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90后”,我们如何寻找理想?
一、主题讨论
现在,一些中学生缺乏理想教育、缺乏人生目标的现象开始增多。日前,在本市某市级重点中学做见习教师的陈老师向本报反映了这一现象。2008年到来之际,陈老师曾在她所见习的班级里召开了一次以“为人生理想而奋斗”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上以及课下与学生们的交流中,陈老师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这些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理想多数表现出一片空白和茫然的样子。
(1)有些学生理想贫乏空洞,不少学生“胸无大志”。
在班会上,陈老师就人生目标向很多学生提问,对于“你的理想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的回答是“不知道”、“不清楚”,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理想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还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赚大钱,想干嘛就干嘛。”班上一名男生的回答:“我的理想就是考上理科班。反正我现在学习也是为了我爸妈,他们让我上理科我就上呗。”“有的学生在课下给我发信息,问我:‘老师,什么是人生目标啊?’”陈老师不无忧心地说:“我很感激学生们对我的坦诚,说出了心里话。但是,他们在高中一年级还没有人生理想的规划,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了。”在陈老师的了解中,“90后”学生中有不少人都存在着这类“理想缺失”问题。
(2)有些学生理想过于功利化,很多理想与物质追求有关。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一些大学生中间。本市某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师曾与2007级新生就“未来的人生理想”进行课堂探讨,询问这些大学生们的人生理想。在以往的此类对话中,教师们往往会得到诸如“成为合格的语文教师”、“做社会的栋梁”之类的“大众化”答案。但没想到,这次学生们的回答却出乎老师的意料。有的学生的理想是:“住在一所宽大的房子里,在午后的阳光中坐在阳台上喝着下午茶。”还有的学生的理想是:“能够住上大房子并且养一条大狗。”更有学生直接说:“想嫁一个有钱又帅气的好老公。”“连一个说‘环游世界’的理想的学生都没有”,该教师提及此事仍然十分不解,“本应该是最富理想化的中文系学生居然也这么没有抱负和理想追求,现在的孩子都是怎么了?怎么连什么是人生理想都不明白了”?只有物质需求而没有精神追求,这是该教师对当前年轻学生的理想的概括。
(3)部分学生缺乏人生规划,不知道如何实现理想。
当问到“你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问题时,学生们给出的答案更加有些匪夷所思了。有的学生显得有些消极,表示上大学不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我不想上大学,高中毕业就直接去找工作,凭本事一样挣大钱”。但对于自己有什么“本事”,这名学生却答不上来。而某位理想是“想干嘛就干嘛”的学生则说:“我知道,除非我爸是比尔·盖茨,否则我的理想是实现不了的。”当老师问及比尔·盖茨是什么人的时候,他坦然地回答:“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啊,有他当爸爸,当然我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可见,对于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少学生处于迷茫之中,他们完全没有为了实现理想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这样的意识。只知安然享受而不知艰苦奋斗,这是这些“90后”学生理想的又一大特点。
(4)家中物质条件优越,对上大学不以为然。
从一些学生对于老师和家长所一再强调的“上大学”这条理想之路的反应来看,班会上很多学生显得有些无精打采甚至不以为然。
据陈老师了解,她所见习的这个班级有些特殊,是这所学校的“校中校”班级,即班里很多学生的中考成绩本来不能够上这所重点中学,但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源,很多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了这里,因此,相对来说,这些孩子的物质条件比较优越,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理想显得更加漫无目的,甚至目前很多学生心目中对“考上大学”这样的目标也没什么兴趣。
班主任老师介绍说,班里有几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已经在家长的努力下办理了出国手续,即将飞赴海外求学。“家里什么都给准备好了,就等着他们按部就班地去做了”,班主任老师接着说,“孩子没有考上名校,家长就花钱让孩子进名校念书;孩子在高中阶段成绩不好,家长就花更多的钱送孩子去国外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去读书。那要是在国外学习还是不好,孩子又该被送到哪里去呢?家长们总是为孩子留下后路,铺好前方的道路,这让他们的理想从何而来?看似是为孩子好,其实最终可能会害了孩子”。
(5)理想缺失与家长过分包办有关,孩子自喻为“被剪断翅膀的肉鸡”。
如果将这些“90后”学生的理想缺失统统归结于家长的溺爱,恐怕有些偏颇。毕竟在当前一些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下,赚大钱、出名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些青少年的理想指向。但家长在学生理想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一名学习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的学生在给陈老师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觉得自己就像养鸡场里一只被剪断翅膀的肉鸡一样,因为一直被关在笼子里不愁吃喝,等到长成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连走路都不会了。”生动的比喻充分表达了他们渴望挣脱家长的束缚,却又无法真正摆脱这种依赖的无奈感。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还能生出什么理想呢?
——《“90后”学生理想缺失,自喻为“被剪断翅膀的肉鸡”》,《今晚报》2008-01-08
二、视角广场
网友一:我是1990年出生的,勉强算“90后”吧,肩负的依然是责任,梦想的却是流浪,不是厌倦了有责任有奋斗的生活,只是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自觉悲哀,却无法摆脱。很纠结。
网友二:谈理想?不如谈现实。在这个社会,有钱了,理想也就有了。虽然这思想有点偏激。也有很多人高谈阔论自己理想多么高尚伟大,但如果给你住草房,给你吃馒头,看你还谈不谈理想。就算有理想,理想也是大鱼大肉、高楼大厦。哎!社会还是现实的,先融入这现实的社会再谈个人的理想吧。
网友似水流年:每个小小的希望可能就是一个理想。在你眼里微不足道的职业,可能别人却在努力只为拥有这个职业。总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你所想就行,理想没有大小卑贱之分的,所以也不分什么“90后”还是“80后”的,只要是你的愿望,那就努力去实现呗。(www.xing528.com)
网友“90后”城管队长:敢于梦想,勇于梦想,这个世界永远属于追梦的人。你为什么是穷人,第一点就是你没有立下成为富人的目标。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的根本差别并不是天赋、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小时候我们的理想是当老师之类,而现在基本上“90后”没理想,有的也只是考上一所好大学一类,我们“90后”不是堕落的一代。
网友大海的女儿:我个人认为理想不应该分年代,无论生在何时,都有人希望功成名就,有人希望安居乐业,当然时代造就人,希望美好的时代能够给这些幸运儿增添更多走向成功的信心!珍惜吧!
“90后”美女作家蒋方舟:“90后”的理想大多是成功学宣传的那一套,“成功”的标准如此单一。我曾经给一个作文竞赛当评委,题目类似于“我的理想”。很多同学的理想都是考一类大学、做白领丽人、出国,等等。评分最高的是一篇《我想成为有钱人》。当然,我承认她写得很好很感人,因为她来自贫困家庭。结尾,她激烈地说:“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定要在一类大学有一席之地……”念这篇作文的时候,一片寂静。我心里五味杂陈,对于下一拨人如此切近却不易实现的“理想”,我知道不能轻视和嘲笑,但也欣慰不起来。
网友单春风:“90后”的理想有很多都是赚钱,做生意,很少有人说要为祖国付出什么的,至少目前在我身边还没有出现一个。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没人愿意去说,因为都害怕别人笑话说你是在做作,好像对于任何人来说,为祖国付出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我不是在夸大其词,相信么?我周围许多“90后”的朋友们的理想大都是娶妻生子!这对于大人们来说很另类,而在“90后”群体中可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
网友刘蕾:“90后”的理想呢?在这一个独立、叛逆而又强调个性的时代,“90后”注定是不平凡的。他们的理想也绝不是父辈的沿袭。可以说是离经叛道,“90后”是足够热情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追求活得精彩,似乎理想对他们并非那么重要,他们不需要坚持某个目标不放,只忠于自己内心,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他们或许不会成为伟大的人,但他们努力成为快乐的人。好好爱这个世界。
某高校教师:任何一代人,当然也包括“80后”、“90后”,年轻的时候身上都会存在弱点,但生活会对他们进行矫正,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使他们成为新的成熟的一代人,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他们的使命和任务。一代人也许在另一代人眼中颓废、异类、迷茫,甚至没有希望,但不管怎样,这些人最终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主宰。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对“90后”的担忧是多余的。
某高校辅导员:他们的核心价值观非常优秀,他们可爱、乐观、自信、坚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日益强大,“90后”看在眼里,所以他们对国家政府、对祖国文化高度认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强。他们在思想的敏感程度上,在观念的更新上,在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上,以及维护自身权利意识方面都比前代人有所增强。
北京大学2009级新生小高:我不理解为什么社会上总爱把我们个性张扬、追求独立说成是叛逆?为什么我们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就是另类?为什么他们不看时代的变化却格外关注我们的变化?我们喜欢尝试新事物,喜欢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努力地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对生活积极乐观。
网友长者:我不赞同说中国的“80后”、“90后”是功利化和理想缺失的一代。这种说法是极其不准确的。中国的“80后”、“90后”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前一代。
三、教师点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竞争在日益加剧,一股浮躁与功利之风也愈刮愈烈,侵蚀着理想和信念在人们心灵中本该占据的领土。“有理想”几乎成了一种讽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也成了一种世俗化的导向。理想和信念的缺失造成了在“90后”学生中重物质、轻精神,重眼前、轻未来,重个人、轻集体,重索取、轻奉献的多重失衡状态,也必将最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负面影响。而他们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种情形的延续也是令人担忧的。理想和信念如同一盏指路明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奋斗目标、前进动力和精神提升,引导着大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
理想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又憧憬未来的生产生活目标,期盼满足更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理想源于现实又必须高于现实,在它实现时就变成现实再激励我们寻找新的理想。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产生各种类型理想,如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并在其激励下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没有理想的人是悲哀的,因为他永远面对的是残酷的现实,而没有超越的勇气和动力,也没有对未来的设想与希望;没有理想的人也是颓废的,他只会随波逐流,怨天尤人,悲观厌世,而缺少对自我命运的把握以及明确的努力方向。理想是支撑我们行走的力量,理想只有在我们的实践中才能慢慢接近或变为现实,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使理想更为清晰和理性,正是实践和理想的交互作用推动着我们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依靠集体,认识自我,甘于奉献,全面发展。
“90后”大学生与所有时代的年轻人一样,身上打下的依然是时代的烙印,他们也会产生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也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感到混沌和无所适从,也会在各种价值观的激烈交锋中感到灵魂被撕裂和重组,他们存在着耐挫力差、性格自我中心化等问题,但他们的敏感、聪慧、好强也会使他们在知识的汲取和生活的历练中逐渐明确方向,尤其是中国的国力发展以及近年来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时所体现的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了“90后”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值得一提的是,“90后”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参与热情日益高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处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支教、献血、社区服务,灾后重建、国际性赛事和展览会的义务导引,志愿服务成为“90后”的“社会时尚”。在这里,他们体验到公民参与和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的氛围中,变“单纯付出”为“双向受益”,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凸显自身社会价值,追求社会进步与自我发展的双重实现。相信“90后”大学生也将会点燃理想的火炬,为自己的人生和社会的进步带来光明和温暖。
四、教学设计
教材第一章“理想信念”部分重点讲述了理想和信念的含义和特征。本主题讨论反映了目前“90后”在理想观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放在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时进行呈现和讨论。具体如下:
教师讲解:无疑,“90后”是幸运的一代,他们出生于20世纪末,成长于21世纪,没有经历过大的世界战争、社会变革和经济恐慌。有人说“90后”是“新新人类”的代言人,有手机、电脑、品牌服饰等他们前辈所未有的物质条件,有NBA、网络、精彩大片等多姿世界的冲击,他们享受着父母的关爱、时代的娇宠。幼时的他们也会爬树下河,一如他们的父辈,而成长后的他们接触到的多是高新技术产品,比父辈们有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比新世纪的孩子有更丰富的生活体验,正是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对理想有着特殊的见解。作为“90后”大学生,你们是如何评价“90后”的理想观的呢?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90后”大学生中的确存在较为普遍的理想缺失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是亟待改变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大包大揽,甚至连孩子的未来都替他们规划好了,尤其是在物质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总是想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孩子们则认为一切优越条件都是他们理所当然享有的,他们不需要努力便可以得到一切,这时还有考虑理想的必要吗?其次,中国的教育制度使得考上大学成为很多学生在高考之前唯一的奋斗目标,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使他们认为除了学习之外,根本不会去想也没必要去思考“理想”之类的话题,因为想了也不会对学习有什么帮助,还有可能扰乱自己专心学习的状态,而上了大学之后,没有新的目标替代,空虚迷茫又成为很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持这一观点的同学不仅看到同龄人中理想缺失的隐忧,也产生了努力改变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理想应从实践中产生和形成,同学们要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己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尽早地树立既有可能实现,又需要经过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健康、充实、快乐、有意义、有收获,为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种观点认为“90后”并不缺乏理想,只是理想比较务实,甚至有些反叛。“住在一所宽大的房子里,在午后的阳光中坐在阳台上喝着下午茶”的理想,是一种热爱生活、懂得享受生活的态度,而并非那位教师以为的只有物质追求。学生不唱高调,实在地说出将来很有可能会成功的人生计划,即使其中物质的成分表现得多一些,又有什么不好呢?小学时候的理想一般是比较崇高和大众化的,但充满天真,几乎是幻想。上了中学后,理想变成了考大学,而上了大学后,认为如果将来能够同爱人白头偕老,有稳定的工作,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父母安享晚年,这就是一个很理想的生活状态了。虽然已经现实得不能再现实了,但这比功成名就、为人类为社会做贡献这样的理想更适合作为个人的努力目标。并且只有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爱好,去做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实,务实有什么不好呢?总比虚拟地定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最终饱尝失败的酸楚要强。再说,理想多大才算是理想呢?难道说几十年前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才算是真正的理想吗?也许我们的理想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不够高尚甚至有些离经叛道,但只要大的方向没有问题,不反人类、不反社会、不叛国,为什么就不能作为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呢?持这种观点的同学也认同了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理想是多层次、多类型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形成不同的理想,在低层次理想实现后又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理想。理想也包括了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多个方面。理想必须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而科学的理想源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崇高的理想更应该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侧重于个人兴趣和需要的务实理想固然无可非议,但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社会上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群,人们对其理想的层次也必然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基于其学识、能力和人生阅历的积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越崇高、越坚定,其成就可能就越大,人格与精神境界也会达到新的高度。
第三种观点认为理想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它也许是一段时间的目标,也许是一种内心的愿望,甚至也许只是幻想。人是被现实推着走的,也许走到某一步,这些愿望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没实现也不必过于执著,为一个目标苦苦追求。而且现实是多变的甚至是残酷的,何必让自己套上理想的绳索,然后在现实的失败中自寻烦恼呢?“90后”是足够热情的,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追求活得精彩,似乎理想对他们并非那么重要的,他们不需要坚持某个目标不放,只忠于自己内心,做自己最想做的事。这种观点抹杀了理想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如若一个人没有理想,就像灵魂出窍,如行尸走肉。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航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如果没有理想,人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或者放任自流的状态,感到精神空虚、前途渺茫,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不管是什么样的理想,要想实现都不容易。关键是要超越自我,认真践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合理的手段为理想的实现服务。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挫折和失败,但正是理想和信念激励着我们迎接挑战、穿越逆境。理想和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才能越坚定。理想只要确定得合理,付出的努力足够,实现几率还是很大的。即使短期内未能实现,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有所收获,回首往事时我们的人生才可以说是无怨无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