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艺术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应变能力的人才。这种目标任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应该进一步聚焦到学生的“学”,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也应该向研究性教学转轨。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使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并确定学习的内容,自己动手收集、分析、判断大量的信息材料,进行积极的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自觉地探索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艺术。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与研究性教学的关系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应当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性教学方法,就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
就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言,二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我们理解创新精神主要是在创新欲望和动机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其实质是辩证思维的品质。具有这种思维品质,思维就显现出敏锐、流畅、独创、批判等特征。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创新思维品质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思维品质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培养,其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则是实践。从哲学的意义上讲,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即是实践能力。就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言,一般包括三方面:社会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学生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通过实践,将理性思维的认识与外部客观对象之间取得的间接的联系,转化为一种直接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可以逐步提高。可见,创新精神的培养能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能促使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学生的整体素质就能得以逐步提高。
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完全渗透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研究性的教,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研究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学生研究性的学,是以知识结构为根据,或以书本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的认识,它包括对事物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研究现实问题存在的原因和结果。在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曾强调过的: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爱因斯坦强调的正是我们今天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题中之义。只有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研究性教学是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需要
高校的教学工作,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当前发展,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创造条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和这门课程的改革,同样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思想。新方案的教材结构、教学安排都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强调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习活动看,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习者自主选择主题进行主动探究。这种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水平,增强发展性学习力。这些都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因此,创设和运用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值得探索的课题。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要求实施研究性学习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的是老师的教。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其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种理念的错位,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高分低能”“学行不一”的弊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已意识到,只有充分“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才能彻底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复低效”“形质异化”的被动局面。另外,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课堂讨论法”,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老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刹车。有些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些问题,循循善诱,步步启发,左右开导,将学生“请”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中。这种讨论往往是老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记忆来进行,其实质就是教师一再补充说明、一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老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也要求实施研究性学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和新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注重了能力的教育。新方案很明确地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换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重视。这一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教师“讲条条、划条条、背条条”,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马克思主义原理、理论中,从人类历史文化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以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取向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在交往中学习、捕捉、筛选、加工和再生信息,以此来强化对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逐渐掌握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生命质量。因此,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1.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叶圣陶认为教学无非是老师帮着学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研究性教学首先应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的探索者。师生应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促进的新型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解决思想问题和认识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再建者”和“发现者”,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发展能力、深化转化思想认识、提升思想政治道德觉悟。对于研究步骤、方法的设计、具体探究过程、研究成果的总结,教师既不能武断和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
2.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它强调学习者主体的探索和亲身体验,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自我解决,尊重学生自主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个性。因此,个人独立研究是开展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基本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单干”,相反,它是以合作学习为条件的。因为学生个性各异,长处短处不一,个人的实践活动也千差万别,只有学习者紧密合作,积极切磋交流,才能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互补、思想认识共同深化转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合作精神和能力更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所以,开展研究性教学要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这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强调通过个人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标和检验标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和陶冶情操。这就需要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并学以致用。
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性教学力图弥补原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改革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创造课堂教学独特的意趣。但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都会涉及很多知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很自然地在各学科之间架起桥梁,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来探寻未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沿着深、广两个方面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资源从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拓展到数、理、天文、地理等,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真正注重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5.发现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积极、自觉的思维去面对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在质疑、查找、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是指学习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用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在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基础上再生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创造出来的东西也可能是人类已发现、已定论的东西,相对社会来讲并没有独创性。但这是学生不满足现状、不依赖老师,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独自提出多种答案或解决方法,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引导学生领会知识内容,提出问题,发现知识,从而提出见解,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深化思想政治道德认识,逐步提升思想政治道德觉悟,逐步形成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一般经过自学质疑、确立课题、讨论研究、汇报点评四个程序。
1.自学质疑
自学质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首要环节。自学质疑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由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归纳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寻求问题的答案和结论,发现和获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增强求知的能力。这是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最基本能力。这一教学过程使得传统教学中的“他问”变成了“自问”,即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承担了“问”与“答” 的双重任务。教与学的关系也由原来的主动与被动转变为“指导”与指导“主体”的关系。当然,自学质疑并不是无师自通,仍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或间接地指导学生。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养成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大胆质疑,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刨根问底法——凡事多问“为什么”,并求其“所以然”;异同关联法—— 在比较中质疑;联系实际法——从理论和实践的对比中质疑;外延探究法—— 由点向面质疑,求其“多种可能性”。(www.xing528.com)
2.确立课题
确立课题,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课题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成果的水平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还要考虑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出发,控制课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确立课题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过渡:①由抽象到具体的过渡;②由大到小的过渡;③由封闭性向开放性的过渡;④由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过渡。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经济学中有关农业这一方面的内容时,选择了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农贸市场上的菜价问题作为切入口,确定了几个课题,如影响蔬菜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农民的收入结构如何?菜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如何?对经济的全球化,我国农产品如何走出国门,提高竞争力等等。这些都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精神。
3.讨论研究
讨论研究,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质环节。它要求学生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对选定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以上课题确立之后,同学们自觉地分成几个小组,有的到图书馆借书,有的到阅览室查阅期刊,有的上网搜索资料,然后由老师组织,让他们在一起独立自主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他们认识到:应对入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能力。为此,政府要建立农业产业安全保障体系,采取措施减少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冲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及贸易一体化管理,实施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在我国的农业组织制度还不健全、农业生产力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目前最要紧的就是给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给予农民一定的补贴;在工业已经达到一定基础的时候,应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正确应对入世以后对我国农业的挑战。整个探究过程都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但是,教师此时要积极参与,当好顾问和参谋,要在学生思维或操作发生故障时作适当点拨;要指导学生对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整理,撰写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小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汇报点评
汇报点评,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升华环节。成果汇报可以通过班级交流、报告人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依照活动内容特点和预期结果指导学生选择使用。在汇报内容方面,教师要提醒学生不仅要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更要展示学习的过程。这势必会引起学生思维的大碰撞,起到学习资源共享的作用。同时,教师的点评也要及时到位,老师要用精当的语言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总结性、指导性评价,对所研究的问题应当涉及而未涉及的地方进行补充,启迪思维、拓展思路、明确任务,让学生有恍然大悟或心领神会之感。例如,在探究入世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对策时,针对有些同学认为是有利的,有些同学认为是不利的这种情况,教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同时又指出对待这一问题必须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运用所学过的哲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又辩证地掌握了知识,而且使他们优化了分析认识方法,增强了学生创新和探索的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能苛求所有学生的研究成果都能达到有所创新,只要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研究,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功能
1.开放性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选用教材已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还包括教师和学生搜集的其他方面的资料等。②师生角色的可变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把书读懂、读透时,如何确立课题、如何搜集、研究思想政治道德法律资料时,教师就是老师;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未见过时,学生提出有别于教材、有别于教师的观点时,教师就变成了学生;学生独立自学研究时,共同搜索、相互讨论时,学生就变成了自己的教师。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评价主体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功能,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进行自评、互评,最后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价;在评价价值观上,坚持用辩证的、发展的价值观去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不仅要对探究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合作探究的态度、方法、程度、过程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而且还对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2.互动功能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学本身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建构了师生间的“互主体”关系。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动自主发展和主体自主思维活动,师生之间是一种“领导—— 被领导”或“控制—— 被控制”的关系,教师主体性代替或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对话和交流,缺乏积极的互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是交往的主体,不再是教师压制或改变学生,而是共同参与,双方共享某种和谐和一致,共同达到理解和沟通,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互主体”关系。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指导性。研究性学习是针对具体问题而动,它包括确立课题、信息吸收、分析归纳、成果表述等环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展现教材上现成的结论和论证,更重要的是揭示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深入到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化和转化中去。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障碍的点拨者,从而努力形成师生密切合作、共同研究的课堂教学情境。
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1.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和材料。经验性学习是传统接受式课堂教学的缺陷,但却是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长处。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中获得的丰富的直接经验引入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分析、归纳、概括、综合,使其感悟经验材料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活的知识。
把知识的传授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现行课堂教学应当在保持快速高效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系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中筛选出若干个课题,引导学生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传授的政治理论原理等知识进行应用研究,让学生感受、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主动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要求。
同时必须明确的是,由于研究性教学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非所有的政治理论原理等知识都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获得。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研究性教学,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事实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使用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视现实,尊重事实,信任学生,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灵感,通过答辩明辨是非。如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问题时,教师安排了“领导干部的防腐拒变”这一研究性教学专题,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官僚主义等这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多,思想中有疑虑和模糊认识是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感受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并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而不是“权威”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辨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其次要让学生自己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训练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不仅经历了自主探索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甜苦辣的体验及获得结论时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和渴望。
3.注意适度指导,规范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索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中,专题研究的内容、方式、成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需要承担自己决定的事,并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掌握好指导的“度”,做到创设问题情景但不提出具体问题;提供查询资料的线索但不直接呈现资料;引导思路、介绍方法但不给出结论,真正体现“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三不”原则。
另外,学生的专题研究活动如果缺少必要的调控约束将很容易出现“作弊”现象,如:从网上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的成果;不经调查研究伪造数据、材料来说明问题;对专题研究的进展不闻不问,拒不承担小组分配的任务,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等等。对这些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要求,运用好评价表的考核、激励机制来规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来防止这一类现象的发生。
4.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实施研究性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发展,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态度;从注重政治理论原理等知识传授、理解、记忆转变到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注重个体钻研转变到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等。
研究性学习更需要研究型的教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时代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专题会自觉不自觉地触及本学科的深层次的专业知识,甚至本学科的前沿,还有跨学科交叉的内容,以及自然、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学科的最新知识进展要关注、学习、研究,对相关学科要了解其要点和梗概,要自觉主动地在教学中寻找课题,进行研究。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才能得心应手,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5.加强课内外结合,注重社会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理论,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同时它的每一个研究专题又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材料作支撑。因此,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既要为深入研究各项专题收集信息,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提出的专题或问题应是日常的现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