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艺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一方面是指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注意时效性选择,比如,形势与政策课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教师要艺术性地选择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控制教学进程时对时间的掌握和具有的时效观。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课堂教学时间还未到就提前开始教学,虽然也是教学时效的内容,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并不多见,所以不加以论及。二是课堂教学时间已经结束,教师还在进行教学,也就是还在拖堂。所谓“拖堂”,就是在一堂课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本节课结束后继续延长授课时间的一种行为。这里,主要探讨后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对教师来讲是一种高度紧张的精神劳动,一旦进入教学“角色”,教学时间是极其宝贵的。10分钟,20分钟,甚至45分钟,对教师来讲常常是“一刹那”“一瞬间”的功夫。如果课前设计不当,或者课中教学内容处理不当,教学时间分配不好,往往使教学内容和时间限制发生矛盾,出现拖堂现象,不是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就是耽误其他教师上课或其他活动。事实上,这是一种辛辛苦苦的无效劳动,甚至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负”劳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尽力克服拖堂行为,树立正确的时效观和具有时效处理艺术。
一、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拖堂的认知倾向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调查研究了学生对各种教学问题的认知倾向,对教师拖堂行为,大学生们存在如下三种认知倾向:
1.持无所谓态度
那些性情稳重、善于忍耐、具有较强自控力的学生,对教学时间的长与短,中间休息不休息、误不误开饭都不大在乎。他们觉得急也没有用。认为自己又不是时间的主人,老师要讲就讲下去,学生有什么办法?你讲你的,我干我的,想听就听,不想听就算了。你讲得起,我就陪得起。
2.持同情态度
这部分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延长教学时间,出现拖堂现象,是出于好心,是事业心强、认真负责的表现,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明白更多的道理。有的学生认为:“看老师辛辛苦苦,讲得口干舌燥,精疲力竭的,难道人家不知道多休息一会儿好哇!”“讲授的内容多、讲授详细才延长时间呢!”但是在持同情态度的这部分学生中也有一些是怀着既感激又生气的情绪的。因为他们课间休息也要做一些其他事情,要去厕所、要喝水、要休息休息,等等。当然,如果教师教学非常精彩,延长一会时间,这部分学生还是欢迎的。
3.持抱怨态度
这部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措词尖刻,反应强烈。有的说:“讲、讲、讲,数他能!讲那么多有啥意思,啰哩啰嗦,烦死人了。”“整堂课大道理,下课了还喋喋不休,枯燥乏味死了”。另外,学生对教师的拖堂误饭最为反感,反映也最强烈。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段一般都比较差,经常被安排在上午、下午最后两节课的时间很多,如果教师拖堂,学生就要误饭。因此,学生一般都比较反感,以至于会出现饭盒齐响、倒掌不断的尴尬场面。
二、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的不满表现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我发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长教学时间不满意时,学生常常用如下10类动作、表情暗示教师快快结束教学,早点下课。
(1)合上笔记本,收拾书包、教材、文具,清理课桌;
(2)整理衣装,或者批上围巾,或者戴上帽子,或者把东西拿在手里不断摆弄着;
(3)把书、本子、文具、饭盒、桌椅或者其他东西,故意弄得乱响;
(4)不看教师,也不看演示器材,而是观察场外有何动静,或者在教室内东张西望,或者看天花板;
(5)伏在桌子上,做出睡觉的样子;
(6)向教师撅嘴,瞪眼,唉声叹气;
(7)嘴里不干不净地嘟哝着,小声说气话;
(8)身子来回晃动,随时随地做出立即起身出走的姿态;
(9)当教师讲到结尾处,但还没有结束时,就抢着鼓倒掌,或者怪声大叫;
(10)下课散场时发出怪里怪气的叫声,或者模仿教师的一些口头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的主要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在于:
1.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
有的教师由于备课没有计划性,课堂教学各环节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也不合理,一堂课讲多少,学生自学多少,课堂讨论辩论多少,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素质、转化学生哪些方面的觉悟,心中无数,安排不当,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把握不准,从而导致拖堂现象的发生。
2.部分教师缺乏驾驭教材的能力,不遵循教学规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变化比较大,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后,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不断整合,教育部又统一组织编写了新教材,部分教师对新教材不熟悉,缺少深入研究,缺乏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是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教师在研究教材、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合理安排,否则随心所欲,讲到哪算哪,就违背了教育规律。
3.部分教师受师道尊严陈腐观念的影响,没有尊重学生的意识
教师和学生在做人的方面是平等的,学生应该尊敬老师,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但由于部分教师受陈腐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师在学生面前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认为拖堂是责任心强的一种表现,是为学生好,出现了年纪越大的老师越容易热衷于拖堂的怪现象。
4.部分教师心理不成熟,把拖堂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教师上课拖堂,是因为他要把上课没有讲完的内容全部讲完,根本不相信学生的理解和自学能力,只有面面俱到,教师本人才能放心。这足以反映部分教师心理上的不成熟。另外,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不满意,无法通过教师的威信和正规的教育手段达到预想的结果,有时就会以拖常来威胁学生、惩罚学生。
5.部分教师时间观念不强,已经养成了拖堂的不良习惯
由于性格和平时的不良习惯,部分教师做事拖拖拉拉,时间观念不强,下课和没下课差不多。对人对己都这样,认为拖堂没什么,我喜欢,我就要这样干。(www.xing528.com)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的不良后果
笔者历来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就是不讲诚信,是我们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印象:自己在读大学时,最讨厌的就是老师拖堂。往往下课铃声一响,心早就飞到教室门外,再精彩的讲授,再和蔼的老师此时也觉得不顺眼。既然只给你40分钟(45分钟),40分钟(45分钟)内就应该充分利用,40分钟(45分钟)之外一分钟也不用,应该还学生应有的休息权、娱乐权。该下课你不下课,就是对学生不讲信用。当今礼会是诚信社会,不讲诚信的教师怎么能教出诚信的学生呢?
1.拖堂反映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不规范,导致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教师之间关系紧张
课间10分钟和课后的时间是属于学生的,应该让他们出去放松一下。同时还要为上好下节课做好准备。不给学生们下课,就没有了放松的时间,就得不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良性循环。否则,一天到晚都处在紧张状态,无论是对学习还是身心健康,都是有害无益的。对于上下一节课的老师来说,让老师在外面等着本身就不道德,也影响了下一节课的质量,下一节课的教师自然会对你有意见,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教师间的团结。
2.拖堂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危害了学生心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拖堂,是因为自己还没有讲授完。自己不能把未讲授完的内容总关在肚子里,不让自己把话讲完也是很难受的。对于学生来说,认为应该配合教师、帮助教师,让教师把课讲授完,自己要忍耐教师有时候拖堂,不能辜负了教师的一片“爱心”。其实,在上完一堂课后,学生就应该利用课间或课后尽情地放松,但教师还让学生不厌其烦地听自己讲授本来就比较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的心里自然会流露出不满。再说,如果学生对爱拖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存在不满情绪,自然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还会产生对这门学科的抵触情绪。
3.拖堂容易戕害学生的个性和养成学生错误的时间观念
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主要是在课外培养的。教师总是一厢情愿替学生“着想”,常常因此忽略学生课外活动的权利,认为自己是为学生好,而学生的权利微不足道。其实,你剥夺了学生课外休息的权利,严重一点说,你剥夺了学生培养兴趣爱好的机会,是对学生的人格的不尊重,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戕害。再者,拖堂的教师,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教师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人”的不良印象,长此以往,也会对学生正确的时间观念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4.拖堂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拖堂,容易让学生身心疲惫,注意力难以集中,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更是事与愿违,本来这堂课教师就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教学的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重点、难点、热点、疑点把握也比较好,教师在课内的讲授也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可就是教师课后的拖堂,既破坏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又有美中不足、画蛇添足之感。 “教学是一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互动的活动”,这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具有的常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很重要,只有教和学相互统一,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谁违背它,谁的行为就不合理,必然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克服拖堂的机制、方法
既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拖堂有那么多的弊端,那么如何杜绝拖堂现象的发生?
1.高校要建立有效的教师道德机制,不断加强教学时效观教育,为克服拖堂提供机制保证
说到底,拖堂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教师的教育观念以及高校教学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有直接的联系,有怎样的教育观念就有怎样的教育行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上课拖堂和提前下课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对二者的态度和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对拖堂现象,错误地认为是教师尽心尽职的表现,是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的行为,出于这样的认识和评价,以至于还很少有对拖堂行为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的。对提前下课现象,就认为是教师教学“缩水”,教学管理部门经常检查,严防死守,发现教师长期提前下课,就认为教师缺乏责任心,师德不好,这位教师当然就属于严管重查的对象。事实上,提前下课和教学拖堂的实质都是错误的,都是不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都是错误的教学时效观,对教学的危害、对学生的危害、对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危害都是存在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转变对拖堂教学现象的片面认识和错误观念,持之以恒地进行师德教育,建立师德继续教育机制。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职业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追求自我完善,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
2.学校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为克服教师拖堂现象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健全比较全面的教学时效管理制度,要像对待教师提前下课行为一样,也把教师教学拖堂列入严重的教学事故。对上课拖堂的教师一方面进行批评教育,帮助其树立全面的、正确的教学时效观念;一方面督促其不断进修学习,不断改进结课的方式方法,坚决克服结课拖泥带水的拖堂弊端,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再一方面,对于拖堂的教师予以一定的经济处罚。只有这样三管齐下,才能够对克服教师教学拖堂现象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节奏,为克服拖堂现象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生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是呈波浪形的。即不可能长时间处于一种不变状态。它总是“兴奋”与“平静”交替进行着。学生心理的兴奋表现为积极注意和思维,而心理平静则表现为精神的疲劳。心理的这种变化叫做心理的“节奏”。心理的节奏一方面是主观需要,是学生的生理结构表现出的一种生存本能。另一方面是客观养成,是学生在较为“规律”的学习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时限习惯。即在什么时间内一般能自然保持什么心理。比如,高校课堂教学规定的一节课40或45分钟,一般一门课程的两节课连续安排,学生们已经逐步养成了这种时限习惯。在这个时限内,学生一般能自然保持有节奏的心理兴奋,而任何超越时间的讲授都可能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下降。心理的节奏性必然会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一张一弛”的心理变化,合理地掌握利用学生的心理节奏,提高教学效果,克服拖堂现象。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为克服拖堂现象奠定基础
认真备课,善于打有准备之仗、有把握之仗,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克服拖堂行为的重要基础。备什么呢?一备教情,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安排合理,教学时这些内容重点讲授,一般问题简单讲授。二备时间。我认真研究过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优秀教案,发现这些教案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都做到了精益求精,如果严格按照教案组织教学,一般不会产生拖堂现象。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并在课前进行认真的预讲,把教学时间安排调整到最佳,才能有效避免拖堂。三备学情。在备课中对学生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可能的表现,可能出现的意外、偶然事件都要进行充分的估计,对影响教学进程的情况要有一定的处置预案,这样才能合理处置学生学习、课堂管理、意外和偶发事件等对教学进程的影响,避免拖堂行为的发生。
5.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为克服拖堂提供组织保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在本书中已经有专门的论述,这里不再进行过多的强调。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这门课程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责任心比较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教学秩序乱,课堂纪律差,影响教学进程,导致拖堂;另一种是一些缺少实践经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花费了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课堂管理,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了规训课、训话课、纪律课,从而占用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要么减少教学内容,草草收场,敷衍结课;要么尽力完成教学内容,产生拖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进行必要的教学组织和课堂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握时间,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和克服拖堂现象创造条件。
6.教师要严格自律,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为克服拖堂创造良好的主观条件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总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拖堂问题,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外因,而在于教师的内因,在于教师的时效观念、行为习惯和教育教学艺术。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职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自律,不断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教学时效观念,不断养成良好的教学行为习惯,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学生。作为一名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最佳的方法(最起码不拖堂)解决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注释】
[1] 顾仲彝著. 编剧理论与技巧.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232页
[2] 达尼洛夫,叶希波夫. 教学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第481页
[3] 叶圣陶论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页
[4] 叶学良著. 教育美学.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4页
[5] 李如密. 教学艺术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页
[6] 同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