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 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案例呈现
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信
“你尽管伤透了我的心,但终究还是我的儿子。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后,我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儿子了。”这封2004年贴在南京大学逸夫楼公告栏上的信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亲情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南大引发了师生的热烈讨论。“家有大学生”曾经是父母引以为豪的骄傲,但在这封信中,做大学生的儿子却让父母十分失望——催款信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工整清晰;谈恋爱后,语调诚恳、言辞急迫的催款信一封又一封;家中生活窘迫,不仅没有半句安慰,竟然破天荒来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为要钱甚至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
孩子衣食无忧是父母的头等大事,孩子上大学是全家的光荣和骄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含辛茹苦的家长,不辞劳累、任劳任怨,有苦自己咽、有难自己扛,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全心全意读书。一些父母为承担子女的求学费用而走到了贫困的边缘,甚至负债累累。子女上大学,风光的背后也有家长不为人知的艰辛。
那么,作为父母骄傲的大学生应该怎样去面对生活,面对父母含辛茹苦的生活呢?
——http://www.hnyyyz.com/Article/ShowInfo.asp?ID=6874(09/12/ 09)
大学生与父母沟通难
东北某重点大学的大三学生小董已经连续3个假期没回家了。“我不愿见父母,每次站到回家的站台上,似乎都是一次煎熬。”“他们根本不理解我,我也没脸见他们。我觉得,这三年来自己一事无成。我也想学习,可没有动力了,有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小董一脸伤感:“我能做的就是跟女朋友倾诉。我认为,只有她才能了解自己,才能真正和自己交流。”
吉林某重点大学文学院的张同学,也很少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对此,他很无奈:“我父母是‘老三届’,当过知青,他们都有那种‘我们吃了苦,不能让孩子再遭罪’的心理。宁肯自己吃苦,也决不让孩子生活得比别人差。我与父母一交流,他们就是‘冷不冷啊?’之类的问题。换句话说,我感觉,我和父母的关系只是‘物质的’。”
像小董和小张一样,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大学生都表示“和父母交流有困难”。据报道,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在市内主要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约有69%的大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其中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
——http://www.jttop.com/youth/news/1/jttop200540972524981.shtml
磕头作业
近日,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内容之一是给父母磕一个头。据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介绍:之所以要出这道寒假作业,目的是想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接受调查的20名学生,只有一人表示会给父母磕头。磕头作业到底应不应该做?大学生如何向父母感恩,这一问题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http://www.paper789.com/paper_tdrq5o/
二、视角广场
以上案例反映了在大学生和父母的关系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生在自己家庭中的角色,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尽孝道、向父母感恩,经济上是否有权要求其父母给付抚养费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讨论。从在网络对该问题展开讨论的情况看,综合起来,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观点一:信中反映的现象很普遍,大学生攀比风司空见惯,哪个学校都有。但大学生几乎都没有收入来源,于是在攀比心理和物质欲望的驱使下,他们只好从双亲那里榨油水,信中的现象就屡屡发生了。信中的父亲的确很可怜,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此类父亲又是一个很可悲的人,他也有错。作为父母,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
观点二:虽然为人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儿女,但是父母对成年子女不再负有抚育义务。而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智力投资,实际上就是就业投资,这项投资的直接受益人是子女而不是父母。依照民法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子女应该为其预期可得利益做出相应的付出,即学费由自己支付。子女自行接受高等教育,进行就业投资,理当从家庭的实际状况、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出发,通过勤工助学、半工半读、业余学习或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父母。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应该想办法减轻家人的负担,能不向父母要最好。
观点三:按照法律来说,年满18周岁的大学生既然已经成年了,就没有法律上的权利向父母要学费了。但是现实生活中,父母一般都会给,毕竟是血亲啊。何必跟自己的父母分得那么清呢?现在用父母的,之后毕业工作了再用你挣的钱去孝敬他们呀。(www.xing528.com)
观点四(某校大二的一名男生):自己一般不主动跟家里打电话,除非是自己没有生活费了才跟家里联系,都是家里主动打电话过来。而家里来电话的时候一般都是嘱咐自己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类的话,自己更多的时候是回答父母的问题。对于父母说的话,他的感觉是父母讲的道理自己都知道,自己似乎得不到什么有建设性的意见。而且每次父母说的话,有时候似乎都能猜得到,因此觉得跟父母聊天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也就很少主动跟父母联系了。这并不是因为自己不重视父母,而是觉得自己跟父母好像已经很熟了,他们应该会理解,不会太在意。而且像“我爱你”之类的话,觉得有点难以说出口,很不好意思。
观点五(在校大学生):小时候,父母出去打工,偶尔回一次家,很难见到他们。现在在外地读书,想给爸妈打电话了,但每次她有空的时候,爸爸妈妈却都在工作;爸妈给她打电话,她又在学习,所以连电话都不怎么打。各种原因造成她和父母之间很少交流,即便是想聊天也想不出聊天的话题,关系一直很冷淡。她觉得与父母这样的状态不好,也想过解决问题,但没有想出办法。父母也想试着多了解自己,但自己有时却还是不愿多说。大家都对这种不冷不热的状态挺无奈的。
观点六: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学生认为,给父母磕头是古时的礼仪,现在社会发展了,表达感恩的方式多种多样,大学布置主题为“亲情寒假、感恩父母”的寒假作业,这自然很好,只是用磕头的形式太“过时”了,“没必要这样”。但也有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明白怎么那么多同学不能接受。儿女一天天长大,而父母一天天老去。过年了,面对父母,双膝跪地,让父母为儿女操劳的心灵得到慰藉。跪天跪地跪父母,于儿女无损,让父母欢乐,儿女怎么就不能接受?”一些市民也认为父母辛辛苦苦养育子女这么多年,应该给父母磕个头。磕头怎么就“低级”了?给自己的生身父母磕头有什么丢人的?
三、教师点评
大学生在家庭中正在和将要承担诸多角色,不论是哪一种角色,都要求提倡家庭美德,同时明确自己在家庭关系中承担的法定义务,切实遵循自己作为家庭一员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这对维护和谐家庭关系意义重大。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慈子孝”是其基本要求。父慈即爱幼,体现在抚养和教育子女两个方面;子孝即尊老,指子女赡养和尊敬老人。我国法律也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为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和家庭的希望,所以在他们还不能自食其力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成年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与培育。我国法律规定,父母对未成年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负有抚养教育义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婚姻法解释中也规定:父母抚养孩子的义务截至孩子十八周岁。一般情况下,超出十八周岁,父母没有法定抚养义务。包括孩子上大学期间的抚养费,父母已无法定支付的义务。司法解释指出孩子超过十八周岁,尚须父母履行抚养费义务的情况是指:(1)孩子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学历教育;(2)孩子非因主观原因无法维持正常生活。若非因以上情况,父母对于十八周岁以上的孩子,没有履行抚养的义务。所以大学生应该明白:十八周岁以上的成年子女如要继续接受教育,应视为对其未来道路自主选择的行为,其父母不具有继续给付抚养费的法定义务。但现在有些大学生认为父母供养自己上大学天经地义,是父母应尽的义务,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想法。现今,因成年子女的求学费用,特别是父母离异成年子女的求学费用引发的案件在法院都有增多的趋势。一些法官说,虽然十八周岁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但事实是我国一般的在校学生很少去勤工俭学,即使打工,其费用也不足以支付高昂的大学学费。所以,即使到了十八周岁,他们仍缺乏自立能力,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他们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又何谈自己来承担学费?面对法律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法院总是尝试沟通、调解,使父母与子女在学费上达成妥协。有些法官会判父母中有能力支付的一方先行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等子女工作有稳定收入后再返还给父母,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民事借贷关系。同时法官也指出,父母与子女的观念都得变一变。孩子不能“躺在父母身上”上大学,父母也应当鼓励子女想办法支付学费,通过勤工助学、半工半读、业余学习或向银行贷款等方式,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父母。明确了上述权利义务,大学生更应该对于供养自己的父母抱有感恩之心,体验父母供养自己上大学的不易。
另外,勤俭持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倡导的家庭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的传统家庭美德。勤俭持家既要做到努力工作、勤劳致富、也要量入而出、节约用费。在大学里,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应当勤俭以励志,经济条件好的同学也应当勤俭以养德。同学们应当比品德、比学习、比情趣,而不能一掷千金,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负债消费,更不能向父母提出超越正常需要或超越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不合理要求。大学生要尊重父母劳动所得,体谅父母的辛苦操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俭,制订消费计划,认清哪些花费是必要的,哪些花费是不必要的,保证在学业完成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消费。减轻父母和家庭的生活负担,就是对父母和家庭最实际的贡献。父母之爱博大无私,父母之情真挚坦诚,当代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应该勇敢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家庭责任。
在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上,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理解、尊重,涉及家庭美德中的尊老问题。对大学生来说,多与父母交流,相互理解,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意义重大。有人认为,处于叛逆期的高中生,面对高考压力和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严格要求,易出现沟通障碍,而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都已趋近或达到成熟,与父母交流理应比高中生顺畅。但现实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仍然对父母有一种或抵触或敬畏的情绪,他们大都反对父母的教育方式,难以忍受“父母的不理解”。针对这一现象,专家指出:在15岁到22岁左右的青春期,与父母产生距离,对他们表现出冷淡,这是青少年成长的正常表现。正是因为大学生“成人感”的产生,身体的发育,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使大学生更多地希望融入到社会中,给予自己作为成人应有的同等地位和平等关系。这种自我感觉往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诸如举止行为模仿成人,抽烟、喝酒,不服管教等,而这些往往容易引起与父母的冲突。这个阶段是每个大学生人生经历中必经的过程,顺利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明白父母的爱。其实大学生并非不爱自己的父母,之所以父母子女间存在沟通障碍,很重要的原因应归结为一个表达和交流的问题。几千年来中国人在情感上的表达传统都是内敛的,面对面的爱变得很难说出口。大学生面对父母不是亲情意识淡薄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表达孝心的问题。在亲情面前,大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羞涩而沉默,这除了是传统的表达习惯造成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太看重学习,从小开始,学习和成绩就成了父母子女交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你们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心”。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很多同学也就渐渐地接受了这种逻辑,认为成绩好就是爱父母,不好就对不起父母,就是不孝。教育子女的逻辑往往是“好好学习=找好工作=赚很多钱=孝敬父母”。正因为家庭教育中忽视了真心的交流与沟通,于是很多学生开始习惯“好好学习”这种表达孝心的方式。而上述案例中的公开信和“磕头作业”,正引发了当代大学生们对孝道观的新思考。
“百善孝为先”,孝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孝”极其推崇,认为子女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认真地去赡养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对父母给予关心,使其生活上衣食无忧,而且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怀。而且,还进一步认为“孝”也是遵守社会规范的一种行为,它不仅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更可以让社会达到和谐。我国传统的孝道观在现时代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其合理成分在今天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美德。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也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在中国传统和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之下,在传统孝道观尊重父母、履行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爱父母以及报答父母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孝道观的新理解,即提倡基于亲子之间的平等的“孝”、重视对父母的“精神赡养”等。正如一些大学生所说,我们可以试着对父母说爱,试着让父母明白我们对他们感恩的心,而且关心父母并非只能通过物质来表达,爱体现在生活点点滴滴的体贴与关怀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照顾好自己,这就是现在对父母最好的报答方式;关心家人,力所能及地为家里解决一些问题也是沟通、关爱父母的一种表现。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父母的观念落后,跟不上潮流,但他们的人生阅历毕竟比我们丰富,大学生应该懂得,父母在就业、学习、个人选择等至关重要的问题上的建议对他们来说仍很重要,父母依然是大学生获得忠告和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
四、教学设计
教材第六章“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重点之一是讲授家庭美德及介绍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涉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内容。围绕家庭关系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的处理,通过“一封父亲给儿子的信”、“磕头作业”等三个小案例引入问题,然后以“我如何对父母感恩”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来进行讨论。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家庭美德”这部分呈现,并联系《婚姻法》中规定的家庭关系部分的有关法律内容,可较好地将法律规定的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和我们倡导的家庭美德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教师讲解:大学生在家庭中正在和将要承担诸多角色,不论是哪一种角色,都要求提倡家庭美德,同时明确自己在家庭关系中承担的法定义务,切实遵循自己作为家庭一员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尊老爱幼”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慈子孝”是其基本要求。父慈即爱幼,体现在抚养和教育子女两个方面;子孝即尊老,指子女赡养和尊敬老人。我国法律也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但如今,父母子女这一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关系却出现了很多让人困惑的问题:父母抱怨子女对自己冷漠,除了钱似乎无话可说;子女觉得父母啰嗦、落伍,自己并非不爱父母,但“代沟”让自己和父母沟通难,甚至有学生大学几年都不愿回家。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父母,作为子女,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如何呢?我们希望通过案例的讨论来反思一下自己,看看在父母子女和谐关系的构建上,“我”应该做些什么。
教师总结:总的来说,大学生与父母沟通难是一个普遍问题。以我国的实际情况,大学生主要的生活来源都依赖父母,父母和子女两方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我国《婚姻法》规定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大家应该明确的是,成年后父母对我们接受大学教育的费用并无法定义务,父母对我们学业支持和付出本身就是他们无私奉献的体现。我们在得到父母经济上的帮助时,更应对父母怀一颗感恩之心。子女应主动分担父母的负担,增强自立意识,父母也应对孩子自主独立加以支持,不能永远让孩子躺在怀里长大。在大学生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上,对大学生来说,寻找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方式多与父母交流,相互理解,这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意义重大。这既能体现子女对父母的理解、尊重,也关涉到家庭美德中的尊老问题。孝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作为大学生,应常常省一省自己的内心,寻找一下“孝”字有没有被冷落。关心父母并非只能通过物质来表达,对父母的“精神赡养”比物质更重要。大家通过讨论和自省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向父母感恩的课下作业,并在完成后写下自己的感悟,让每个子女对父母的爱真正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体现。
【注释】
[1]赖惠彬:《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类型分析及教育引导》,《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
[2]刘俊庭、吴纪饶:《大学生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5页。
[3]倪秀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载《南方论刊》200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