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履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神圣职责,应该积极掌握心理疏导的艺术。
一、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艺术,首先必须深入认识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所谓大学生思想问题,主要是指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思想中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和困惑,以及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想法和观念,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奋斗目标、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处事原则等。在大学生中,比较明显的思想问题主要有政治思想认识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道德观念偏向、对改革开放政策有误解、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和大学生的机体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消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按其发展程度,心理问题可分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类。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有以下五点:
1.问题的性质不同
思想问题常常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相联系,带有明显的政治和道德色彩。而心理问题常常与大学生的生理状态、身体素质、遗传因素以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相联系,带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是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最显著的区别。
2.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同
思想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极端性等,它的形成大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嬗变,一般来说不会是突发性的,而是由于忽视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所致。而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突变因素”通过大学生个体生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因而常常会表现出“突然性”。
3.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
思想问题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通常分为一般的思想问题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立场、观点、方法和态度等,反映了大学生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趋向、是非标准以及深层次精神问题。而心理问题常常以认知、感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个性等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通常分为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心理变态、心理失调等类型。
4.问题的影响范围不同
思想问题既可以影响个体也可以影响群体,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和感染性;心理问题除了消极心理和一些遗传性的心理疾病外,一般不会影响其他人,具有明显的个体性和遗传性。
5.问题表现的特点不同
思想问题具有社会性、内隐性、稳定性、政治性与道德倾向性等特点,而心理问题则具有生理性、外显性、自发性、情境性、易变性等特点。
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问题长期郁结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会发展成为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也可以加重思想问题。其联系有如下三点:
1.心理问题是思想问题的基础
心理与思想是密切联系的,思想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结果,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因此,任何一种思想活动都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
2.思想问题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人脑机能活动的产物。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根源之一,一个人有了思想问题,不仅会影响到他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言语行为,而且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特别严重的思想问题可能会引发特别严重的心理问题。
3.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有着共同的生理机制
无论是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都是其大脑对客观外界信息加工处理的结果。人脑作为思想和心理的共有机制,决定了人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联系性,思想问题可以加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可以发展为思想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由于心理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环境变化引发的厌学、考试焦虑等问题。
(1)生活环境变化引发的神经衰弱等。
(2)竞争环境变化引发的失落感。
(3)人际环境变化引发的交往恐惧症。
(4)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发的抑郁状态。
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但是,竞争的日趋激烈冲破了大学生平静的心理,对于一些意志薄弱的同学无疑是一种挑战。有些大学生甚至当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竞选的落选等小小的挫折时,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当他们面对将要步入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舞台,其心境是可想而知的。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学校到家庭,功利思想严重,主张以智育为中心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极差,当承受不了学习、交往、竞争、就业等压力时,必然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
3.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开始,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素质。过分严格,望子成龙的父母,往往用强迫的方式教导孩子去学习。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说性格上可能表现的诚实、礼貌、细心、有责任心,但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怯懦、自卑、敏感,对人屈从;对孩子百依百顺,过分呵护的父母,易造成大学生在人格上的依赖性,自制力和自信心差;对子女行为完全放任型的父母,易造成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不适应集体生活。这些家庭教育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大学中的心理行为表现。另外,我国许多理论研究成果表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也极易造成大学生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
4.大学生自身的因素(www.xing528.com)
自我评价不客观、消极、混乱是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平衡,出现心理疾患的原因之一。具体来讲,如果大学生只看到自身长处,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理;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拼命追求超出自身能力所及的东西;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懒懒散散,混天聊日等等,在处理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必然会遇到挫折,体验消极的心理情绪。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疏导的意义
1.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基本途径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增大;大学生处在成人成才的重要时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失衡;大学生行为上出现的偏差,校园中发生的学生事故案件,许多都与不良情绪逐步郁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创新的步伐,在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任务和基本途径,在造就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造就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2.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是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挑战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益关系调整,新旧观念的碰撞,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对大学生的心理冲击是巨大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种各样的升本、考研、考试压力又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紧张和焦虑;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校园环境,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控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减弱;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过高的、脱离实际的、因而也难以达到的期望值,又给大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由于大学生肩负的学习任务重、社会责任大、规格标准高,不少大学生常常有家庭困难之累、学习进步之虑、就业升学之忧。因此,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挑战,是十分必要的。
3.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是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环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以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接班人为目标,结合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改革教育方式;结合大学生心理变化特点,捕捉教育时机;结合大学生心理成长需要,拓宽教育内容,从大学生立身做人的基本问题抓起,培养健康的心理基础。当前,要通过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重点培养大学生七个方面的心理素质:平常心态—— 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健康心魄—— 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良好心境—— 时刻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向上心态——始终抱着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友爱心田——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爱国心愿—— 具有强烈的报国精神和集体观念;宽广心胸—— 正确对待荣辱进退和利害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青年大学生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4.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效果的迫切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任务,就是要培养政治思想道德素质过硬,具有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只有符合这种性质和任务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才具有实效性,也是衡量这门课程实际效果的根本标准。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保证培养任务的实现至关重要。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渠道,它承担着心理障碍的缓解和调控任务;作为健康心理的指导和培育渠道,它又担负着按照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变化规律,锻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向上心态的重要职能。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途径
大学生心理问题如果疏导及时,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如果任其发展,可能发展成心理障碍,主要有神经症(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情感型、分裂型等)和适应障碍(失落、冷漠、自杀)。疏导途径可参照下面几种:
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调适、自我诊治
心理问题是每个人在一生中都要遇到的,一般的心理问题只要加强自我调适、自我诊治,是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该学会几种自我诊治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指导、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适、自我诊治。自我调适、自我诊治的方法有:放松疗法、自我暗示疗法、自我娱乐疗法、运动疗法、宣泄疗法。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关于恋爱、友谊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友谊观,正确区分恋爱和友谊,借助教材内容及时疏导大学生中因为恋爱导致的心理障碍,教育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与异性相处。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利用课余、第二课堂和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积极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体的或个别的心理疏导
心理咨询是依据科学的理论,遵循健康或成长的原则,采用心理学的技术,帮助咨询对象解决困惑或烦恼问题,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精神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重负的人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和康复等方面的心理不适应或障碍,给来询者以指导、帮助、启发、教育和劝告,使其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去更好地适应环境、完善自我。
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为疏导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了方便。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这些机构,在自我调节和自我诊治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主动求咨于心理咨询老师。咨询的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采取个别面谈、电话咨询、集体咨询、通信咨询等。在求咨时应相信咨询老师,尽量显露自己的心理轨迹,并在咨询老师的帮助、启发下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心理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争取成为一名兼职心理咨询师,要坚决克服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教师职责无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的错误观念,积极主动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工作。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存在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
如果心理问题发展成精神疾病时,则必须求助于心理治疗。广义上讲,各种身心疾病以及由社会适应不良和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障碍,都可用心理治疗作为主要或辅助手段。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均需求助于心理治疗。目前,一般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不具备心理治疗的能力,当大学生有心理障碍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介绍他们到有关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掌握的心理疏导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应该正确认识自己应该承担的心理疏导的职责、任务,仔细分析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及时了解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而且还应该努力掌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
1.情绪疏导法
所谓情绪疏导法,就是对大学生情绪体验失衡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压抑、不满等心理障碍进行疏通和引导的方法。日本有一家公司的老板,特意为那些对自己有怨气的职工设立了“情绪发泄控制室”。室内陈放着橡皮制作的老板的模拟人型,边上放着各种棍棒,职工可以自由地进去痛打“老板”,以排泄不满和怨气。该老板的举措十分高明,他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管理企业,善于宣泄职工的不满情绪,从而有效解决劳资冲突和人际紧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遭遇挫折后,一般都会产生紧张的情绪反应,只有使这种紧张情绪得到宣泄,才能恢复理智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是课余,都要善于观察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各种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集体疏导或课余个别疏导学生情绪,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解决学生的情绪体验失衡引发的心理障碍。
2.人情疏导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热爱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人情疏导法就是用教师的爱生之情、学生的尊师之情、同学的友爱之情教育疏导感化大学生,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有一位大一年级的新生,独子,家境比较优越;父母离异,从小缺少父爱;个性很强,即使老师、同学善意的批评或者劝解也不愿接受;性格偏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逆反心理。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他不听课,经常怪叫连连,影响课堂纪律和教学组织。经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该生属于情感型、偏执型心理障碍,应该用人情去疏导感化他,解决其心理问题。于是笔者经常找他谈心,关心他的思想、生活,并与他的班主任和政治辅导员沟通后,鼓励他们班的同学多去关心他,不要孤立他。一次课外活动,踢足球时他不幸骨折了。闻讯后,笔者急忙跑到市人民医院去看望他、护理他。在笔者的带动下,他们班的其他同学也不断去看望他,并白天晚上分期护理他,让他真正感受到师爱和同学的友爱。他伤好后到校上课,内容正好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恋爱、感情、友谊这个题目,笔者专门设计了“爱生之情、尊师之情、同学的友爱之情”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这位学生主动发言,情真意切,在大庭广众之中敞开了心扉,开启了封闭已久的情感闸门,情感障碍得到了疏导和宣泄。从此,这个学生好像换了个人似的,开始主动关心班集体,重视同学、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感情,上课也逐步遵守课堂规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有了兴趣。
3.注意疏导法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事物上。这时,他对身旁的其他事物的关注往往处于抑制状态,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偏执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出现“钻牛角尖死胡同”、出现偏执之类的情况时,就要积极想办法转换他的注意力,使他原有的心理定势迅速地指向新方向。
4.强化疏导法
强化,指的是对某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亦即辨明是非,讲道理,把话说到大学生的心坎上。正强化(如褒扬、肯定)往往比负强化(如贬斥、否定)更有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活动时,多运用正强化来塑造大学生的行为,完善大学生的自我形象。负强化往往使大学生产生一种防范的心理,有时还会使之强词夺理,把激情“转嫁”于他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心理疏导时应尽量不使用负强化。在进行心理疏导时,教师要注意发挥正强化作用,即便是对有劣迹的学生,也不是一棍子打死,而是尽可能从中找出积极的、向上的思想亮点,加以肯定,鼓励其积极向上。“玉不琢不成器”。教师对学生,就像敲打燧石,让它在敲打中闪光,在敲打中完善。曾有人问大雕塑家罗丹:“你是怎样把人脸雕塑出来的?”罗丹告诉他:“把不是脸的地方砍掉。”这真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教师做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也正是如此。可以说,学生的心理是极其复杂的,如何进行心理疏导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在心理疏导工作中,一味地套用现成规章,仅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围追堵截”,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而如果掌握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对症下药,加以引导和疏通,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1] 江泽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求是,2002-22
[2] 柳斌. 加大力度,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 中国教育报,1997年11月28日
[3] 转引自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教育学》1985年第10期98页
[4] 引自《教育学》资料,1985年10期,第98页
[5] 同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