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争艳:一个医生的心声,“小处方”体现“大价值”

王争艳:一个医生的心声,“小处方”体现“大价值”

时间:2023-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二“小处方”体现“大价值”一、案例呈现王争艳,女,1954年出生,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王争艳自认是个合格的学生。25年来,王争艳只有这么一个心得。王争艳为他调整处方,每月只需80元药费。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常说,她只是尽医生的职责,病人回报的却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们的爱更大。为何王争艳更像一个“传说”?

王争艳:一个医生的心声,“小处方”体现“大价值”

案例二 “小处方”体现“大价值”

一、案例呈现

王争艳,女,1954年出生,1984年同济医科大学本科毕业,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原汉口铁路医院)开始了医生生涯。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在医院下设的四个门诊站点担任全科医生,最后成为一名社区医生。2009年12月23日正式退休。2009年9月25日,经过36000多市民无记名投票,她从20000多名医生中当选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这是她医生生涯中最看重的一个荣誉——她视之为老百姓为她送别的歌声

一代名医裘法祖曾给王争艳上过大课。裘老仙逝时,王争艳自觉没资格以弟子名义送行。但是,25年后,王争艳依然能背出裘老在大课上说的一段话:“先看病人,再看片子,最后看检查报告,是为上医;同时看片子和报告,是为中医;只看报告,提笔开药,是为下医。”

王争艳自认是个合格的学生。她对每个病人都严格地执行教科书所教“视、触、叩、听”原则。因此,她自信地说,病人走进诊室10分钟,她心里就有谱了。王争艳说话语速快、音量大,常伴手势,这是长期在嘈杂诊室里工作养成的。不过,她有个习惯——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接下来,她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这是一双关节粗大、皮肤粗糙的手。多年来,这双手已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定病源。能治好病,是合格的医生;能花最少的钱治好病,才是好医生。25年来,王争艳只有这么一个心得。

50岁的王爹爹是高血压病人,在顶级大医院领到了每月800元药费的处方单——超过他每月退休金的一半。王争艳为他调整处方,每月只需80元药费。王争艳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就看医生一枝笔。王争艳从医25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至今还常开两毛钱的处方,她解释,阿托品,调节心率,就只两毛钱。有病友如此推荐王争艳参评“好医生”:她时刻为病人着想,是个干干净净的医生。

王争艳笑道,我不是为病人着想,我本来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王争艳所在的医院服务辖区内多是经济能力不高的居民。王争艳本人现在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丈夫是车工,每月扣除三金的净收入约六百元。一家三口18年来住的房子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至今还睡在阁楼上。洪湖市老家的老人到汉,一家三口要挤儿子的阁楼,把床让给老人。王争艳说,我是怎么过日子,我的病人就是怎么过日子;高一点贵一点的药,我下不了手。25年来,最初的不忍逐渐成为习惯,她的处方就像海绵里的水,越挤越干。她在生活中也形成了习惯,一分钱一角钱都会攒起来放在小盒子里留着买菜用。一家人很少上餐馆,家里的电视还是17寸的老古董。王争艳不觉得苦。她先后呆过4个门诊站点,每到一处,既有老病人辗转追随,又有新病人聚少成多。她说,医生怎么样,其实同行和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只看人家说不说、怎么说。

因为病人经济条件普遍较差,王争艳有替人垫钱的习惯。几块钱的挂号费、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垫,但是多年来,却保持着一个纪录:垫出去的钱,从来没有不回来的。一个农民工在工地摔伤,连缝合带药费30元,病人只有20元,王争艳垫了10元钱,木讷的民工连个谢字也没有。第二天,一瘸一拐的病人却捏着10元钱回来了。王争艳常说,她只是尽医生的职责,病人回报的却是更加的良善和信任,他们的爱更大。此次评选“江城好医生”,可以上网和电话投票,但很多人搭着公汽,辗转半个江城,来投她一票。

王争艳的母校同济医科大学是全国有名的医科学府。她的1979级同学们大都比她小十岁,如今正是各大医院的顶梁柱。与她一同分到汉口医院的三名同学,一名高飞,一名南下,一名已是科主任。只有她,越做越“沉”:起初是本院住院医师,后来到门诊站点,最后做了一名社区医生。汉口医院的负责人说,没有办法,王争艳就是一剂药,放她到哪里,哪里的门诊就能“活”。她到金桥社区3个月,这个门诊就扭亏为盈。处方廉价,何能盈利?局外人不解。内行解释,说俗一点,就是薄利多销

2009年,王争艳被市卫生局评为“江城好医生”,被授予“武汉市优秀社区医生”称号;2009年武汉“双十”揭晓,王争艳居“十大新闻人物”之首;2010年1月,王争艳获“全国医卫系统先进个人”,在京领奖;2010年省政府授予王争艳同志“湖北省劳动模范”,省总工会授予“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省妇联授予“湖北省三八红旗手”。

——http://www.cnhan.com/gb/content/2009-12/23/content_1088407.htm,《武汉晚报》2009-12-23,《王争艳25年诠释“上医之境”》,内容有删改

二、视角广场

新华网:要让更多人享受到80元处方治好病待遇,关键还在医疗体制和相关制度安排。仅靠几个好医生,显然无法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普遍性的民生难题……如何铲除这些“病瘤”,良性的制度性安排无疑更值得期待。

《广州日报》:在“好医生”的身上,我们不仅要看到她的高尚医德,更要为她的清贫“打抱不平”。从长远来说,我们绝不能寄希望于个别“好医生”的操守,而应当通过建立良好的医疗制度,从改革分配机制上入手,鼓励更多的人做一名“好医生”,而且是一名生活富裕的“好医生”。

《新京报》: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就能治好病其实是良医的世界准则之一,也是“黄金标准”之一,只是今天的现实使得这条标准被淡化了,甚至被人遗忘了,因而在王争艳身体力行这样的准则时,才让我们感到弥足珍贵,才让我们泪流满面。(www.xing528.com)

网友医生:如果医生只给患者开具便宜的处方,估计也就四环素土霉素等药物能用了,医学也就不用进步了!”

网友我叫郑树林:在对王争艳这样的“好医生”钦佩的同时,相信很多人发出的更多的感慨还是:在当今时代,为何“好医生”越来越少?为何王争艳更像一个“传说”?是医生们的医德出现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医疗卫生体制已经不再容许“好医生”的大量存在,而亟待抢救?这个问题已经不容回避。不是我们的时代“好医生”太少,而是现今的医疗体制导致医生们想要做一名“好医生”,需要在工作甚至生存方面,支付太高的成本。对那些身在“大医院”的医生而言,他们能够恪守原则,忍受像王争艳一样的清贫吗?他们模仿“平均单张处方不超80元”的开方方式,能保得住饭碗吗?也许只有改变了庸俗的制度,才能涌现更多的高贵医生。

网友橡皮人写手:相对“好医生”王争艳高超的医术,物质的如此匮乏与工作的如此境遇着实令人费解。然而,当我们将其遭遇跟眼下的时代相联系后,答案便很清晰了:她背离了这个要求医生在患者身上创造价值的时代;她拖累了医院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指标;她刺激了已经成功晋级为人民“屠夫”的同行们……我们要探索造成这类现象的本质,从根本上扭转对“王争艳们”不公的待遇,让更多的医生变成一心为民的好医生。这样,我国的医疗环境风气才能改头换面、健康发展。

网友草民123:显而易见,受物质利益的诱惑,当今医德不尽如人意,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所产生的费用,很大一部分流进了医生、医院及药厂的腰包。像王争艳这样的好医生,其存在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她的所作所为不仅是减轻患者负担,同时也是减轻国家负担。呼唤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之境界的好医生,还需有好的制度。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是,好医生不该是穷医生。王争艳是当之无愧的好医生,我相信大多数医者都愿意向她看齐。但王争艳同时又是一个穷医生,如果选择医德就等同于选择清贫,又有多少人会以王争艳为榜样?

三、教师点评

一个平凡的社区医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得到社区居民和武汉市民,乃至全国人民高度赞扬的同时,她用一种近乎质朴的方式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办公桌角贴上自己的小灵通号以便病人可以随时和自己联系,以友善、耐心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病人,站在病人的立场尽量为他们节省治疗费用,用自己的勤勉努力获得的高超医术为病人解除病痛,王争艳医生认为自己只是在切实履行医生的职责,但她的尽职尽责却在太多不尽职不尽责的人或现象的陪衬下显得如此珍贵与难得。

如果将王争艳医生比喻成针对社会上职业道德丧志和医疗制度积弊的一味良药,那么这剂药来自三种原料:她那O型血的护士母亲,常在手术室边工作边挽起袖子为病人献血,她是王争艳的前传和同道;一代名医裘法祖,并不认识自己的学生王争艳,但阶梯教室里一段关于医者仁心的论述,完成了师生的师道传承、医者的精神呼应;数量庞大的病人们,他们以信任和善良“反哺”了王争艳,他们是这剂药的受益者,也为其注入驱动力和幸福感,它们成为王争艳实现人生价值的源泉与动力。正如一剂良药其效用体现的是准确地指向病根,让患者能够轻松获得并解除病痛,而非贴着VIP的标签,站在橱窗里。最好的医生不一定需要最好的医院、最响的名头,却能通过小处方让病人得到同样有效的治疗,并能使医疗机构维持良好生存。一剂良药和一个人的最大价值,都在于它值得依赖,甚至可以托付以性命。虽然在物质生活上王争艳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她是富足的。很多人得到的,是她失去的;而她得到的,也正是许多人失去的。王争艳在自己人生价值衡量的天平上做出的取舍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施惠于万千百姓。

从王争艳医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不仅是个人一生中获取的金钱、权力和地位,而更多地在于其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哪怕我们只是在本职岗位上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在本职岗位之外做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我们的人生就能散发出与众不同的光彩,我们的人生价值才是真正最大化的实现。

四、教学设计

教材第三章第二节“创造价值的人生”这一部分重点讲授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实现的条件。“小处方”医生王争艳的事迹可以放在人生价值评价标准中进行呈现和讨论。具体如下: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样做值不值得?”“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这样做有意义吗?”这些问题都涉及价值判断。人生价值作为一种特殊价值,是人们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问题的依据。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许多的先进模范典型,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标准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王争艳便是其中的一位。一个拥有高超医术、本该得到令人羡慕的高额收入、过上富裕生活的名医,却甘于清贫,在社区里用最经济适用的处方为居民解除病痛。这样的取舍你能理解吗,支持吗?会学习吗?请同学们发表个人的见解。

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不仅理解支持,而且将会向她学习。人是社会的人,决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最基本的内容,也就是说,一个人价值的大小是以他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的。王争艳医生不仅为病人解除了病痛,延续了生命,履行了医生的职责,创造了宝贵的生命价值,而且为病人节约了金钱,减轻了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予了他们真诚的关爱与帮助,这些价值更是无法估量的。虽然王争艳医生在物质生活上是清贫的,但她在精神生活上是富足的,那些铁杆粉丝对她的信任和追随,那些治愈的患者对她的感激和赞誉,都将成为她内心幸福感和成就感的不竭源泉,是千金难买的。所以,王争艳医生的行为值得大家学习。

另一种观点是理解支持但自己很难仿效。尽管王争艳医生严于律己的道德品质令人钦佩,为患者着想的上医风范也令人赞赏,但是自己苦读多年的首要目的是要改变自身的命运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如果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都过不好,那么是无法真正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因此自己会首选收入较高的职业,并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尽力增长收入,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虽然不奢望大富大贵,但有房有车是基本要求,否则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尤其是当自己的同学或熟人都过得比自己富裕时更会难以接受,不希望因为自己的奉献连累家人跟着受苦。这种观点虽然看似并不违背道德的底线,但实际上是将自我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一旦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还是会选择维护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再一种观点是认为王争艳受热捧是令人悲哀的,她的稀有恰恰是对医疗行业畸形体制的讽刺。她不仅生活清贫,工作上也一路“下沉”,而她的同年级同学,如今几乎个个是大医院的教授、专家,最高的已做到名牌医院的副院长。说明她在近30年的时间里所受到的是不公正的待遇,她被排挤、被打压,得不到医院的重用与同事的理解,终因一次可以让百姓表达意愿的活动引起关注。如果不改变这种医疗环境和医疗制度,王争艳的行为是无法被人真正理解和支持的,更别说被多数人学习和仿效了。这种观点看到了实现人生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社会的客观条件,但却陷入了忽略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时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窘境。人生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创造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通过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把人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因此,当客观环境不理想的时候,我们更要学会坚守,要立足现实,更要自强不息,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善环境,造福社会和他人。怨天尤人、无所作为甚至同流合污都是不可取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