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艺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艺术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不仅反映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情感的内在依据。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不能称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思想情感的这一特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艺术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艺术

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决定的,而情感因素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也指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智育人是重要的,但只是以智育人是不够的,还要重视以德育人,以理育人,以情育人。当前,要特别强调的是以情育人。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师生方面的情感交流太少,以情育人应是优化教育教学当中非常需要强调的一个方面。”[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是充分的说理课,也是充沛的情感表达课。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通过富有感情的表达和各种艺术手段,把教育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深刻地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双方的共鸣,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情理交融,相得益彰,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的依据

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时偏重于解释原理、观点,不注意挖掘课程中的情感。理论联系实际时也过于简单化,概念化,表达不出应有的情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里边有没有情感,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不应该有情感,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教师还认为,所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情感,只不过是一种无关紧要的“调料”,其作用不过是调节一下课堂气氛,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而已。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内在规律和必然性,缺乏深刻的理解。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内容决定了必须要有情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论是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还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教育,都是以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不仅反映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情感的内在依据。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它不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血淋淋的剥削,而且包含着革命导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和对工人阶级的深刻同情;再比如:中国近代史、党史、科学社会主义,都带有比较鲜明的阶级情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大学生提高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中政治情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而且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情感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从教师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嘲弄什么;表彰什么,批评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内涵,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包含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且包含学生在获得知识、理论的同时,又获得情感的体验,才能产生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强烈愿望,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不能称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情感的感染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情感

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情感,是大学生对于各种政治、道德的一种态度,是伴随着思想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情感的这一特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情感,包括内容本身的情感,文字语言的情感,口头表达的情感,教学环境的情感,教师能创造一种典型的、形象化的意境,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气氛。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就会沉浸在高尚情感的包围之中,以致和教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情感的强烈感染力把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3]大学生的这种积极情感的反复体验,必定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情操。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没有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

3.情与理的相互关系,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情感

所谓“理”,是符合规律的一种道理,是一种被人们总结出来的理论。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传递性,能够说服别人。所谓“情”,是一种感情,是一种人情。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能够感化别人。这种理论上的“传递”,离不开情感上的“感染”,对别人道理上“说明”,也离不开情谊上的感化,可见,情感是透彻说理的基础。健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人的认识深化,而消极的情感只能产生错误的认识。光有“理”而没有“情”是不能说服别人的。正如黑格尔所说:“要是没有感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4]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像催化剂一样能深化大学生的认识,而随着认识的深化,大学生又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的不断交替、上升,才能使某个理论逐步深入人心。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不可能把理论变成人们的行动。

4.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5]现在的大学生,情感丰富,见识较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快。因此,他们对情感的需要比较全面,也比较迫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如果引不起大学生好奇、喜悦、趣味、激动等愉快的情绪体验,那么,这种教学一定呆板,沉闷,枯燥乏味,使大学生昏昏欲睡。另外,由于大学生经验不足,他们情感的稳重性和深刻性也不强。大学生的这些情感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对情感的需求性,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动之以情,以满足他们对情感的渴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师生之间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是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大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又使教师最容易从情感上打开缺口,只要教师始终把情感的传递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因素,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大学生稳定的、高尚的情感就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教学活动和师生的情绪生活是不可分的,是水乳交融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发挥

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情感发挥出来。

1.要有热忱的情感

这种热忱情感首先体现在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热爱之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就是使学生高尚而又自己高尚的事业,对这个事业要有高度的热忱。其次,体现在教师对每一个大学生要有满腔热情,对他们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要用自己热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感化他们。再次,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要充满真情。如果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没有热爱感,对教学工作没有责任感,教学活动中的感情也不可能流露出来,即使硬“挤”出来,也是不自然的,苦涩的。

2.要有真诚的情感

真诚的情感就是表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所讲的问题具有的坚定信念和忠诚的情感。有人说,真诚是口才的一部分,要说服别人,自己首先要有真诚与真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多都有这种感受:自己宣扬的思想政治理论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带有立场的、倾向性的。对这种内容的讲授,必须灌注真诚的感情。特别是在讲到难点、疑点、热点、重点问题时,真诚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只要教师有真诚感,讲授的时候理直气壮,而不吞吞吐吐,大学生才能有坚定感。假心假意是不能说服大学生的,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决不要再兜售给大学生。为了体现讲授的真诚感,就必须选用那些最能说服人,最为真实的事例来打动人。比如,有个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关于理想志愿内容的教学时,引用了一个“痛苦与微笑构成人生”的事例,讲的是一个所谓的老右派国民党“特务”葛佩琦,1911年生,1935年参加了我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1938年在洛阳秘密入党。之后按党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后来步步高升到“少将”。他在担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少将监察、东北通讯处长时,为我党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情报。由于1949年与党失去了联系,直到1957年也没有恢复他的组织关系。他气愤了。这年5月,他讲了这样的话:“共产党不要妄自尊大,不要不相信我们知识分子。”“如果不为人民服务,群众可以打倒你们”。这样,他被判了无期徒刑。直到1976年释放最后一批县团级以上国民党官员时,他以“少将”身份被放出来。但妻子改嫁,孩子改姓,无房、无户口、无粮票,直到1983年才彻底平反。然而他对共产党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讲起话来也最具有说服力。他和大学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葛老师,你一生信仰未变吗?”“对,因为这信仰是我一步步追寻的,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希望,到了今天我还这样认为。”“可你受到了自己同志的误解。”“这些都是小事。受挫折的人很多。”“历史没有宽容你,你却宽容了历史。”“历史发展到一个曲折时期,总会有人受挫折的。”“你最崇拜什么人?”“毛泽东,唯有毛泽东思想常在。毛泽东有错误,但不是他一个人。”这段平凡的对话,就体现出了葛佩琦同志的真诚情感。这个事例讲完之后,教师看到学生们两眼紧紧地盯着讲台,全场分外地安静,课间休息时,许多同学还向这位教师抄录这个事例。

3.要有爱憎的情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最优美的语言,去热情地歌颂先进人物,歌颂真理,歌颂一切值得歌颂的内容。相反,对一切应该鞭挞的内容都要无情鞭挞。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应该明确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性、政治性等意识形态特点应该通过教师爱憎分明的教学活动彻底地表现出来。

4.要有豪放的情感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表示出自豪而奔放的情感。特别是在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困难,经受挫折,不怕委屈,不计较名利地位等问题时,用豪放的感情,就能够使大学生克服悲观情绪,鼓舞起奋发向上的士气。教学活动中的豪放情感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而且往往使教师自己讲出比预计更好的精彩话语。那些决心为崇高信仰献身的人,站在断头台边的人,亲人不幸死亡的人,处于热恋中的人,被生死离别所折腾的人,为事业的成功欢欣鼓舞的人,往往能够说出平时说不出的妙语警句来。教学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切身体会。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控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进行交流,还必须掌握好情感交流的分寸。也就是说,情感的交流运用要适合教学需要的尺度,即要做到四个适度。

1.情感流露的程度要适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强调要留有余味,如果狭隘地理解这句话,只说在语言表达时要留有余味,其实包括情感在内也要留有余味。比如说,教师在抒发感情时,用面部微微一笑来激起学生的哄堂大笑;用双目有力一瞪,来激起学生的义愤满腔;用嘴角轻轻抽动,来激起学生的无比鄙视等等。这些也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再创造。假若不是这样,而是企图用哈哈大笑,引出听众的轻微笑声;用泣不成声引出听众的一丝叹气;用满腔怒火,引出听众一点怒色,这是大可不必的,也不能增强教学效果的。当然,更不能哈哈大笑让人费解,泣不成声让人听不清内容,满腔怒火让人找不着北,如果这样,教师的情感就过分廉价了。

2.情感起伏的波浪要适度

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堂课中,情感有起有伏是对的,但起伏的层次以及多种情感的并用不可太多太繁,变化多端,这样学生难以忍受,不好随从。二是情感要向相反的方向转换时,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转换时间,不可太急太突然,力避那种大起大落,近似疯癫的喜怒无常、哭笑无常。

3.情感表达的方式要适度(www.xing528.com)

人的情感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是通过这些去感染、影响学生。这就产生了用何种方式表达情感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习惯,选择那些自然得体的方式,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语言、表情、动作,把情感自然而然表达出来,这样就不会矫揉造作。

4.情感时机的选择要适度

在人的情感交流中,会有一种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现象出现。也就是说,一人的笑能引起众人的欢乐,一人的哭能引起大家的悲伤。但必须明确,这种情感的感染和传递是在感知到对方感情引起的原因之后才会引起的。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他人为何而笑、为何而哭,那么,他不但不会动之以情,而会莫名其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之后,去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可信的。有的教师常犯的毛病是,把动情放在前面,把讲授说理放在后面,结果造成语言不清,神态失调,失去了情感的作用。所以运用情感时,时机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交流

所谓情感交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态度、举止等不断地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反馈,而当教师意识到这些反馈后,又反作用于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出现情感的反复循环,就形成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情感交流很重要,它可以产生强烈的共振作用,使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消除某些认知过程的障碍。韩蠡所著的《演讲术》中说过:“在理智已经给予我们以正确的指示以后,那么情感越浓厚,事业越容易成功,在演讲上更是如此。当着我们的理论能够克服听者的时候,再施之以情感的刺激,结果,情感诱动情感,你的好恶,便可以左右听者的好恶了。”这里韩先生讲的是演讲术,其实,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这个道理。

就课堂情感交流中,学生情感的变化而言,有内倾性和外露性两种表现。从内倾性来看,主要表现为:其一,一直是肯定的情感;其二,一直是否定的情感;其三,开始为否定情感,后变为肯定情感,或者相反;其四,时而肯定,时而否定,变化多端。从外露性来看,主要表现为:其一,点头,相互示意,表明很赞同教师的观点;其二,皱着眉头,表明学生感到生气或正在思考,或者眉头舒展,并露出微笑,眼珠向上翻动,表明学生豁然开朗;其三,交头接耳,表明对某些内容有不同见解,或者某一些内容在学生之间引起歧义,引起讨论;其四,目光随教师的手势、语调变化而变化,表明听得入神;其五,目光分散或摆弄文具等,表明听课心不在焉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达到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做到三个注意:第一,注意第一印象,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争取首先赢得学生的尊敬、信赖。教师登上讲台,注意力不要先放在教案、课件等方面,而应该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教学刚一开始正是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情绪比较活跃、对教师半信半疑的时候。如果教师“亮相”后不能用眼神和表情与学生发生交流,而是旁若无人,就会逐步地失去学生,最终造成否定型情感的产生。第二,始终保持较好的情绪竞技状态,精神饱满地去进行教学。要注意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努力缩短同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第三,注意控制好课堂气氛。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其心理活动,使自己的情绪、情感体现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种教学情绪的节制

1.关于过激情绪的节制

所谓过激情绪,就是在教学时不能冷静地,恰当地运用情感,而使自己的教学激情过了头,出现了“走火”现象。事实上,教师在教学时表现出缺乏以深刻的内涵为基础的过激情绪,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尽力节制过激情绪。

首先,要弄清教学目的。教学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有明确的思想性、目的性和条理性。如果撇开教学目的而去迎合学生的“新奇”,那就可能冲淡中心,节外生枝,这样的教学必然本末倒置。古语曰:“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可见,古人教学也把讲道理放在第一位,而把巧言辩语放于后。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紧紧地把握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准备得丰富多彩,使之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教学内容准备得精彩,教师就有发挥激情,并通过激情和技巧,把教学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做到内容、激情、技巧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衬托,恰如其分;而任何的矫揉造作,添枝加叶,都会适得其反。如果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方面下工夫,临到讲课时试图以激情取胜,即使当时看来教学气氛很好,但过后学生细想起来,也只觉得这个教师讲得挺有意思、挺逗,而真正富有启迪的东西却很少。

2.关于冲动情绪的节制

冲动情绪,或者叫做恼怒情绪,往往产生在教师使劲讲,学生不愿意听或者教学规范被破坏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沉不住气,会立即流露出不满意的情绪来。他不是通过教学艺术去转移、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想借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接受。这是不可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费尽心机地讲,可学生却毫不动情;有的甚至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看其他书籍;有的还故作怪态,打瞌睡。面对这种现象,有些教师不能忍受,容易冲动。很容易想:我费这么大的劲给你们讲,你们却是这个样子,简直不像话!于是气从心来,或者不指名地把某个人批评一顿,或者气冲冲地多次提问,或者离开教学内容讲纪律去了。这种冲动情绪是要不得的。因为在这种场合发生情绪对立,哪怕只有一次,教师的精力和情感再进入讲授内容的“角色”是十分困难的;而学生的注意力再回到课程内容的“轨道”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样,教学的良性气氛被破坏了,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

要节制冲动情绪,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随时挂起“制怒牌”,多多告诫自己“不可发火”。这样,遇到不理想的课堂气氛,可能会冷静地加以对待,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发生不协调。其次,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教师虽然处在教育者的地位,但不能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地去教训学生,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是与教师平等的。切忌使用教训人的口气,讽刺挖苦的语言。再次,最根本的是教师从自身找原因。想一想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感兴趣。只有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技巧,才能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学气氛才会越来越好。

3.关于压抑情绪的节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时的压抑情绪是由厌烦引起的。有的教师看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死气沉沉,不能形成教学互动,课堂气氛不协调,但又不想在课堂上发生感情冲突,于是开始压抑自己的激情,教学的劲头大减,这就发生了情绪上的压抑。教师有时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于是干脆削减讲授内容,或者缩短讲授时间,或者淡化讲授情感,把一堂课凑合过去完事。教师如果带着厌烦情绪教学,教学情感上出现了压抑,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连锁反应:备课越来越不认真,讲课越来越不起劲,和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直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烦感。

克服压抑情绪的措施和技巧,与上面讲到的克服冲动情绪很相似,因为二者是一个根源派生出来的两种结果。但压抑情绪的潜在后果更严重。这种情绪与教师的责任心密切相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无情绪冲突,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没有达到,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课堂上气氛热烈时,自己不陶醉而乐滋滋;气氛冷淡时,自己也不伤感而灰溜溜。当看到课堂上出现了不理想的气氛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泄气,打退堂鼓;而必须用责任心来要求自己,把教学的内容完成。至于某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必过于计较,而应该辩证地分析。因为教学效果要受许多因素的支配,有时,与教学的环境条件,学生的疲劳程度、身体素质,思想情绪等都有关联。而且,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讲授场场都成功。事实上,一堂课想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满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必过分苛求。在平时,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反应和需求爱好。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感情交织在一起,把自己的教学愿望和学生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只要教与学的桥梁架通了,即使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也不会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是千方百计地去突破和升华。

4.关于慌张情绪的节制

所谓慌张情绪,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胆怯害怕心理,以至失去行为上的控制。在教学中,出现慌张情绪有如下一些情况:新教师刚刚进行教学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环境去教学;年轻教师给年长者授课;专家、领导来听课或查课;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的情况等等。慌张情绪的主要表现是:口干舌燥,喉咙发紧;声音打抖,词不达意;满脸通红,表情紧张;手脚发抖,失去控制;目光呆滞,慌乱失神;丢三落四,记忆混乱。

由于慌张情绪对教学具有较多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以调节。当然调节的主要方法是课前的各项充分准备工作。在课堂中出现的慌张情绪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加以节制:

一是自我安慰法。应该认识到慌张感是教学中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绝大多数教师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因此,要不断告慰自己:紧张情绪是必然会产生的,是可以控制的。教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我准备得很充分,一定能讲授好!” “没啥紧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一定很有兴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是熟悉环境法。教师对教学情景和学生的熟悉程度,对节制慌张情绪是很有效的。当教师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教学时,一般情况下,不能等临上课了才进教室,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骚动,从而增加自己的慌乱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你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走动着与就近的学生随便聊聊,或者利用课前提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你的面孔,以便消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要到生疏的环境中去进行一番视察,看看讲台上边及周围的结构特点,有什么障碍物,以免上台后绊倒了东西。这样就可以尽快地熟悉周围的环境,消除双方陌生的感觉。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四周,特意寻找一些脸带微笑,专心听讲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就能给教师以鼓舞和信心,迅速消除怯场心理。

三是排除刺激法。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注意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能受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不良刺激的影响。这也是克服慌张情绪的一个办法。教学前,教师要极力避免和别人发生争论,不要去阅读使人烦恼的书信,也不要想那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如果课堂上出现干扰教学的行为,如走动、睡觉、说话等等,不必过分计较。教师可以这样去想:这些行为的产生,可能有别的原因;我用教学来吸引他。通过这些鼓励自己把教学搞好。

四是转移注意法。教师为了分散教学前的大脑紧张度,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在一些别的具体事物上,多想一些愉快、安静的事情,而特别不能想某一次失败、尴尬的场面,以保持轻松的心情。为了转移注意力,可以在教学前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开个玩笑,从而使自己以对某一些事物产生新的兴趣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五是释放热能法。由于教学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繁重劳动,使教师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加之或者天气较热,或者喝水较多,或者通风设备不好,就容易出现浑身燥热、冒汗等不适。当教学碰到这种情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也会引起慌乱。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适当的来回走动、挥舞手臂、减衣脱帽等方式,来释放这些热量。但做这些动作时要注意自然雅观,以免让人发笑而难堪。

六是回避目光法。对教员来说,学生的某些直视目光,也能促使自己的慌乱情绪。比如,第一排听众距离讲台太近,他们对教师的表情、体态细节看得一清二楚,使教师不能做出一点点不适的动作;个别调皮学生直视教师的目光等等都可能引起教师教学情绪的波动。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和这些学生对视目光。偶然相碰,也应及时转移,有意识地进行回避,以保持平静的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