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端人才引育模式 建设特色一流人才队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从1952年建校时起就承担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职责,如今,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航空航天特色鲜明、工程技术优势突出的多科性、开放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近几年,我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创新人才引育开发机制,协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基本实现高端人才群星汇聚、师资队伍持续发展、用人机制灵活多样、成长环境宽松和谐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一、坚持人才强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优先战略
1.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了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有关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参加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人才工作统筹协调力度,建立人才工作重大事项事前报告制度和审议制度、督促检查和落实机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统领队伍建设全局,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突出位置。
2.明确工作方向,召开两次人才工作会议
分别确立了“提高质量、控制规模、改善结构、优化环境、科学管理”和“提高质量,搭建团队,建立基地,打造品牌,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的目标,明确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推进蓝天计划和先锋计划两项行动,构建人才使用,人才竞争、激励、流动和绩效评估,人才培训三类保障制度。人才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始终围绕空天信融合战略、产学研结合战略、理工文综合战略等三个战略,围绕培育创新人才、引育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发展、拓展国际合作等四个方面的突破,来解决“建设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怎样建好人才队伍”这两个根本问题。
二、坚持育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水平队伍建设的根本目标
1.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最核心、最根本的改革
要推进人才培养从拓展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培养常规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着力培养国家的优秀建设者和领军人才、领导人才。大力推行教授授课、大师讲堂等制度,把最广阔和最优质的师资配置到教书育人这个核心上来;构建以教学为主型教授的晋升通道,使得那些真正钻研教学工作的老师能够得到发展,充分激发和调动高水平教学人才的积极性;通过高水平领军和领导人才培养这个目标来定位我们高水平师资力量的建设和使用,把高校育人和教学的中心地位体现出来。
2.实施精英教育,打造金牌教学团队
学校成立了高等工程学院,聘请本校及周边高校最优秀的师资;聘请院士、长江学者、资深博导等担任学生导师,实现“一生一师”。学校组建了中法工程师学院,学院一半以上教师为聘请到学校任教的法国教师,实施创新的精英人才教学模式;通过建设不同层次包括国内外多语种优秀教师在内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学生国际交流水平。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为讲席教授,特别是行业领军人才,为本科生讲授本领域最前沿的专业技术。
三、坚持特色引领,把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独特需要
1.特色引领,首先是学科特色的引领
学校针对不同学科发展的实际,分类、分层次加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国防主干学科建设国际知名创新团队,设立人才特区,打造团队“小环境”,激发团队的活力,培养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围绕强势支撑学科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相关人才引进政策的支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紧跟国际前沿;围绕新兴交叉学科,着重于人才的交流与融合,依托强势主干学科,以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为纽带,通过资源倾斜孕育团队,力争国内领先。学校通过梳理学科优势及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发展规划,以团队引人才、以人才带学科、以学科促团队,形成了“一流人才建一流学科,一流学科育一流人才”的良性互动循环。
2.特色引领,其次是团队特色的引领
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建设与团队建设的统一,搭建多学科交叉创新平台,整合优势力量做大事,汇聚了三类创新团队。一类面向国家重大、重点型号任务,如无人机研究所,某型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攻关能力提升,如“先进惯性仪表与导航技术”、“精密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网络化协同式空管系统研究”等创新团队;还有一类是面向重大基础研究问题,如“超常环境服役新型金属智能材料”创新研究群体,“数学、信息与行为”创新团队等。2007年、2008年、2009年学校所获得的四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都是由这样的平台负责人领导的创新团队获得的。
3.特色引领,最后是兼顾多学科统筹发展
学校在加强传统学科优势建设的同时,通过学术带头人引进、院长人才基金等政策,促使基础学科蓬勃发展,新兴学科生机盎然,学校重新整合和新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仪器光电、交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法学以及人文艺术等近十个学院。在教育部“十一五”国家重点学科的考评与增补中,我校获批8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排名并列全国高校第七,二级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已达28个,并实现数学学科博士点的突破和Nature等高水平论文的突破。
四、坚持一流标准,把打造高端人才队伍作为高水平大学必然要求(www.xing528.com)
1.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人才,学校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
抓住国家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机遇,围绕金牌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等重点发展方向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平台,优化配置条件资源,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以建立多层次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为基础,调研个性需求,开展人才发展的“特需”服务工作,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端人才集聚的“战略航空港”。以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代表的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人员数量较2003年翻了两番,特聘教授人数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人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3位。并且学校6年间获得6项国家一等奖,其中技术发明一等奖自1999年至今只产生过10项,有4项花落北航,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得高等级奖励的纪录。4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中有3位属于引进人才,1位是土生土长的北航人。
2.学校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实施多层次、分类别、体系化的“蓝天人才计划”,把青年人才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一直从发展战略的角度、从团队建设的角度、从开放式培养的角度、从制度机制环境的角度、高层次人才和后备人才的角度来看待青年教师的成长,构建了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青年学术带头人和蓝天人才孵化园3个层次的多项人才支持计划;严把人才入口关,全面实行海内外公开招聘,建立了直评教授、副教授等杰出青年人才“特聘”通道;制定了工作启动费资助/贷款制度,“航空百人”条件建设经费支持办法,各类人才住房补贴政策及新进应届毕业生周转房专项补贴管理暂行办法等,并且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的融合,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基本形成了吸引、培养教师的整体规划和配套措施。
五、坚持机制创新,把制度改革作为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
1.建立人才绩效评估机制
通过构建人才队伍动态管理数学模型、综合人力成本分析模型、师资队伍竞争力分析模型、人才成长分析模型、规模数量预测模型等,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向人才要效益。完善教师遴选评价机制,针对入职性评价、晋升性评价、考核性评价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南,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和完善学校总体评价、院系整体绩效、教职工个人绩效三层绩效管理体系,统筹学校目标、院系目标和个人目标的一致性,兼顾学校与个人同步成长的“多赢”局面。
2.创新多元人才集聚模式
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实行共聘共享的用人模式,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变人员流动为智力流动,实施聘用制、合同制、劳务派遣、长期教职等多种形式的用人方式,加大企业冠名讲席教授制度、双聘人员机制建设,聘任海内外航空航天领域的领军人才、其他工业系统的高水平研究员等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兼职博导,推进特聘研究员、专职科研队伍建设。
3.探索局部机制突破模式
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产学研融合以及航空科学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大机遇,借鉴国际先进科研组织模式建设人才特区,采用“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内外结合,以外为主”的原则,探索“三制四化”——首席负责制、非终身职务聘任制、待遇协议年薪制、评价国际化、用人多元化、考核团队化、资源倾斜化等机制创新,这些举措使得人才队伍建设在局部率先取得突破。
六、坚持以人为本,把营造人文关怀的发展氛围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
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人才工作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大楼、大师、大爱”三者同步提升,加大对青年教师培养和支持力度的同时,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关注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时考虑人才保障,制订规划时考虑人才需求,研究政策时考虑人才导向,部署工作时考虑人才措施。
2.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和谐环境
学校实施以制度环境是关键、服务环境是保障、文化环境是灵魂的高校人才工作软环境建设,加强师德学风、学术道德建设,对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促进师德学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加强人才工作部门建设,践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服务技术和服务运行机制,为一流大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学的组织机制保障。
七、小结
“满足于优良是前进的最大障碍。”在我校召开的第十五次党代会上,学校面对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要求和历史使命,面对人才全球竞争态势的挑战,高瞻远瞩,科学规划,提出“建设空天信融合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远景奋斗目标。
“理想如星辰,我们要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我们清醒地看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依然明显,特别是人才队伍的差距,人才队伍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我们坚决贯彻中央人才工作的统一部署,围绕“有特色、高水平”的建设原则,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建设目标,扎实工作,着力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