化的误区”这个讨论题。通过“教育收费大幅度上涨,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无法正常接受教育,使教育成为‘贵族教育’,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这一社会现象,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出结论:“实行教育产业化,让学生承担一部分学费是应该的,但不能使学费成为学校的摇钱树。教育产业化应该是以学校为基地,以科研为依托,以科技产业化为具体途径,以科技产业化的效益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使教育步入良性循环,如清华同方、北大方正等。”
3.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是教师要钻研教材,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进行认真的备课,确定好每次讨论的主题。主题的确定要做到内容恰当,有一定的难度和可辩性。二是教师要掌握学生实际水平,预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驾驭整个课堂讨论,不致半途而废。三是要培养一些发言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畅谈自己的见解,给发言不太积极的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融入讨论中来。四是教师可将讨论的题目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提前准备。五是学生的准备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要根据讨论的主题,熟悉教材,使发言联系实际,不谈空话和假话。
4.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
老师必须始终把握讨论的主动权,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是注意牢牢紧扣讨论的中心议题,在讨论中学生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偏离讨论的主题,这时老师要能够放得出又收得回,使讨论自始至终都不偏题。二是在讨论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某些模糊观念,反映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思想问题,甚至有的可能是错误的思想意识观点等。有时还可能会得到一些学生的认同或共鸣,老师应当注意及时地通过说服教育引导的方式,澄清一些错误的模糊的认识,端正学生的思想意识观念,使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在思想意识上得到进步和提高,保证议题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三是对在讨论中有可能出现的学生之间互相争吵,引起的互相对骂、互相揭短等不正常的现象,要及时进行制止、引导或迅速转移话题,使矛盾消失在萌芽状态。四是要把握好讨论中启发引导的“度”,启发引导不够,学生的讨论可能跑题,也可能冷场。启发引导过头,把学生讲的话都讲了,大家可能失去参与的兴趣。启发引导要使学生进入“愤悱”之状态。启发引导还要注意方式,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来发表意见,避免居高临下,否则就失去了启发引导的价值意义。
5.师生关系要平等融洽
在上课讨论的时候,必须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的氛围,这是能否使讨论正常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师生地位平等,学生才会大胆地发言参与讨论。只有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一种互敬、互爱、互相关心、团结和睦的关系,学生才会积极地想办法来参与讨论,似乎如果自己不讲话,好像没有礼貌,对不起老师和同学;只有在大家关系融洽,互相之间毫无猜忌的情况下,学生才会讲真话,才会无所顾虑地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地表露自己的思想等。在讨论中要做到无论是谁,不能厚此薄彼,要因人而异,要真正做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评价与总结
讨论结束后,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无论时间是否充足,对讨论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结论),都要及时给出一个能揭示问题本质的、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要本着以鼓励为主的原则,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提出建议,另一方面要重视讨论的过程,对表现好、有进步的学生或小组也要表扬,防止挫伤学生积极性。讨论过程中教师绝不能成为甩手掌柜而放任自流,由于学生受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讨论问题时往往就事论事,容易犯表面性和片面性的毛病。这时教师要进行耐心疏导,适当时可做阶段性的评价,鼓励学生明确下一步的方向。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从孤立到联系地分析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时,完全采用讨论法组织教学,在上一次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为学生提供了两则材料要求同学们准备:一是北京某学院女大学生陈某由于受法轮功影响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二是湖北某医学院一位学生在实习期间看到医院的不正之风和社会的阴暗面,感到知识无用,理想被玷污,前途漆黑而割颈自杀。这位教师在学生讨论了50分钟后,用了40分钟进行归纳、评价和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两种消极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引导,对正确的四种观点进行了肯定、归纳,并指出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了预期的讨论目的。
总之,课堂讨论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可根据自身特长、学生阅历水平、知识水平、教材状况、教学内容等因素,在正确策略的指导下,不断地摸索、丰富和完善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