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部于1994年5月举办了首届“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些省、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社团的自发式的行为发展到政府的、学校的自为的行为。在教育部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各省教育部门、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分析

肖 旭(四川大学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的新的发展理论。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作为高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征,对于进一步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是多向互动、阶段式发展的历程,是从“六无”到“六保”的历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89年):首先由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高校发起,少数几所大学率先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一些学校已开始重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关注大学生成长,少数热心的开拓者着手对大学生心理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论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开始以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卫生课程、进行个别咨询、自办心理知识小报等形式,来营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氛围;同时通过培训班学习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报告的形式向相关领导阐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实效性,以争取有关上级的支持。到1989年国内有10余所大学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不少高校成立机构的筹备工作已经比较充分。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少数热心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学教师、保健医生凭着他们对学生需求的回应,对专业的热爱,在“六无”即:“无组织机构、无政策、无经费、无场地、无设施、无待遇”的情况下自发的进行的。这一阶段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发展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90~1994年):1990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该学术组织为全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学术和工作交流的平台,逐步将美国、日本德国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验介绍到国内。通过学术研讨的方式举办培训来沟通信息、交流心得、总结经验、探讨问题;通过交流相互激励、相互扶助、相互分享。这一时期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研究方面,开始研究心理咨询的本土化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课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关系问题,两者能否结合、怎样结合的问题。

在此期间各地高校又有一批机构成立,但基本没有专职教师和固定经费。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和自身成长的动因激励下,大学生们自发地成立心理社团。在热心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活跃了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尤其是在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学生社团在组织宣传、开办讲座、助理咨询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阶段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自组织的起步阶段。

第三阶段(1994~2001年):在这一阶段,党和政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重视。1994~1999年,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提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于1994年5月举办了首届“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培训班”,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我国初步形成了一支热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队伍,在他们的努力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在一些省、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从社团的自发式的行为发展到政府的、学校的自为的行为。从总体上看,“六无”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得到了各部门、各方面的认同、肯定、配合、支持。

从1995年起,除了全国性的专业学术组织外,北京市、上海市、四川省、湖北省、辽宁省、浙江省、黑龙江省、陕西省和江苏省等地还相继成立了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涌现了一批专家学者,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和教材,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起步早的学校还总结经验,成功的申报并获得了省级甚至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培养具有“四有”的、能适应激烈竞争环境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大学生的追求。为此,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教社政[2001]1号文件《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工作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2002年4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就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200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从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在教育部直接领导和推动下,各省教育部门、各高校党委高度重视,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到目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条件保障从“六无”,到“六保”即:机构保障、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场地保障、设施保障、待遇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不少高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探索出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工作原则,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一套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特点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动力特点

如果我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动力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动力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密切相关的。这些需要可以归结为:(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因素大量增加,这使得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即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少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在20%~30%。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健康和成才,甚至导致自伤、自杀和伤人的严重后果。大学生呼唤开展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各项活动。因此,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是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原动力。(2)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高校的德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人们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发现:心理和思想分属不同的层次,但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的发展变化又要受心理的影响和制约,而心理活动的方向又受思想的支配。在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心理状况与思想品德状况间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两者相互交叉、渗透、联结,从而形成了非常复杂的情况。正因为如此,广大高校德育教师努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方法、模式。不少学校把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公共政治课《思想道德修养》中。进课堂、进教材;把心理素质训练活动融入学生党团活动、班级活动之中,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3)高校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随着现代世界教育向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的方向发展,也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必然需求,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显示在动力上的特点就是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紧密结合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历程。(www.xing528.com)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组织特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局部发展到整体推进的复杂适应过程。这个过程显示出的组织特点可以归结为:(1)骨干带头,形成局面。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综观所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看到:它几乎都是由各校中少数热心心理健康教育的人首先搞起来的,这些人起到了组织的序参量的作用。我国各高校的这少数热心人汇成了一群热心人,他们包括思政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占50%左右。就四川而言,在各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之初,起创始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占80%左右。而这些骨干中的大多数已经成长为各高校、各省市,甚至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他们一方面主动争取条件、创造条件,去联系、去组织、去推动、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推动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生工作体系中;另一方面,他们边干边学,参加培训也培训后来的人,在实践中默默地成长、默默地奉献。在起初的10来年,这些人的工作多数是兼职的、义务的,即使有报酬也很低。他们不计个人得失,凭着对学生真挚的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勤勤恳恳地工作,开拓着这一新领域。他们用“有为”争取到了“有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可喜局面。(2)领导支持,条件保障。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各级领导是重要的序参量。实践表明,上级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一种肯定、激励和保证作用,是组织的重要保障条件。而领导是否重视和支持,与其自身的专业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的认识和领导分管工作头绪的多少有关,甚至还与领导的个性有关,也与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及“志愿者”的“作为”有关,还与学校的类别有关。当领导重视支持时,工作就好开展,条件就有保障。当领导口头不反对,实际不重视时,工作开展就如履薄冰。特别要看到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对各省、市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川、上海、北京、辽宁、黑龙江、江苏、江西和湖北等省市的教育部门就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支持、肯定和工作指导,提出了具体要求和鼓励开展工作。2001年教育部颁发相关文件以来,一些省级教育部门相继颁发相关落实的文件,把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学生工作乃至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考核指标之一。由此,推动了2002年至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轮新发展。比如从2002年始,四川省教育厅把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提出了“重在建设,立足教育,分层推进”的工作方针和“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效避免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工作目标,着力构建“三大”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和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加强“五项”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工作交流和理论研讨,加强工作条件建设和加强督促检查),使全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3)多元互动,整体推进。从系统的观点看,每所高校都是一个复杂系统,其系统的要素包括若干子系统。从机构来说,有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系统、宣传系统、后勤系统、保卫系统、医务系统、团委学生会和各院系等;从涉及的人群来讲,有学生、教师、领导、各类管理人员、职工和离退休教职工等;从工作来讲,有教学工作、宣传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党群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在高校这个复杂系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构成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几乎涉及高校这个复杂系统的所有要素和关系,这些要素和关系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校内各系统要素的多元互动、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运作特点

虽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结构,是被学校认可的、比较稳定的组织结构。但是,这个组织结构却是静态的,有许多还只是纸上的东西。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实际运作结构,则是动态的、具体的、现实的东西,它们与静态的、纸上的东西是有很大差异的。总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20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可以看到,情况相似的两个学校,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结构也大体相似,但是实际工作模式和工作效果却大不相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两个学校的实际运作结构不同。根据我们对各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运作结构的了解,几乎每一个学校的实际运作结构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从工作效果比较显著的一些学校来分析,它们的运作结构大都具有责任明确、重点突出、反应灵活、多方配合、整体推进、全面协调发展的特点。这里涉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结构和实施运作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管理理论界早就有“成文规则”与“不成文规则”之说。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说,所有的企业都根据一套不成文的规则来经营。由于人们的行为受习惯的影响颇深,一纸规定未必就能真正成为人们遵从的行为规则。人们遵从的行为规则其实是不成文的,存在于人们的习俗之中。因而“不成文规则”时常是企业中真实起作用的法则。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同样存在“成文规则”与“不成文规则”的问题。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是按照“不成文规则”来运作的。值得强调的是,不成文规则并不一定是坏的规则,恰恰相反,不成文规则往往是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规则,是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规则,这体现出工作开展的动态性。这种动态性使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特殊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所谓的特色。一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形成鲜明的特色,才能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特点的利用

根据上面的讨论,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动力特点、组织特点和运作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则可以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系统复杂性、动态性的特点。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此,必须树立两个观念,把握三个关系。

所谓树立两个观念,就是要树立复杂性观念和动态性观念。

系统科学中有一个口号:“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来处理”。过去人们有一个观念,总认为世界是简单的,复杂性只是披在简单性之上的面纱,科学研究就是要揭开这层面纱,把复杂性还原为简单性。这个观念在处理简单的、不够复杂的系统的时候,是可行的或近似可行的,但是在处理真正复杂的系统时,就不行了,因此要“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来处理”,也就是要以“不可还原的复杂性”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不可还原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把复杂性当做复杂性来处理”的复杂性观念,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可还原的复杂性” 作为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全面考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各种要素和关系,进行所有要素和关系之间的全面协调,以达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认识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动态的,无论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过程的动力、组织还是运作来看,都有明显的动态性。拿动力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不变的,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是变化的,大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是变化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也是变化的,因此必须根据这种变化来调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不断获取新的动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树立动态性观念,就必须以动态的观点来考虑问题,规划工作。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各种影响并产生各种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也要进行动态的调整。树立动态性观念,还必须认识到,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个对象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这个动态变化过程中,有一些对象突现出来,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有一些对象压缩出去,进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这种动态性变化,实际上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变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种资源的变化去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所谓把握三个关系,就是要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和把握个别心理咨询与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把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就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学校的总体工作之中,为学校总的育人目标服务。在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的时候,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强调得太过分,而无视其他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尽可能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发生冲突。要尽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内容、时间和参加人员等方面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之间达到总体协调。

不可忘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改革的需要和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而提出来的,因此需要很好地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很好地处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不可仅仅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方面,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无论是个别心理咨询还是普遍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都是一个,就是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个别心理咨询也必须服从这个目标,这是高校心理咨询与医院、社会的心理咨询不同的地方,因此,必须以障碍型咨询为核心,发展型咨询为主体,把个别心理咨询与普遍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