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三十年——以乐山师范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
唐 淮 邹大勇(乐山师范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改革开放30年来,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在省教育厅领导下,我省高校也以创新精神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20世纪90年代全省“两课”改革三个试点高校之一,乐山师范学院是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的缩影。
一、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回顾
作为“两课”改革的试点学校,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历程也经历了风风雨雨,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情况。
1.从“老三门”到“新三门”
1980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了高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任务和教学方针,规定了课程、学时、大纲和教材。课程规定,全国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我们称之为“老三门”)。文科专业加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作为当时的专科学校,我校从1980年秋季开始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981年开设“政治经济学”。根据教育部1982年10月《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和1984年9月《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我校还相继开设了“思想品德”和“法学基础”课程。
1985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发〔1985〕18号),指出:改革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1986年3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的意见》,要求用三至五年时间逐步开设出新的课程,即“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我们称之为“新三门”)。我校从1987年开始,公共政治理论课为“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从1989年秋季开始,在全校学生中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
后来,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上级的有关要求,一些课程名称又发生了变化,如:1989年,“中国革命与建设”被“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代替;1993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代替;进入1998~1999学年,根据教育部关于“两课”的文件精神,一些课程名称发生了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改为“邓小平理论概论”,“中国革命史”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
2.从“新三门”到“98方案”
1998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即“98方案”),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整。调整后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类开设)等5门。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同时要求各层次各科类学生都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所有共计8门课程。
“98方案”要求必须将邓小平理论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解决好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一主要任务。2003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此后,教育部又于2003年2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对高校“两课”教学中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
3.从“98方案”到“05方案”
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年2月和3月分别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即“05方案”)。“0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2月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课程规定为高校本科的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至此,一个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二)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归属沿革
(1)独立建制成系级教学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发[1985]18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工作,1985年7月,公共政治理论课从政史系分出来独立建制,成立“马列主义教研室”(后更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研室”),为系级教学行政单位,负责全校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2)“两课”分而治之。为实施“两课”改革试点方案,1993年3月,我校党委决定:撤销“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研室”;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公共部”(系级教学单位),负责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任务;成立“思想品德课教研室”,挂靠党委宣传部,负责思想品德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
(3)成立“两课”教学部(2005年7月更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统筹教学资源,2000年8月,合并原人文科学部和思想品德教研室,组建了“两课”教学部(系级教学单位,与政法系合署办公),负责全校“两课”七门课程的教学。2008年7月,“形势与政策”课划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组织管理。
(三)以省统编教材的编写推动“两课”改革
1.赴上海考察调研拉开新一轮“两课”改革大幕
为了全面推动四川高校“两课”的改革,1991年暑期,时任省教委政教处处长的刁纯志同志深入各高校调研,确定电子科技大学、四川轻化工学院和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学校为全省“两课”改革试点学校。11月,试点学校的6位同志(赖廷谦、杨建民、胡启锐、王生良、江强安、唐淮[1])组成“四川省高校‘两课’赴上海考察团”,赶赴上海进行为期近十天的考察。这次赴上海考察调研,拉开了四川省高校新一轮“两课”改革和建设的大幕。“高举‘两课’改革和建设的大旗”,也成为我省各高校领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战线教师们的共识。
考察团以“两课”改革搞得比较好的华东华工学院(现在的华东理工大学)为考察重点,考察团成员自始至终住在华东华工学院,走访听课。同时,走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以及上海高等教育局。考察团成员通过考察,开阔了眼见,打开了思路,为我省新一轮“两课”改革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2.省统编教材编写
由我校教师参与编写的1992年统编教材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胡启锐主编,邓运开,唐淮参编;后改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由杨建民主编,刘笃诚,邓运开,唐淮等参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成才》(邓运开,唐淮参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邓运开,唐淮参编)、《现代中国发展史论》(吴光清参编)、《中国革命概论》(吴光清,唐淮参编)。
1998年以来,我校教师参与了省教育厅统一组织编写的8部“两课”教材。其中,《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法律基础》三本教材获2000年全国“两课”优秀教材;而获得两本或两本以上优秀教材的只有四川、陕西和广东三省。这说明我省以教材为中心的“两课”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们以此为动力,完成了四川省重点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程建设和学校重点课程“邓小平理论”的课程建设。
3.实施“‘两课’改革试点方案”
我校在省教委“两课”改革领导小组直接指导下制定的“‘两课’改革试点方案”从1993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方案”本着增强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渠道与多渠道相结合”等原则,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两课”和“实践成绩”考核评定办法、“两课”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系的若干规定等,这些措施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1999年7月,省教委“两课”评估专家组对我校“两课”改革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现代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普及、运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1999年10月,我校被省教委授予“四川省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建设优秀学校”称号。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两课”改革,贯彻实施“98方案”
我校从1999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98方案”。5年的“两课”改革试点,为我校“两课”实施“98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围绕“三进”尤其是“进学生头脑”的要求,按照“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我校在贯彻“98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在加强教师理论素养的同时,坚持以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中心,围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等微观教学环节,大胆创新,推动“两课”改革深入开展。
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到2005年,已把“98方案”的课程全部建设成为优质课程。我们把普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营造自主学习环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投入54万元专项经费建设了“两课”专用网络教室,补贴全体专兼职教师购置个人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专兼职教师自主开发制作了“两课”教学网站和“邓小平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两门课程网络教学系统,自制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时数超过必修课总时数的25%,有20%的教师实现了全课程使用CAI进行教学。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部分课程讲授、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辅导答疑、作业提交和考试等全部教学环节的网络化,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我校《更新手段 拓展途径——探索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两课”教学的新模式》于2001年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两课”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于2005年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五)以贯彻16号文件为契机,全面实施“05方案”
为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新特点以及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变化,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中宣部和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特别是提出了“05”新方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www.xing528.com)
我校选择政法系、教育系2005级学生进行改革试点;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05方案”。同时,我们还开设了《管理哲学》、《西方哲学评价》、《美育》和《青年性道德与性文明》等全校性任选课,基本形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始终围绕“三进”的要求,把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7年被批准为省级精品课程,另3门也已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大力倡导“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思想,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研究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不断增强教育的敏锐性和时效性。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获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研究课题立项。
二、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基本经验
回顾30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有不少带有根本性和规律性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主要有五条:
(一)必须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正确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高校历来是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理论思潮交汇、融合和争斗的阵地。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1] “能不能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大问题,关系到办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怎样办高等教育的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2],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 [3],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4]
(二)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
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中的学科地位不高,不少人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课程而不是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缺乏归属感。为贯彻2004年16号文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5个二级学科。各高校以此为动力,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意识,加大工作举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果。2008年5月,教育部在全国200所高校10万名大学生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测评,结果显示,85%的大学生对教学“满意”或“基本满意”,近91%的学生对教师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
我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积极推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4门必修课的统编教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其可读性也得到了全国高校师生的普遍认同。以当年我省统编教材对“两课”改革与建设的影响来看,集全国权威专家编写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必将推动“05方案”的有效实施。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及时编入教材,融入教学和研究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来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另外,迅猛发展的网络教学资源也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后,我们应当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抓手,更加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
(三)必须坚持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科学完善的方案、优秀的教材和学生主体性的引导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组织实施。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选聘、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品德高尚、深受大学生喜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5]
我省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曾对我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1)四川省“两课”督导组、评估组专家认为我校的“两课”教师队伍是一支“兢兢业业工作的”、“有奉献精神的”、“有很好基础的”、“很有希望的教师队伍”。(2)“川教政[1999]15号文件”指出我校“两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为我省高校‘两课’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有效改变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传授、空洞说教的情况,在教学中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真信马列、真懂马列、真讲马列,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举措主要有:(1)严格教师准入制度,突出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必修课专任教师应具备相应专业的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未经上岗培训和未通过考核的不得安排任课;凡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不能从事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工作。(2)优化和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根据教学任务合理核定专兼职教师编制;大力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学历与职称水平;根据需要聘请校内外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3)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培养。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脱产学习、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和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国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教师工程”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工程”,培养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授课能力。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学设计比赛和讲课比赛,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艺术;经常开展集体备课,通过传、帮、带形式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四)必须坚持以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为关键环节
清华大学的蔡乐苏老师认为:“学生没有天生就反感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的质量高低、学生的收获大小,关键取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因此,我们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在创新教学手段,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等方面下工夫,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1)要坚持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要避免简单地灌输性教育,尽可能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师生互动推动教学相长。(2)要把教育目的与学生需要有机结合。要淡化教材体系意识,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疑惑的焦点、难点问题入手,把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思想需求结合起来决定如何组织与呈现教育内容。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解释和回答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针对性,才能给人以现实感。(3)要把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的认识、观点与思想,只有经过外化也即应用后才能真正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解决内化与外化关系最好的手段就是社会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国情民意,深化理论学习。(4)要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因为考什么、怎么考,将会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因此,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要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不同的环节,把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率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前列。这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的一大亮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扬创新和拼搏精神,努力学习现代化教育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我校“两课”教师就在学校的资助下全部私人购买了电脑,并在全校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做到了五个“率先”:(1)率先建立CAI制作室,成套配齐CAI多媒体制作软、硬件设施。(2)率先上Internet网获取教学资料(1997年)。(3)率先建成CAI多媒体专用教室。(4)率先掌握自制CAI课件技术,并用自己制作的CAI课件给学生上课。(5)率先实现教学管理的电脑化。当时,“两课”率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在互联网并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由此推动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全省“两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川教政[1999]15号文件指出:“在更新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方面,乐山师专在省内率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全国“两课”指导委员会专家朱玲教授评价说:这“在四川省是第一,在全国是领先”。
多媒体教学,既符合当前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又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效果。“05方案”实施以来,在继续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的同时,我校组织集体攻关,广泛收集教学素材,4门必修课均全课程制作了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精美的课件、生动的讲述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五)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
我校历来重视党政齐抓共管,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大问题;一直坚持由分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共同主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领导在坚持经常深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调研、检查、听课的同时,还坚持以身示范,带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术研究,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编写改革教材、打造精品课程、为师生奉献精彩的形势与政策讲座或报告。
抓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离不开中央的宏观规划和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督察,也离不开高校自身的重视。
今后,我们要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和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努力实现教学情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6],促进我省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办人民满意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5][6] 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北京:人民日报,2008年5月6日
[3][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思想政治教育,2004(10)
【注释】
[1] 赖廷谦: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当时代表四川轻化工学院。王生良,江强安:代表电子科技大学。杨建民,胡启锐,唐淮:代表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