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理论指导,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必修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入手,在内容体系的科学建构、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 实效性 思考与探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健康成长成才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必修课,也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首开课程。认真研究教学规律,努力提高《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基础》课教师的根本任务。
根据现代教学系统理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系统,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探求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入手,在内容体系的科学建构、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准确把握课程内容体系,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
1.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逻辑体系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实施的具体保证。教材系统阐述了该门课程知识内容的理论体系,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特点。2006年秋季使用的《基础》课教材是由中央审定,举全国之力编写的,代表当前国内最高学术水平。这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为依托,有机整合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创新性的阐述,形成了从理论到实际,从抽象到具体的新的逻辑框架,教材的思想理论色彩更加鲜明和集中,对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民族精神等思想理论问题的定位更加突出。教材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关注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成才需要,重点阐述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人生、理想、道德、纪律、法制等方面的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殷切希望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统一。《基础》课教材为课程教学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为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逻辑结构、逻辑流程提出了明确要求。熟悉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逻辑体系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依据
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开拓了新视野,赋予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新的时代内涵,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了发展动力,指明了基本途径。在新编《基础》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础》课重要内容,也是统领和贯穿教材的逻辑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不可抗拒的魅力,《基础》课应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科学依据,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搭建理论教学平台,通过科学“灌输”和理论讲解,彰显真理的力量和理论的魅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围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学生理性爱国、改革创新、饯行实践;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具体承担着设计、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的职责。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讲得精彩纷呈,也可能讲得索然无味,这与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学识水平的博浅、教育理论和技能修养的优劣至关重要。
《基础》课要提高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大学生所接受,必须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上下工夫。
1.提升《基础》课教师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吸引力
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是对《基础》课教师的首要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否扎实对教学成效影响甚大。《基础》课教师应主动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政治素质,教师唯有自己信仰坚定才能在讲台上理直气壮,讲课才能迸发出激情,富有感染力;教师应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同时加强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要博览群书,把握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材料、前沿学科知识和交叉科学知识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清晰而准确地、广泛而深入地向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巩固和完善中去,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从而最终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要使学生对《基础》课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还应追求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功力和技巧,讲课要有激情,语言要富有感染力、表现力和幽默感,教学内容讲究趣味性,真正做到晓之以理,辅之以形,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才能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基础》课内容进大学生头脑,教育要见成效,除了靠真理的力量,还要靠教师的人格力量。思想教育是说服人、教育人的活动,更是身体力行的示范和引导。《基础》课内容,其主旋律就是对大学生进行鲜明的人生道德价值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体所展示出来的道德品质、法律修养、思想境界、精神面貌、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堂鲜活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课。如果教师在学生眼里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可敬可信,那么学生就会愿意和希望从教师身上汲取更多的道德与思想养料,这样也从另一角度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信服力。(www.xing528.com)
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保证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效果的体现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能力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进行的方式、效率和结果。要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把握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需要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源。应该看到,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领域渴求知识的愿望是很强烈的,同时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必然会经历一些“成长之痛”、“成长之惑”,迫切需要有人帮助释疑解惑。《基础》课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大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学习、工作和就业的问题入手,将学生需求的知识信息不断地传输给学生,真正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有帮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要针对大学生对课程要求知识含量高,信息覆盖广,应用性强的需求特点,开展针对性地教学,在拓宽学生知识面上下工夫,力争做到讲课的理论框架严谨、逻辑结构通顺、文化背景丰富、语言表达生动、学术信息强,有的放矢,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工夫,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需求非常贴近,听课有一种现实感、贴切感和亲切感,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师生互动双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因为教学活动是双向活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对教学成效影响巨大。《基础》课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是增强双向互动、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学生参与共同探讨研究、议论得失、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好形式。讨论式教学要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实际需要和关注热点,有针对性组织教学讨论。如在“绪论”及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学习中,可以针对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对大学生活“困惑”、“茫然”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通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找出产生“困惑”和“迷茫”的原因,引导他们在大学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尽快重新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讨论启发式教学,能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表现欲望,使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得到教育。教师还可由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理论水平,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其运用目的是使学生更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采用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基础》课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大学生的道德养成和法律自律,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其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其“学会做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仅限于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由于其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低,缺乏共鸣感,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其基本的原则就是要把原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具有开放性、启发性、参与性,强调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是使学生从真实感受中得到启发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学生非常喜欢和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在《基础》课教学精选案例中非常重要。在案例选择的时间上一定是近期发生的人物和事件,要新、要具有时代感;在案例选择的事件上要与大学生接受视阈范围相接近,要有示范性;在案例选择的人物上,选择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阅历有某些共同之处,能够引起思想情感共鸣的人物。可发掘大学生中的先进典型,让身边人说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让众多大学生学有榜样;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中使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升华,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还可以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普遍的走入大学《基础》课课堂,这为教学提供了更宽阔的教育视野,更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把声音、图像、文字组合起来,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地开展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视觉冲击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积极开拓《基础》课教学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网络双向传播和参与的交互性,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积极开展思想交流、问题讨论、课程内容咨询,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是我们的努力追求。我们要根据《基础》课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从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思想特点出发,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基础》课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鲜活起来,使《基础》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1] 骆郁廷.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2] 王建新.促进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思想理论教育,2007(6)
[3] 张森年.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清华大学学报,2006(2)
[4]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三题.思想理论导刊,2007(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