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特点的介绍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特点的介绍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是指,高等学校在配置过程中,部门之间或者学科之间所获得的资源与其所应得的资源不相对称。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中行政管理等权力部门所占的比例太大。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特点的介绍

二、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特点

高等学校资源配置是否有自己的特点,理论界是有不同看法的。有人认为,高等学校资源配置只不过是社会资源配置在高等教育事业上的一种具体表现,与其他部门的资源配置比较,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实际上,高等学校资源配置尽管遵循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规律,但这不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至少应该看到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高等学校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本或资金节约是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显性或隐性失业普遍存在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较之人力资源或许更具有稀缺性。然而,就教育事业而言,资金的节约、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节约,主要应是通过人力资源的节约来实现的。教育事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高等学校资源中,人力资源所占比重几乎比其他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要高,而且教育部门中的人力资源,其技术和智力含量之高,几乎是任何其他产业部门都是无法比拟的。高等学校那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在教育和学术活动中所发挥的独特的创造性作用,往往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他们应该被看成是最宝贵、最稀有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在高等学校资源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在高等学校资源合理配置中占有的重要地位,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特殊性就在于实现人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第二,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一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是学校为他们提供的一种服务;对社会而言,是学校为其培养人才。作为从事人才培养活动的办学实体的高等学校,需要通过高等教育服务的成本补偿来维持自身发展,来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有可能在高等教育服务的交换中实现高于学校教育成本的收益。但是,高等教育服务不同于一般生活消费品,它的生产和再生产能否顺利实现,对受教育者个人并不直接构成生存上的威胁;高等教育服务对受教育者个人而言不是享受性、消遣性消费,相反,受教育者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从而实现自身劳动力再生产和身心素质结构优化这一高等教育服务消费的目的;高等教育服务在其消费过程中并不能直接给消费者(即受教育者)个人带来经济上的收益,而只能迟延性、间接性地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某些经济上的收益,况且这些迟延性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还有其他种种原因,使得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不可能成为人们追逐高额利润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在私立学校发展的历史上,也许能找到“暴发户”,那也只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偶然现象,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是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为什么高等教育部门内部或高等学校内部不像经济部门内部或企业内部那样,容易建成利益激励机制和利益约束机制,来推动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其原因就在于,高等学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不同于企业提供的物质产品和服务。

第三,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否相一致,很难做到客观的评价。高等教育部门不是直接生产部门,但在现代社会,它提供的服务,它培养的人才,是那些进行各种物质生产活动的部门所不可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投资公共卫生交通通信和动力等投资一样,属于社会间接资本(资产)投资。而任何社会间接资本的投资和积累应该是多少,不可能从现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数字中找到明确的答案,也不可能从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找到明确的答案。(www.xing528.com)

在任何特定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经费应该是多少,很难加以客观的评价。这使得评价高等学校资源配置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也变得十分困难。各国高等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百分比,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它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具有某种规律性。但是,要对这种百分比做到客观的说明,则是相当困难的。不过应该相信,从高等学校资源配置一般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这一点来看,即使把提高效益作为高等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目标,甚至把效率极大化作为学校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目标,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走向一般也不会严重背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在现实办学活动中,也许某所私立高等学校,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私立学校,的确有把牟利作为本校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以至背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那也只是极为特殊的个别现象,不代表高等学校资源优化配置的普遍事实,因而也就不必由此而担心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效率极大化的普遍追求会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或学校办学普遍偏离甚至背离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第四,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性是指,高等学校在配置过程中,部门之间或者学科之间所获得的资源与其所应得的资源不相对称。一是资源配置权力的不平衡。高等学校内部资源配置中行政管理等权力部门所占的比例太大。教研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比例失调,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人员比例过大,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占全校职工2/3还多。[2]事实上,在高校管理中,行政机构膨胀,行政人员扩张,管理层级增加,维持如此庞大的机构运转,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呈现典型的科层化特征。科层化似乎可以提高效率,但作为一种具有内在逻辑的学术组织,过分科层化却使管理效率低下。与此相比,学术组织弱化,特别是基层学术组织缺省或者虚设,高等学校资源的配置权基本掌握在行政部门手中,基层学术管理组织没有经费分配权,而学校管理层的经费预算往往是行政优先,首先满足行政机构公务运行的需要,从而造成高校管理性资源的绝对膨胀和学术性资源的相对萎缩,教授代表的学术权力在资源配置上没有发言权,影响了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等学术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资源配置的学科不平衡性。高等学校不同的学科在学校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有的学科是强势学科、重点学科,是能够提高学校知名度、学校要大力扶持的学科,而有的学科则是一般学科,发展比较慢的学科。学校为了加速自己的发展,必然要优先发展一批优势学科,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高等学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就会向这些学科倾斜,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分配中给予优先权,而一些一般学科则得不到应得的资源,从而造成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学科不平衡。

第五,高等学校资源配置的非连续性。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学科的发展绝不是短时间内见效的,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必然影响高等学校资源配置方向,社会舆论的反复也会给高等学校资源配置带来压力,而市场导向更是会让学校追逐功利。首先,高等学校在发展初期,可能会只注重某些优势学科的发展,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与知名度,当学校发展到一定时候,才会注重其他学科的发展,资源的配置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其次,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某些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受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和市场导向的影响,高等学校会促进或压制某些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相配套的资源也会相应增加或减少。除了这些原因的影响,学校领导的更替也会使学校资源配置缺乏一定的连续性,由于我国高校领导的任命机制及管理上的人治传统,校领导的变数很大,而校领导往往会决定资源配置框架,校领导任期的不定导致政绩意识浓厚,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和量化指标,一些投入缺乏长远规划,或者缺乏后继投入,使前期投入半途而废,或者仅仅是形象工程,只局限于拥有,而不考虑是否有用,而师生实际受益很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