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戈布尔称为继弗洛伊德主义(第一思潮)、行为主义(第二思潮)之后的第三思潮,其中,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广为人知。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性满足以后,才能激发出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
尽管这一理论是如此的简单明了以至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易于理解的理论也未必是科学的理论。马斯洛划分人类需要的五个层次,本身就缺乏科学依据,这使得五个层次需要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尽管饥饿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一,然而,满足饥饿的需要难道不是保存自己的需要吗?答案是那么明确,以至于把安全需要从生理需要中分离出来,是极为困难和不现实的。更重要的还在于,较高层次需要的形成,必以较低层次需要的实质性满足为前提,这不仅缺乏实证支持,而且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思维逻辑,即把人的生理需要等同于动物的生理需要的思维逻辑。饥饿的需要不仅表现为一种安全需要,而且表现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需要。马克思明确指出:“饥饿是自然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自身得到满足,使自身解除饥饿,它需要自身之外的自然界、自身之外的对象。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1]人的生理需要所以表现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需要,就在于实践在创造出人类本身的同时,也就创造出人的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需要,创造出满足人的一切需要的对象和手段。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2]显然,人的需要包含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但不能把人的自然性需要与人的社会性需要完全割裂开来,因而把人的社会性需要的产生建立在自然性需要满足的基础上,是缺乏事实依据的错误判断。(www.xing528.com)
尽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缺陷十分明显,但是,在人类行为动力的解释上,它仍然抓住了其本质。无论人的需要五个层次的划分,显得多么地缺乏科学依据,无论低层次需要向较高层次需要递进式过渡的条件,显得多么地苍白无力,然而,需要的确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用需要解释人类行为动力,正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可取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