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

时间:2023-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管文虎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和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

管文虎(电子科技大学)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统一,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关键词:本土化 当代化 理论本质 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3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途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统一,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重大功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

这里所说的本土化也就是民族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土壤上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地域性问题;当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着重说的是时代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成功地解决了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而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本土化与当代化很好地统一起来,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938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概念和历史使命。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他反复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3]。由此可见,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主要讲的是民族化,即本土化。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就是把普遍真理具体化,运用到中国的土壤上。”“毛主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具体化在中国土壤上”[4]

毛泽东同志当然没有忘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际背景和时代特点。他深刻地认识到,“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5]。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深刻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时代特点,阐述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科学论断。但是,在相对封闭的战争环境教条主义盛行的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毛泽东同志主要还是强调本土化问题。他反复告诫全党,“首先就要了解中国是个什么东西(中国的过去、现在及将来)”[6]。在当时,这是最紧迫的需要。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同志是正确的。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7]这里说的“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即包含了本土化的内容,又凸显出时代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每一次结合,都是围绕那个时代中国的重大历史课题展开,在本质上都具有当代化的趋势。但是,真正实现本土化与当代化统一的历史进程,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开始的。

邓小平同志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的结合。1978年底和1979年初,邓小平同志访问了日本和美国,使他对“现代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与了解。当年在日本乘坐新干线后他说,我知道了什么叫现代化了。但是,在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呢?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8]同时,他又特别强调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将本土化与当代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9]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阐述邓小平理论时说:“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10]这个论断,充分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本土化特征和当代性品质。党的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理论的当代性作了更具体的阐述,论述了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11]

本土化和当代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要特征和显著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2]毛泽东思想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和平与发展新时代的产物。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时代主题发生了根本性转换。邓小平同志敏锐地认识到这个问题,提出了他的时代理论,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3]邓小平同志的时代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一个核心的理论问题。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与当代化结合,除了正确认识与判断当今时代主题和特征之外,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1983年邓小平同志发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这“三个面向”,反映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当代化问题的深邃思考,实际上指明了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的基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4]。他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他强调,“我们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更多的是着眼于下一个世纪。”“这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15]这些论述,反映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当代化相统一的深刻思想。在这样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一国两制”构想。由此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基本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当代化高度统一的结晶。

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但形势又有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这主要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前行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顺应新形势的要求,江泽民同志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个新成果。当今,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继承毛泽东思想,沿着邓小平同志开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共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当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历史演进中,我们不难看出,本土化与当代化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一把钥匙。

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16]这个表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当代化的基本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敏锐把握时代特征,准确反映时代要求,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17]。他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不能一劳永逸。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概括”[18]。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和当代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行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

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展开的。过去,我们在应用这些基本原理的过程中,也探求过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但由于历史条件和认识能力的局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基本原理应用的层面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使我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历史局限性及其消极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创新精神,领导全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途上,从基本原理的应用深入到理论本质的结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出“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引导全党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容。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后来他又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名词就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什么?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19]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道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就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本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充分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具体表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上,体现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问题,涉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这三大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度和理论创新程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这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已经深化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层面和核心内容。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21]

马克思主义考察和衡量人类历史有两大基本尺度,一是生产力发展的尺度;二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尺度。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22]。因此,他们设想,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3]恩格斯认为,这段话精辟地表达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24]。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恩格斯又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25]因此,马克思主义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2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胡锦涛同志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7]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还不可能完全具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条件,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我们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这次四川汶川强烈地震的救援过程中,党和政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地震发生后,胡锦涛同志要求尽快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生命安全;温家宝同志立即赶赴灾区指挥救灾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指出,“抗震救灾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抢救人民群众生命是首要任务,必须继续作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28]美国《洛杉矶时报》2008年5月17日发表文章说:“中国领导人关心民众疾苦,重视民情,身体力行以贯彻以人为本精神。”《欧洲时报》2008年5月20日发表社论说:中国领导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执政实践中渐渐凝聚了民众的共识,取得了国人前所未有的高度信赖。

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国际环境。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与共建和谐世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胡锦涛同志说得好,“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29]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欧文将他设计的未来社会范式称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提出构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目的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从微观方面讲是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从宏观方面来说,就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和谐世界。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讲坛上,郑重地提出了共建和谐世界的问题[30]。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1]这就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同当代世界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内容,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深度。

从谱写新篇章走向科学理论体系化

十七大报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谱写新篇章到形成科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成功实现。这个科学理论体系,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这个任务首先是由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1956年4月4日,毛泽东同志在一次谈话中说:“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32]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时又说,“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33]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找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胜利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是毛泽东同志伟大的历史贡献。他要求全党,“在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互相结合的伟大事业中更进一步。”[34]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他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35]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使命,但是,遗憾的是他没有能够完成这个“更伟大,更艰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我国经验和研究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记载着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同志的历史功绩。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3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指明了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建构时代主题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一国两制”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奠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经过30年的努力,我们党从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新篇章发展到科学理论体系化。这个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如此。它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对国际形势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把握;其历史根据是对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其现实依据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对最广大人民共同愿望的科学认识。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38]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胡锦涛同志说得好,“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38]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6年10月22日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www.xing528.com)

[4] 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5] 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 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 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7)

[17]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6年10月22日

[18] 胡锦涛.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人民日报,2004年4月29日

[19]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1]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7)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6] 胡锦涛.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新华网,2004年4月24日

[27]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4年4月5日

[28] 胡锦涛.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2008年5月18日

[29]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新华网,2005年2月19日

[30] 胡锦涛.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人民日报,2005年9月16日(1)

[3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网,2007年10月24日

[32] 逢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3] 毛泽东文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4]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5]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6] 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求是,2008(7)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8]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网,2007年10月24日

[39]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06年10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