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工在一定社会上生存和发展,同学生一样,也必须适应社会,并接受社会机制的制约和调节。教工适应和改造社会所产生的需要,主要有为人师表需要、育人成才需要和社会尊重需要。
(一)育人成才需要。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育人必须成长,这是每个教师的愿望。这种愿望是教师心中对自身职责的积极承担,对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承诺。这种心理状态就是教师的育人成长需要。目标设置理论认为,为达到目标而工作的愿望与自我效能感亦即对自己完成任务的信念相联系,自我效能感越高,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就越足,并随着积极反馈而增强。这意味着,育人成长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育人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对完成育人任务越充满信心,他的育人成长需要就会越强烈。教师完成育人任务越出色,就越能激发他的育人自我效能感,就越能提高他的育人成长需要水平。重要的在于如何为教师出色完成育人任务创造有利条件。这种条件包括为育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为育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育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其中,坚持育人为本,是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的工作方针。
坚持育人为本,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在以促进人的知识化、社会化和个性化为本的意义上体现了一切社会实现人发展的根本要求;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意义上体现了建设共产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以促进人的知识化、社会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为本的意义上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学校的任务上体现了学校的根本职能;在教育的意义上体现了教育的核心价值;在理论基础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在教育的指导思想上体现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在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上体现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以人为本”的要求,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出发,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的知识化、社会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政府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视育人价值为根本,从育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围绕培养数量足、质量高、结构优的人才,围绕有效、公平、合理培养人才,来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发展多价值的优化、整合、协调,促进教育发展多价值的全面实现。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牢牢抓住育人这个根本,以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的根本目的,围绕育人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把办学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把学校多职能有机统一起来,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培养人才与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统一起来,把学校建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只要把坚持育人为本,落实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就能为教师出色完成育人任务创造有利条件,就能增强教师育人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师的育人成长需要水平。
(二)科研成就需要。高等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除育人以外,就是从事科学研究。高等学校对科研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的背后是科研成就需要的动机支持。对自然和社会如此纷繁复杂的现象和变化,抱有好奇心,并力图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变化的规律,为改善人类生存状况和福利而奋斗,这是教师开展科研的真正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而进行科研的愿望,构成了教师从事科研的内在动力。当然,没有对科研的制度性安排,就难以强化教师的科研成就需要。如把科研成果与职称直接联系起来,开展优秀科研成果的评比,奖励优秀科研成果等等,都是强化教师的科研成就需要的制度性安排。
(三)社会尊重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尊重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对教师而言,这种尊重需要不仅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而且发生在教师与社会之间。因为,整个社会对教师的尊重,是学生、家长乃至其他所有社会成员对教师产生尊重感的基础性条件。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必要的权威性,使学生相信教师的话代表真理、代表事实、代表正义、代表有用的信息,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成为真理的卫士和真理的传播者。这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有效教育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会尊重需要。社会应该做出制度性安排,不断强化教师的社会尊重需要。
(四)为人师表需要。无论是高等学校,还是初等学校或中等学校,教师总是充当着学生领路人和榜样的角色。教师每当听到一声“老师好”的学生问候,就会感受到这种角色。面对学生的仰视,家长的托付,社会的期待,这种角色在教师心中一次一次地得到加强,最终必将定格为一种需要,即为人师表需要。这种需要构成了教工工作最基本的道义力量。(www.xing528.com)
每个人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会做出选择。每个职业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规范。职业选择本身包含对特定行为规范的选择,职业生涯本身也包含着特定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特有的行为规范。一个人选择当教师,就必然面对为人师表这一行为规范的选择,就必然面对将为人师表这一行为规范内化为他的一种需要的选择。
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的转化,从教师生涯选择就开始了,但是,其转化效果和程度,则受制于多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是良好从业环境,最重要的内部条件之一是高尚的职业理想和开朗、灵活、真诚的个性。
教师的良好从业环境主要是指这样一些环境: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相对优越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优美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等。为人师表行为规范不是某人意志的反映,而是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的必然产物。这意味着,满足教师的社会尊重需要,是促进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转化的条件。在这样的氛围中,为人师表行为规范与尊师重道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联系,任何人都必须适应这种联系。这种联系使教师产生出对为人师表行为规范的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的转化,就会随着这种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而在教师的心中默默地进行着。维持和强化教师对为人师表行为规范的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仅仅依靠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是不够的。如果教师因工资、福利待遇过低而经常处于食不甘味、衣不蔽体的生活状态,因工作环境恶劣而经常处于单调、乏味和易于产生疲劳感的工作状态,因机械式管理制度而经常处于高度紧张、高度压抑的心理状态,那么,这种生活状态、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就会使教师在为人师表行为规范与尊师重道之间形成一种心理落差,这种落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教师对为人师表行为规范的敬畏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的转化效果和程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相对优越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优美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是提高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的转化效果和程度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高尚职业理想是指这样一些职业理想,即以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为荣、以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为志、以教师职业的爱心奉献为怀。世界的未来、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系于年青一代,年青一代的未来,系于教育,教育的未来,系于教师。教师职业肩负着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教育是代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人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基石,是社会乃至每个家庭憧憬美好未来的希望。教师是建设这桥梁的设计师,是打造这基石的工程师,是实现这希望的领路人。教师职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教育为年青一代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对学生那如同父母、胜似父母的爱心,这种爱心是教育成功的不二法则。教师职业是怀揣爱心奉献精神的职业。当然,对这些职业理想的追求,与教师的育人成长需要和科研成就需要有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满足教师的育人成长需要和科研成就需要,是促进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的转化的条件。
只有以有幸肩负这种神圣使命为光荣的教师,以有幸承担这种社会责任为志向的教师,以有幸奉献这种爱心为胸怀的教师,才能在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的转化过程中,克服困难,排斥干扰,达到转化的心理彼岸。教师要有效地奉献这种爱心,还必须有开朗、灵活、真诚的个性。开朗是教师向学生奉献爱心的大门。灵活是爱心奉献收放自如、松紧有度、互通有无的保证。真诚是爱心奉献的试金石,惟有教师真诚的爱心奉献,才有学生真诚的爱心接纳。如果说,以爱心奉献为怀的理想,是教师职业理想不同于其他职业理想的一个显著标志,那么,开朗、灵活、真诚个性对以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为荣、以教师职业的社会责任为志的高尚职业理想的树立,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样的个性是为人师表行为规范向为人师表需要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