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兵(西南民族大学)
摘 要: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抓好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分析出发,论述在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指导下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情况,对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校园文化 思想政治 功能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和阐述,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一步明确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世纪新阶段“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在民族高等教育建立的50年来,如何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进行总结和梳理,切实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民族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内涵和特征
校园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内容[1]。其自身特征体现于多元性与主导性、敏感性和先导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结合程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娱乐和辐射等多面的功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先进校园文化的功能,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教师的事业发展和师德培养以及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为高校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坚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基础。
在全国各民族高校的校园里,生活着各民族的师生,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民族性格的烙印和民族习惯的痕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性也较为鲜明,因而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注重良好人际环境的营造,注重校园人际氛围的引导和培植。平等、和谐、互助应成为民族院校基本的人际规范,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人际规则[3]。民族高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各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特征,其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化与全社会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因此,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在校园精神文化层面,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都受到校内少数民族师生的价值观、思想观及宗教观等影响。第二,在校园物质文化层面,民族高校的建筑物设计和布局、人文景观的设计等,许多都带有民族色彩。第三,在校园制度文化层面,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项目、内容和形式都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第四,在校园行为文化层面,民族高校师生之间经常使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进行交流,体现了民族特点。
二、目前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追求与其他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一致性同一化发展,忽视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发展道路。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相比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来说,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民族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各少数民族璀璨多彩的精神文化载体,物质文化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有的民族高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这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行为在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第二,相比其他高校校园文化丰富的自身特色来说,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明显不足。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可以的,但保持自身的特点更重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更应该成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民族高校虽然只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但也有着极为丰富的传统精神财富,老一代民族院校人的开拓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新一代民族院校人的开放意识、进取意识,都是民族院校宝贵的精神财富。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发展自身的校园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形成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个性。第三,把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微观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设看成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过分强调校园文化的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做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有的高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等同于学生民族舞蹈的开展,从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上,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4]。第四,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还有待于加强,校园文化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战略领导、科学管理,在实际操作中也偏重于显性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隐性的观念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对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也是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民族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校园文化对民族大学生进行教育、塑造、熏陶,引导他们努力成为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致“纪念五四青年节80周年”的信中所要求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帮助他们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坚强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在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重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民族高校应当依托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结合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立足第二课堂,狠抓特色活动,确定以“科学发展”为主导,以“人文环境”为内涵,以“素质拓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5]。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把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建设人才。
(一)以丰富的学生活动来吸引人
第一,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文化组织为依托,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组织的主要形式[6]。它作为大学生自发的群众性组织,既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为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实践的机会。始终做好学生社团骨干的培训工作,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社团管理体系。第二,举办健康高雅的社团文化活动。强化社团文化活动的品牌意识,增加科技人文环保含量。充分利用主题活动日和课外活动时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教育和娱乐活动。如:利用彝族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演讲比赛、朗诵会等活动,有效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激励立志成才和报效祖国的情感。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宿舍”等“创先争优”评选活动,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使广大学子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营造积极向善、向上的校园文化内涵。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面向民族地区、艰苦地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用自己的身心感知社会,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把对个人的自我追求升华到为社会作贡献的责任与自觉行动上来,把实现自我价值同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蓬勃进行,这些思想含量高、体验效果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欢迎和参与。
(二)以开拓的创新思维来培育人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促进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缩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校园文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创新。第一,小型活动多样化,推陈出新。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至寝室活动、班级活动,参与人数虽少,但是与每个参与人联系密切。举办“民族知识大赛”、“民族舞蹈大赛”等,在大学生的日常活动空间里做文章,就会受到众多同学的欢迎。第二,常规活动制度化,常抓常新。校园内有许多常规性活动,诸如安全消防检查、科技文化艺术节等,假如总是按照常规思路去做,收效不一定明显。在学生寝室之间进行寝室室内民族风格大赛,可以增强寝室同学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并使学生感受到民族特色的力量。第三,大型活动精品化,开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流俗套,坚持使大型活动走精品之路,如校园民族活动艺术节、读书活动月等已成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品牌活动。
(三)以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来塑造人
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由于民族特色而异彩纷呈,只有不断增进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才能保证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进步。民族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具有厚重的浓郁民族文化历史,因此,其载体的多元化和内容的丰富性,为民族校园建设独特的校园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诸如校园文化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演出、广播、报纸、网络和宣传栏等这些载体都是增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有效形式,通过广泛的交流和融合,才能使各民族学生在这个和谐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使校园更加和谐有序。
四、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具有教育、示范、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娱乐和辐射等多面的功能。校园文化的功能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是高雅愉悦功能,其他的种种功能均应从属于这两种功能。教育功能主要指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本文所要重点讨论的内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讲,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园文化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纳入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弘扬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课堂。“校园文化活动要精心设计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当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人才素质得到提高”[7]。
(二)校园文化有助于更好地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升其道德水准
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是全体师生共同创造、认可并须遵守的,它表现为一定的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师生的思想行为必须符合一定规范。因此,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它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抑制作用,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水准不断得到提升。作为管理范畴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对校园文化价值观念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它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直接规范和约束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约束具有强制性,是一种“硬约束”,这种约束使学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了会受到什么处罚,从而抑制学生的错误行为,促使其转变为正确的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习惯,内化为自觉要求。比这种强制性的“硬约束”更能约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是校园精神文化所具有的那种非强制性的力量。校园精神文化能使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学校精神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在外部诱导信号发生时,就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因而它具有一种无形的“软约束”力。
(三)校园文化反映了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将反映了社会价值要求的学校价值内化为自我价值的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价值观,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为“从文化价值导向看,校园文化是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无形中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动方式、价值取向等诸方面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8]。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中最深层的就是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它对师生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五、加强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思考(www.xing528.com)
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我们对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工作基础之上,现就如何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作一个简要分析。
(一)必须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和就业岗位的多样化,社会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国外敌对势力加强了民族宗教问题的无理攻击。在民族高校中形成正确舆论氛围所体现的鲜明价值导向,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保障。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导向。只有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通过健康的精神食粮、文明的活动方式、昂扬的校园精神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去影响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才能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明确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遵守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整体性原则。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流行文化元素与严肃教育主题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把握校园文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第二,目的性原则。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一致,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相一致。第三,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既是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同时也从根本上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倡导、坚持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及其本质要求。实现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把学生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学生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实现学生利益作为第一追求,要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第四,时代性原则。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特征。作为社会亚文化之一的校园文化,不可能离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而存在。时代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自然也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变化。
(三)注重大学精神培育,努力发挥精神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精神是赋予学校生命、活力并反映学校历史传统、校园意志、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共同信念、共同追求、共同意志和风格等的综合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9]。在建设校园文化、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校园精神的培育。要重视塑造共同的校园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能无冲突地决定学校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能将大学生个人的价值取向融入学校和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之中,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选择要根据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将社会性、目的性和现实可能性统一起来,努力使校园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达到一致。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努力培育和提倡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坚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坚决批判和抵制消极颓废、腐朽落后的思想意识,使主旋律唱响校园。
(四)注重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突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含量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一种能让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怡悦身心、提高修养的活动,它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改进学生的思想方法,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10]。因此,要在把握校园文化活动的主导方向指引下,在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努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吸引力。我们更要特别注意强化校园文化活动的品牌意识、特色意识,着力增强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含量、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和艺术含量。要特别深入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群体生动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指南,使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生中蔚然成风并在全社会发扬光大”[11]。在公共场所特意布置一些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作品,如名人雕像、富有象征意义的民族团结雕刻和伟人题词等等,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来激发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陶冶他们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注民族共同繁荣的美好情操。
(五)注重校园文化载体和阵地建设,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本身也有着自己的载体,这些载体也承载、传递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重视校园景观建设。校园景观是物质性的文化载体,整洁美观、错落有致的校园景观能给大学生以无形的道德约束力和感染力,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影响。其次,需要重视校内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活动必备的场所和必需的条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要根据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和科技活动场所,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更新和完善各类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络、出版社和宣传橱窗等的建设,保证校园文化传播途径健康、通畅,充分发挥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再次,需要重视校园网络等新载体的建设。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逐渐蔓延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生的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信息化校园”、“数字化校园”已成为高校发展的趋势,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的新的载体,网络文化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需要重视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重要阵地,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各类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创造着健康活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团一般都是在学生共同兴趣的基础上自愿组合而成,因而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高校社团活动有助于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他人、有助于培养合作竞争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和道德情操。在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中,我们应当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不是急风暴雨、轰轰烈烈,而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以特有的方式和途径比较系统地向学生潜在地输送知识和规范,它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其他教育形式所难以达到的。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需要校园多方面力量的综合努力和协调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作用。
总之,在改革开放30周年来临之际,总结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思想内涵,结合民族高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发展方向,既要继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又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现代社会进行创新,与时俱进,保持特色,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为主体,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只有这样,少数民族大学生们才能在民族高等院校健康成长,亲身体验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才能为民族地区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 陈万柏,万美容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徐柏才.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文),2007(1)
[4] 吉明明.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市场周刊,2007(10)
[5] 赵兵等.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学习·思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论丛(赵心愚主编).成都:巴蜀书社,2007
[6] 陈富荣.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科学教育论坛,2005
[7] 周济.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人大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06(5)
[8] 靳诺,郑永廷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9]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 赵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11] 王晓辉,管玉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实践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