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过程都有自己的结构,一切系统都有自己的结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有自己的结构。所谓结构是指在某个系统范围内元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包含着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和信息往来。课的结构,就是指一节课的各个要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教材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组织。马赫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结构具有自己的特点,积极构建其教学结构,对于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从而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是有重要意义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的含义类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要素在空间或者时间方面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顺序。它是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或者部分的特殊本质决定的。它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包含横式结构和纵向结构的综合体。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情况,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分为如下四种:
1.教学目标结构
它是指教学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结合的过程和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觉悟目标,三者是相互联系、紧密统一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就是使学生认知、能力和思想觉悟都能够协调统一发展。
2.教学要素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主要教学设施设备,这些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凭据、教学设施设备等为教学手段,实施实效性教育,其教学结构的优化就是要标明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施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程序。
3.学科总体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总体结构是体现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特点的、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的教学结构。“知、信、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和特征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教学结构。
4.课程内在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在结构是指一节课的构成要素或者部分的相互关系、运行顺序和时间分配。狭义的教学结构仅仅是指课程结构。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教学结构。课程内在结构可以分为程序运行结构、时间分配结构、空间布局结构等。
按照课堂类型和教学内容的性质,可以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结构分为如下四种:
1.自学辅导式课堂教学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可以经常采用这种结构,这种教学结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把解决教学任务的主要希望放在学生身上,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效果。优化这种类型的教学结构要把握四个程序:一是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自学;二是学生质疑问难,学生自己讨论提出问题;三是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再进行理解学习;四是反馈小结,学生自己评估研究。
2.探索式课堂教学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式课堂教学结构主要引导学生动脑,努力思考问题,以自己探索研究的办法获得新知识、产生新认识、提高新觉悟。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主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求新知识,提高分析归纳概括能力,提高思想认识觉悟。优化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结构要注意把握五个程序:一是提出探索题目;二是引导观察,查找资料;三是看书对照,重点研究;四是比照探索题目,及时反馈信息;五是教师评议指导,进行课堂小结。
3.研究式课堂教学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式课堂教学结构主要采用研究法完成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大学生,切实解决大学生的“知、信、行”的问题,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结构时就可以采用这种研究式课堂结构,在选择时要注意把握四个程序:一是学生自学互议,研究教材所讲、教师提出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二是联系实际,研究这些理论、理论观点是否具有实践依据,是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三是结合实践,研究如何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自己的行为;四是把教师的“导”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4.讲解式课堂教学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式课堂教学结构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习难度大,学生理解学习比较困难,需要教师讲解为主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结构。教师在选择这种结构时,切忌“填鸭式”和“满堂灌”,它仍然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需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注意把握如下五种程序:一是基础导入,习旧引新;二是通览教学内容,学生初步感知;三是教师讲解,重点突破;四是学生质疑问难,研讨点拨;五是学生再次阅览教材内容,反馈领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总体结构的构建艺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知识、形势与政策教育,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色的教育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知、信、行”“懂、信、用”。这种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及其教学功能决定了必须把“明理、激情、导行”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整体教学结构。
1.明理(www.xing528.com)
所谓“明理”,就是要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认识、深刻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制意识和形势政策水平,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明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对学生“晓之以理”,要让学生“明理”,应该把握如下三点:
一是观点正确,说理明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特点,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向学生讲解清楚,必须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例如分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发展战略的影响时,就必须坚持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既要分析中国入世面临的发展机遇,也要分析面临的严峻挑战,既要看到入世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又要看到影响经济发展的若干负面效应,讲清入世这把双刃剑的利弊。教师绝不能以偏概全,而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是言之有物,寓情于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既要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具体,言之有物,极力避免空洞说教,无病呻吟,又要引导学生“学文明理”,精心选择学生关心的或者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从感性逐步过渡到理性,明白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原理。
三是讲究艺术,以理服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结构中让学生“明理”,除了要以学生的认识为基础外,还必须讲究、研究说理、明理的方式、方法,掌握明理技巧,提高明理艺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理、明理方法丰富多彩,既可以采用按照理论内容的结构层次由浅入深的渐进式说理,也可以采用通过叙述、分析富有典型教育意义的事例来论证道理的叙事说理;既可以采用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抽象、深奥道理的形象喻理,还可以采用将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蕴含道理的对比析理。
2.激情
所谓“激情”,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道德情感,形成情感共鸣、和谐共振的教学气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在明理之时再对学生动之以情,应该把握如下三点:
一是以情载理,情理相融。在情与理的相互关系中,首先,理是基础,情既服从于理,又服务于理。通情是为了达理,通情不能脱离道理。其次,情是理的载体,情不通则理不达。例如,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只有当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时,教师才好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道德理论在抽象概括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相融,理从情生,才会使教学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使教学的结构艺术更臻完善。
二是掌握特征,有的放矢。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情感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特定教学对象的集体情感特征。从情感年龄特征看,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至22岁之间,从生理发展机能上看,大学生的情感已经基本稳定成熟。从特定教学对象的集体情感特征看,有的外现、活跃、张扬,有的深沉、内敛、含蓄。教师应该根据大学生的情感年龄特征和特定教学对象的集体情感特征注意正向诱导,适时指导,不能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就会产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学生健康情感的产生,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艺术地加以引导和激励。
三是遵循规律,注意方法。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选择恰当有效的情感激励方法,或以知启情,或以志励情,或以情激情,或以景生情,或以行育情等。
3.导行
所谓“导行”,就是教师积极指导、引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使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坚定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养成知行合一、学做结合的行为定势。“导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归宿,是教师最终追求的教育结果,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检验其教学效果的客观标准,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做到“导之以行”,应该把握如下三点:
一是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其对某种思想行为、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内驱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认识、道德认识向思想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转化。
二是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明理,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自觉实践,把书本上的理转化为个人的行,最终实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必须身体力行,对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行为要求,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教师在提出行为要求时可以采用目标导行、讨论导行、情景导行、比较导行和实践导行等方式方法。
三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导行,更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导行的工作放在课外,这一点,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实在不易做到。学生在课堂上明确了行为要求,但并不代表着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正确的行为的养成关键还在课外的学习活动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该主动与大学生社团、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社会实践、其他政治思想工作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引导大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克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上课就来,下课就走”的通病。只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把大学生的行为导行作为“分内事”,这门课程的教育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明理、激情、导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他们既具有先后承接的发展顺序,又存在具体开端的多样性,教师在作出具体选择时应该灵活掌握,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合理运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结构的形式艺术
课型结构也称为“课的结构”或者“教学活动设计”。课型结构是由课的类型决定的。所谓课的类型,是指以一定标准为依据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不同类别。在我国,比较常见的课型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以教学任务为依据划分,分为教学任务相对单一、独立的单一课,如绪论课、授新课、练习课、复习课、考查课等和一课多任务的综合课;二是以教学方法为依据划分,分为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独立的单一课,如自学课、讲授课、讨论课等和一课多方法的综合课。无论按照哪种方法分类,都是把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但两者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以前通行的是凯洛夫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辅导答疑)”五环节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是在遵循教学规律基础之上,对教学实践的高度总结,是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特点的,也是基本符合客观实际的。随着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和不断深入研究,五环节教学结构暴露出的教学缺乏互动,教学信息渠道单一,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进一步显现。为此,教师们经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创造出以下三种创新变序。
1.“哑铃式”结构
所谓“哑铃式”结构,就是在学生初步学习教学内容之后,抓住教材主题切入,直奔课文中心,然后再回过头来分析教材的开头和结尾的教学结构。这种中间切入、两头开花的教学结构,突破了教材原有结构的束缚,有意造成曲折波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哑铃式”教学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进行重点讲授,用中间带动两头。教师在组织授课时,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经常转换的。一般说来,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在50分钟的课堂上约占35分钟,“哑铃式”教学结构主要就是针对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提前进行重点、难点、关键点的学习,尽量延长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运用这种教学结构时,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分清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2.迁移式结构
迁移理论认为;迁移决定于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之间的相同因素,已学知识和未学知识之间的相同因素越多,迁移的效果就越好。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知识之间的共同因素,重点分析知识的迁移点,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学会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逆向式结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版本类别很多,有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也有各省根据各自省情编写的教材,但无论哪种版本、哪种课程的教材,大多数都是遵循从概念、原理、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到实践证明的逻辑思路,大多数都是按照归纳法组织编写材料,这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但是教材的编写顺序并不完全等于教学顺序。如果教师每堂课都使用归纳法结构,难免给学生千篇一律、机械呆板之感。因此,教师要善于使用逆向式结构,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抓住教学内容的主题进行演绎分析,从教学内容或者教材的结尾处逆向讲授,采取一种全新的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关键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