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层次产学研合作体系 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机制
武汉大学 蔡 强 王延诏
2009年4月,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光庭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朱敦尧入选首批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随后,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院长周怀北教授入选第二批中央“千人计划”创业人才。武汉大学在创业型高端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在产学研结合中实现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的成功道路。
一、筑巢育凤,搭建产学研平台
我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通过搭建多元化的产学研平台,提升了科研人才的项目攻关能力。自2000年起,我校就积极联合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如武汉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湖北省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平台,依托我校学科优势和技术优势,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并进一步凭借已有的技术研究中心和科研重点单位,联合其他企业共同组建了如武大有机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高科技公司。根据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我校还与美国阿尔特拉公司、深圳汇海科技等企业共同建立联合实验室,实现设备和人才的共享,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成本。另外,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我校已与30多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并与湖北省多家企业建立了博士后产业基地。在校地合作方面,学校与广东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具有独特的地位,通过大力推进在广东省的产学研合作使其产生了巨大的辐射效应。
多元化的产学研平台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500多位教师有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的经历,近三年来,承担横向科研项目2 000多项。2009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为我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我校将以“全面融入、全面服务、全面合作”的精神和工作方法参与示范区的建设。
二、以人为本,提供全方位保障
“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朱英国院士在谈到学校对他科研产业化的支持时,感怀之情溢于言表。2002年,朱院士领头组建了武汉武大天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主推优质高产红莲型杂交稻新组合“红莲优6号”。学校不仅在校内专门开辟几十亩的研究基地,还联合武汉市花山镇建立了水稻育种基地,为朱院士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此外,还积极申报组建了以朱院士为主任的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吸引、培养后续的科研梯队人才。近年来,学校通过政策倾斜不断加大对创业型人才的支持力度,比如为创业型教师配备更多的硕士、博士等科研助手,让高层次人才距离产业脉动更近,更快地进入角色。(www.xing528.com)
除了为教师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外,学校还积极为校地产业合作牵线搭桥。再生资源与环境专家杜予民教授的团队在甲壳素研究领域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应用开发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甲壳素和壳聚糖方面的数十项发明专利和关键核心技术。2010年2月,校党委书记李健率武大代表团在潜江华山水产考察甲壳素深加工项目,与市委、市政府就加强武大与潜江的产学研合作达成共识,共同打造(潜江)世界甲壳素产业之都。
学校积极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广不遗余力。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部在网站上开辟专栏,将政府、企业等各个单位对科技产业的不同需求信息进行整理、分析与集中,面向我校各个研究平台公布,同时将学校和研究中心、科技园的研究特色、研究成果等信息集中公布给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构建一个信息集中、双向公开、沟通便利的情报服务系统,保障科技信息的顺畅流通,使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成果的类别、技术性和时效性等组织论证和分析,以成果发布会、成果交易会、洽谈会或向企业重点介绍等多种形式组织成果推广和转让工作。
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重在考察教师的教学科研业绩,从事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教师在现行评价体系中难以找到相应的坐标定位。为给科研产业化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学校打破过去的人才评价体系。武大巨成加固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武汉大学教授的高作平以自身经历对此做了诠释,他表示,当初“下海”是希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速”,但在校内评价体系中,“速度”却快不起来。幸运的是,遇到了对产业化很重视的校领导,他最终被破格评为教授。
“具备较高创新性、示范性的产业成果和成绩,甚至可视为与SCI等成果同等重要。”校长顾海良在谈到学校全面参与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表示,要借助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个试验特区,探索新的教师评价体系。顾校长坦言,教师的创业主动性还不够,要鼓励更多教师走出校门。他表示,去示范区创业的教师可以不受学校考评机制的限制,在从事科技成果转化、转让和产业化期间,可按有关规定单独进行工作量考核。
顾海良校长在谈到全面支持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在原创性成果上有新的成就、在关键性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在战略性产业上有新的业绩、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有新的成效。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在示范区的大舞台上,武汉大学将进一步实现产学研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