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关于道德人格的思考
一、主题讨论
改革开放将我国的社会生活推向了崭新的时代,但急剧变革的时代步伐带来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新旧观念的交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我们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进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格缺失。事实上,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仅要有现代化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健全的人格,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为:健康的道德人格对人的活动起着良好的精神动力和正确的思想保证的重要作用,它能调节和支配人的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方向,制约人的心态,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强度、持久性和稳定性。不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社会关系的存在和发展来说,道德人格的生成都是必要的。
二、视角广场
观点一:“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难以生存”[5]
我一向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因此,《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一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本书中,韩国前教育部部长、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说,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我不仅完全同意这个观点,甚至认为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已经难以适应今天的生活。许多人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是危言耸听。据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发现,88.2%的少年儿童在回答“父亲主要关注你哪些方面”时,首选“学习成绩”;回答“母亲主要关注你哪些方面”时,选“学习成绩”的比例也是位列第一,达到78.7%。近半数少年儿童认为“父母只关心我的学习成绩”。在很多人看来,应试能力是孩子的第一能力,只有会考试才会有前途。可是,他们可能不清楚,今天的考试正在悄悄地向素质教育转向。前几年某银行举行一场招聘考试,考试内容不是坐在那里解答考题,而是应聘者不分学历,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体宿舍生活,以此评价他们与人相处的方式和区分是非善恶的标准。最终发现,在被聘用的人中,普通学校的毕业生要比一流大学毕业生多。与学习成绩相比,企业把员工的道德品质看得更重。中国的父母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孩子,如果您的孩子去经受类似的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考查,情况会如何呢?
让我们来看一个悲剧。
2003年5月,14岁的任有志(化名)为了争取保送重点高中的机会,在对手的面条里放了老鼠药,碰巧另一名同学也吃了一些面条。结果,两名同学都中毒身亡。这是一个成绩一向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因害怕对手在最后一次模考中超越自己,在考试前走入歧途。或许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可是,偶然性往往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在这个案例中,蕴藏着许多极为普通的常见因素,如渴望成功、害怕竞争、难以克制,等等,这是相当多的孩子都可能具有的心理特点。而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正反映道德智能水平的差异。
谈到道德的时候,许多人会觉得是说人的觉悟水平,可是,对孩子来说,道德首先是一种智能,是一种需要用心培养的能力。道德就是在人与人相处时,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规范和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因此,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进一步说,就是在自己伦理信念的支配下,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这种能力会让你拥有高尚的品格。有了这种能力,还能让你成长为一个头脑清醒、胸中充满激情的人。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学者都认为道德能力是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新著《迈向未来的五种思维能力》中谈到,道德思维能力反映的是人作为不同角色的适应能力,其中包含了美德、责任感和道德感。其实,尊重也是一种道德思维能力。这位以多元智能理论闻名于世的学者指出,当今社会瞬息万变,时间和空间概念都会随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生变化,市场变得越发强大,而且缺乏一种力量去改变它,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把美德、责任和道德结合起来运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作为一个学习尖子,任有志的悲剧不正是道德智能水平低下的表现吗?可惜,当他意识到自己是用一种愚蠢的方法去解决人生中的问题时,他已经是一名杀人犯了。当我们为任有志等犯罪少年的悲剧惋惜的时候,更应当想到家庭与学校的责任,想一想,我们究竟给了这类少年什么样的教育?
关于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韩国教育职业作家李承玟在她的《小学生妈妈们的第一本教科书》中说,体味生命每一瞬间的意义比成绩更为重要。她讲述了一个难忘的孩子:
在她的远房亲戚中,有一家的孩子考进了外国语高中。那个孩子在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完了高中阶段的所有课程,在上学期间一周要去三次数学辅导班,为了准备论述考试,孩子的母亲把他送到专门的阅读辅导老师那里去接受辅导。一到放假,那家的母亲还会急急忙忙把孩子送到国外的亲戚家去接受短期的语言课程。
这家的孩子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考进了外国语高中。而这类外国语高中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当孩子升到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要选择是在国内上大学还是出国留学。就在这样的时刻,那家的孩子做出了出人意料的决定,他突然决定要休学。“我一直到十八岁,从没有去过除了家和辅导班以外的地方。在地理课和历史课上出现的场所,我也只是知道它们的名字。也没有一个可以打电话叫出来玩的朋友。我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无趣了,有意思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很听话、学习也很好的孩子,内心却已经充满了愤怒和痛苦。他发现在自己过去的人生里,没有一件值得去回忆的事情,这样下去的话,即使是上了大学无非是现在这种沉闷生活的延续而已。因此,他生平第一次做出了自己的决定:至少在20岁到来之前的这段日子里,要有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类似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有人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缩略时代,就是出于功利性目的,人们把不该省略的内容都省略了,我觉得如今的孩子也处于这样的缩略时代。实际上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如果省略了童年的快乐和人格的慢慢形成,直接面对考试竞争和谋求社会地位,即使他成绩优异也必定是一个畸形的人。
事实上,中国长期存在着“教育荒废”的倾向,即表面上看教育抓得很紧,而实际上真正的教育,如健康人格的培养,往往被忽略,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尤为突出。据对过去60年间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学习成绩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从社会各个层面观察成功人士,会发现他们是富含幽默、为别人考虑、和蔼可亲、明辨是非的人。也就是说,成功人士都是道德品质高尚的人。那么,作为父母应当怎样培养孩子的道德智能呢?在《10岁之前教会孩子如何做人》一书中,文龙鳞教授提出了具体建议,即对于0~1岁的孩子,培养道德只需要无条件的爱。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会让孩子感到安全,这是孩子积极感受世界的基础。但是,从孩子2~10岁起开始能够理解语言规则以后,父母就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行”,并给孩子说明不行的理由。
我想,从小对孩子说“不行”或“可以”的意义在于,让他在认识人生与世界之初,就明确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并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进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为,道德智能简言之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就是拒绝不正当或不良行为的能力。显然,培养儿童、少年的道德智能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能。
观点二: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智慧力量、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练的结晶。[6]
所谓人格,就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的素质要求和行为规范,它体现为人的尊严和自立意识。在古代,格的原始意义指方形的框子,引申意为法式和标准。因而,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为有人格,不合乎做人的标准就叫作无人格。人格不是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以社会性为主的多种属性的综合表现。人格是在人生理和心理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交往而产生的,高尚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是一个人知识积累、智慧力量、道德修养和意志磨炼的结晶。完美高尚的人格是伟人、圣贤、英雄的特征,不健全的人格将导致个体走向失败甚至犯罪。(www.xing528.com)
完美的人格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和要求。追求完美人格的志士仁人,在中国历史上不是寥若晨星。他们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是由于他们是否手握大权,而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人格。“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为保持高尚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为追求光明美好的政治理想,他愿上下求索,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陶渊明为保持高尚的德操、纯洁的人格,在为官期间不搜刮民财,不贪污受贿,不拍上司马屁。陶渊明一向看不惯依官仗势的督邮们,他不肯接受低三下四的屈辱,装不出一脸假笑,不善于点头哈腰。他说:我可不愿为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这种势利小人作揖打躬。于是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庐山田园,躬耕陇亩,过着贫士生活。他一边耕种,一边吟诗作文,讴歌劳动,讴歌淳朴的田园生活,如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他的人生态度十分达观,无穷达之念,无贵贱之忧,无生死之虑。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对世人影响很大,其“不为五斗米折腰”被后人广为传颂。
范仲淹“先忧后乐”论,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饱含着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范仲淹“先忧后乐”精神,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褒扬。范仲淹当年这样说,也这样做。他任苏州知州时,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盖住宅,后闻知是块贵地,便毅然放弃,说与其“我家独占贵地,倒不如让出建学”,于是捐地建学舍,成立了苏州州学。
人的道德品质不是遗传的、天生俱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诗经·小雅·车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意谓品德不好而地位尊贵,缺少智慧却计谋要事,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祸的。培养崇高的人格,应培育良好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情操。中华民族以儒雅文明著称于世,许多志士仁人和革命先辈追求高雅情趣,体现了对人生真善美的追求和感悟。
三、教师点评
关于道德人格的思考,从根本上说是探讨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提升个体道德水平的问题。所谓道德修养,就是指道德主体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也可以说是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马克思主义道德修养论一方面强调主体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重视客观环境的重要性。道德修养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主动地以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来反省、检查和约束自己,体现主体的道德自觉性;其次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不断进行反省而逐步形成了某种情操,达到某种道德境界,体现道德修养的实践性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孝亲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有关道德修养的思想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有很多的内容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论,内容丰富多彩,但有两个方面的共性:其一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其二是各种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其实都是集中在“学、思、行”三个字上下工夫。比如,儒家的孔子一方面强调“学”的重要性,劝勉弟子“学而时习之”,因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另一方面也强调“思”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而“学”与“思”最终却是为了“行”。所以,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上矣。”与儒家有所不同的是,墨家更强调“实践”过程中环境“熏染”的重要性。结合儒墨两家的观点,在道德修养上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环节:第一是道德主体的自觉性;第二是要求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来提高修养的水平。所以,我们教材上强调在提高大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基础上,再来总结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教材上讲到的五个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方法是非常精当的总结。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培养良好的德性。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并加以抑制和克服。其三,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其四,知行统一的方法,即通过将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辩证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良心,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其五,“慎独”的方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欺暗室”,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这些修养方法都诉诸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同学们如果按照这些方法去进行道德修养,并长期坚持下去,就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四、教学设计
本主题讨论可用于辅助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和第四节的教学,具体如下:
第一,引入“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难以生存”这一话题,通过分析人格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强调提升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第二,引导学生研读以下两段《墨子》中的名言,请学生谈谈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墨子·修身》:“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
第一段最末一句中的“行”是“品行”之意,强调君子最重要的是修养品德。第二段提示了后天习染对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修养的社会价值。
第三,介绍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孟子提出了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核心的道德修养论。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也,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这里包含了三层意思:其一,修养身心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一个“尽其心”,发挥心的作用,扩充自我,进行自我修养、道德完善的过程,而最终是能认识天命。其二,仁义礼智之心又是先天赋予的,所以知性即知天。认识本性,就是认识天命。其三,“存其心,养其性”就是要保存、培养心性中原有的善端。要“存心”,也要“求放心”,即寻求心中跑掉的原有的仁义礼智之心,而这同样是需要主观意志努力的。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君子超过常人的地方就在于其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在道德践履中保存和培养那固有的善良之性,努力抵制外界环境的不良干扰。
第四,进行总结。以墨子、孟子为代表的道德修养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于道德人格养成的重视。今天,我们必然需要充分吸取我国传统道德资源的精髓,深入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道德修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进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