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三十年变迁历程透视与思考
张春和(成都理工大学)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亚文化系统,因其具有特殊的文化主导地位,且对改革开放有着超强的敏感性、联动性,其变迁的历史轨迹深刻反射出改革开放的发展脉络。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可以透视高校校园文化变迁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联动关系。从纵向来看,两者具有发展过程的历史契合性;从横向来看,两者具有发展节奏的主题合拍性;从互动角度来看,两者具有互动的关联性。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 变迁历程 改革开放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生活存在方式的综合,它是以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及教职员工为主要群体的,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1]。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紧随时代主题的变换,在其变迁中折射和映照着相应阶段的社会价值诉求。
一、高校校园文化变迁与改革开放进程具有历史契合性
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在时间上是以社会变迁的历史为线索的,是与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脉络契合的。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成就,高校校园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迁趋向。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始终沿着正弦曲线的波动过程,呈现从宏观到微观、从理想到现实、从单一到整合、从严格到宽容,从外倾到内倾的发展趋势。
1.改革开放尝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在复苏中萌芽
从1978年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开始,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突破性尝试,直到1984年改革在中国农村全面推行,这一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期间高校校园文化也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渐推行开始在复苏中萌芽。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是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回归主流,回归人性,回归民主法治,回归市场经济。尝试性改革中提供的大量经过实践检验的鲜活经验,在打破人们的思想禁锢、摆脱传统思维定式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启蒙作用。高校校园文化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在适应和反映改革开放的需求中,以“求知热”和“潘晓热”为校园主题和热点,日渐撩开了现代校园文化朦胧的面纱,在高校的智慧与活力助推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步入了全新的发展里程。
2.改革开放全面尝试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在蜕变中徘徊
1985年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开始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改革开放开始进入全面尝试时期。与农村单一性的改革相比,城市改革面临的问题更多,也更加复杂。而且城市作为国家经济中心,改革的成败得失直接关乎国家民族的命运。因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激励起了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关心社会改革,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他们将自己的热情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内各种学术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高校校园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同时,也由于这一时期国家的改革处于全面推行时期,各类社会矛盾开始积聚。作为爱思索的一个群体,大学生们难以理解,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使他们苦闷彷徨。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大学的校园生活。在新旧利益体制之间的转换和调整过程中,教育被某些超常规获利方式排挤到了社会的边缘,高校开始追问和思考知识的价值和力量,知识无用论再度沉渣泛起。高校校园文化中弥漫着对金钱的崇尚气息,交织着对知识的崇尚、敬重、怀疑和排斥的复杂情结。大学生开始崇尚“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功利主义开始在一些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立志成才的追求让位于物质的实惠,于是校园文化再次风起云涌,“经商热”、“厌学风”、“六十分万岁,六十一分浪费”、“金钱万能”等现象充斥着校园这一方净土。
在西方思潮和经济改革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田园牧歌式的梦想日渐被现代市场经济所嘲笑和消解。校园里高雅、高远的价值追求被物质利益的得失所缠绕,高扬的理想之翅被现实所折损,高校校园文化低下了高昂的头颅,首次陷入了理想与现实较量、外来文明与本土文明对接的冲突状态。面对浮躁、激进和紊乱的价值困惑,高校校园文化进入了从整理到蜕变的阵痛式转变阶段。
3.经济体制改革充实完善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在锐进中提升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以及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将人们从思想迷雾和徘徊中引导出来,将改革引向了以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阶段。我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转变,带来了人们在价值观、道德观及生活方式等层面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体文化在观念上变化,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高校校园的思想观念明显趋于积极、进步,消极颓废的文化观念得以修正。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和积极,校园内更加推崇个人的主体意识,注重现实的自我和社会的良性互动;竞争意识增强,大学生进取、开拓和拼搏的精神进一步弘扬和发挥;成才意识明确,成才目标既指向社会,也指向自我,“读书热”再度兴起;参与意识加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少了狭隘、观望和浮躁的心性,多了几分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流意识以正义、正气为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了各类进取意识、科学观念全面提升、综合发展的态势。
4.社会体制全面转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在融合中升华
进入21世纪,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进入体制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高校受社会体制转型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深刻影响,加之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高校校园已经被完全置于开放、现代和快速的社会发展潮流之中。校园文化追求内敛、含蓄、单一的文化价值传统与现代社会崇尚开放、独立、张扬的多元个性观念,展示出相互冲突而又相互融合的变迁趋势,校园文化进入空前丰富多样的时代。
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校园文化必须进行选择、整合,最终才能全面提升的问题。有多样就有选择,有选择就有取舍,而取舍的最好方式是在扬弃中进行文化的融合提升,这就是多元文化发展的普遍趋势。在社会体制全面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并存的高校校园文化循着社会发展的轨迹,进入了多元整合的提升过程之中。
二、高校校园文化变迁与改革开放进程具有主题合拍性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高校校园文化都合拍于相应时代精神的变换,在其变迁中折射和映照着相应阶段的社会价值诉求。
1.改革开放初始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反思和批判精神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历经百年沧桑,穿越闭关锁国的精神障碍,带着“十年文革”的隐痛和伤痕,开始迈上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基于悠悠五千年传统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定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反思历史,在反思和批判中获得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在拆除旧的精神大厦,重构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过程中,反思历史是因为有了面向未来的需要,反思本土是因为有了面向世界的要求。反思是批判的需要,批判是反思的结果。作为引领中国先锋思想的高校校园,担当起反思和批判思想禁锢的主角,开始在开放的文化体系中寻求各类社会现象的答案。这种反思和批判首先发端于大学生对人的价值观念的第一次叩问——即“潘晓热”的出现。“潘晓”们通过对自己人生生活经验,尤其是对“十年文革”中我国社会生活的回顾,而开始对原有价值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2.改革开放观望徘徊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否定和盲从思想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改革的消极影响被始料未及地放大了,而其积极意义却在质疑声中失去了光芒,人们开始在徘徊中观望改革。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又使高校校园触摸到了西方现代社会繁荣的表象。在简单的攀比之后,高校校园文化中出现了盲目崇拜西方的潮流。 “在与西方进行文化交流时,中国之所以不能与西方保持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说,乃是这两个文化主体不仅各自立足于不同的经济力量……实力的检验使得中国及中国文化在西方完全失去了光彩”[2]。感受着整个社会面对改革浮躁和矛盾的心态,高校校园文化陷入了躁动、盲从、怀疑和否定交织的氛围中,并以 “全盘西化”的思维和视角来片面地解读中国改革的成败,以“读书无用论”、“绝对自我”的价值诉求和消极心态应对自身面临的社会环境。(www.xing528.com)
3.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富于理性和进取意识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使社会转型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确立,知识的价值重新得到社会的确认。中国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带动和影响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自由、平等、竞争、变化和开放的社会关系,使人们摆脱了对传统、宗法和各种教条的盲目崇拜,逐步习惯于理性思维,用科学的实证性和实践性作为衡量是非的尺度。由此,高校校园文化在理性的思索中开始向着积极向上的目标迈进。
高校校园文化在这一时段开始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积极转变:第一,高校校园文化由“幻想型”向“现实型”转变。20世纪90年代初,受新一轮改革大潮以及改革取得的成就所鼓舞,大学生把关注的视线从乌托邦式的政治梦幻转向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实际利益。大学生不再关心怎样“改造社会”,而是关注如何“充实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第二,高校校园文化由“盲崇西方思潮”向“寻根中国文化”转变。改革开放使古老的中国在沉寂中日渐挺起强健的脊梁,前行中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吸引了高校师生迷失在西方星空中的目光。师生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试图从传统文化中探寻新的价值营养。第三,高校校园文化从“极端自我”向“人我同行”的道德回归。20世纪90年代,高校师生终于从对西方文化的狂热追求中渐渐冷静下来,传统文化中一整套处理“人”、“我”关系的准则,为高校师生指点了迷津。高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天平又开始向传统“道德”回复,西方思潮的“绝对自我”也受到了道德的矫正。
4.改革开放凯歌高奏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充满时尚与睿智的力量
进入21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的时期,插上全球化和科技化翅膀的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正在向纵深方向推进。在体制全面深刻转型时期,中国正以宏大的气魄向中外古今人类的一切文明开放。中国高校大众化趋势下的高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创新性、先锋性、兼容性,个性化与民主性的特点,文化的表现形式也逐步从单调走向丰富,从自守走向开放。在务实求真的文化背景下,基于尊重个体人性化需求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综合发展态势。
站在科技前沿的高校置身于信息革命的惊涛骇浪中,校园文化已经消解了无形的界限,必然地趋于开放和张扬。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各种社会舆论,来自官方或民间的各种宣传报道,对高校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已经无力抗拒各类、各色文化元素的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必然突破传统媒介的制约,走向更加开放、自由的发展模式。
三、高校校园文化变迁与改革开放具有互动关联性
社会整体形态的变革,强烈地撞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高校作为社会文化传承的纽带,在改革开放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产生深刻的变迁。这种变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新的文化模式逐渐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是校园文化内涵的全方位流动、发展和变化。
1.高校校园文化的变迁折射改革开放的节奏
在社会文化奔腾不息的流变过程中,时代的特色、社会进步的烙印被定格和折射在特定时期的高校校园文化中。作为亚文化系统的大学校园与校外的社会环境时刻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和交流,并总是最为快捷地感知和触摸社会进步的脉搏,并以引领社会前沿的观念、汇集社会时尚的热点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高校校园热点的变迁见证改革开放的起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被带入了深刻的流变时期。作为社会的缩影,又是知识高度密集合的区域,大学校园内首当其冲地感受到了这种急剧的变化。短短三十年,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大学校园不断出现文化热点的变迁就充分地反映了这种变化。透过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不断涌动和变迁,沿着社会潮流滚滚而逝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楚地聆听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大学校园文化热点的涌动是从“文革”刚刚结束后开始的。随着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西方思潮不断涌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各社会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在我国大学校园里一浪接着一浪的文化热点的涌动的背后就是大学生对改革开放的异样的反射。大学校园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学习热”、“潘晓热”,到“西方思潮热”、“读书无用论”、“经商热”,再到今天此起彼伏的“考级热”、“考证热”、“考研热”和各种各样实用技能“辅导班”的火爆。每一个校园热点都浓缩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年跌宕起伏的片段,每一个片段都是改革开放进退的历史见证。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核心精神的升华浓缩改革开放的主题。校园文化作为引导时尚文化的主阵地,总是能够准确地捕捉时代的强音,并以高度凝练的方式展示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断接受时尚、潮流的信息,从而使文化价值观念得以更新、升华和拓展。纵观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并孕育和形成了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追求,见证了大学生们价值取向不断变迁的轨迹。伴随改革开放进程而来的是校园文化在变迁轨迹中,有两个积极的价值体系得以构建:第一,“自我”价值的萌发动摇了“无我”的传统道德观念。相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中“无我”的道德规范和绝对“利他”的价值诉求,自我价值的萌发和发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第二,市场热潮中的实用性价值重塑。大学生们在价值层面,全面地融入市场经济体制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我价值再塑的阶段。“市场热”在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变迁过程中促进了大学生们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这个时期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最大特性就是实用性,多了一份对现实利益的关注,少了一份对虚无理论的盲从。
2.改革开放是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重要助推力量
一场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自觉启动的社会整体现代化改革过程,带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一系列的相应变化,引发了全方位的深刻的社会变迁,也引起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剧烈振荡,在各类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磨合中,校园文化合着时代的节拍进入了深刻的流变之中。
首先,经济体制的变革是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原动力。市场经济既是一种经济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现。文化作为一定经济条件下对人包括人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设计,并不只是经济表面的装饰物,而是内在于经济的人文力量[3]。所以,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一方面要求实现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求建立起与新的经济形式相适应的文化背景,作为新的经济发展的根源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上,面对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态势,市场经济在观念层面带来了诸如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正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的进步,以平等、独立、自由、竞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在主流文化中确立,校园文化更是以思想先锋的阵营成为这些思想观念的传播中心和推动力量。
其次,对外开放的促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变迁的催化剂。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三十年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历史。“全球化拓宽了文化视野,推动人们从全球的视角来重新构造文化活动;全球化凸现了文化精神中的整体意识;全球化创造了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化为广泛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和心理条件”[4]。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国内与国外的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在交流和接触中进行着相互的选择和适应。来势汹涌的外来文化借助发达国家领先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国家实力,建立起了世界范围的文化霸权,对中国本土的民族文化所建构的意义世界进行了激烈的否定和亵渎,在其喧嚣的文化浸润中日渐肢解传统的价值体系,对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了强劲的冲击。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西方思潮热浪的兴起,到今天对时尚潮流的狂热追捧(哈韩、哈日……),在高校校园里从日常学习、生活、消费等各个方面,外来文化都展示出其强劲的渗透性和表面张力。这种文化领域的“漩涡效应”借助全球一体化潮流,携带着诱人的现代气息,成为催生高校校园变迁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 黄力之.先进文化论.上海:三联书店,2002
[3] 王军.校园文化的历史回顾、现状与对策——兼谈校园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江西教育研究,1996(3)
[4] 方益波.明天我们怎样面对另类文化——入世与文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