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堂中常见问题与沟通策略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课堂问题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打骂、推撞、追逐和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替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和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不遵守规则、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架斗殴等冲突纷争行为等;另一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做白日梦等注意力涣散行为,乱涂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与同学交往的退缩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外向性问题行为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内向性问题行为虽然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会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普遍性
这种行为是否是该年龄阶段儿童普遍发生的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在年幼儿童身上表现更突出。
时间
在课堂上发生的时间。某个学生的某个课堂问题行为在一节课的什么时候发生,是上课一开始就发生,还是在中途发生或是在快下课时才发生。
延续性
这种行为是否每次都会延续很长时间,能不能自行消失。
频率
这种行为在某一节课上是否经常发生。
针对性
这种行为是否只针对某一门课或某几门课。比如,有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常表现出问题行为,而在语文课或其他的课上很少表现或不表现问题行为。
指向性
该问题行为是指向自己,还是指向其他同学,或者正在上课的教师。
一、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看上去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也与教师有关。不加分析地将课堂里发生的问题行为一概归咎于学生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在这里我们把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学生的因素、教师的因素两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认知水平的不均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矛盾也是造成问题行为产生的根源之一。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接受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差异还比较大。对于这种情况,要想使教师为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提供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简直是不可能的。
(2)挫折与紧张的发泄。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顺利地达到了教师的要求,频频成功;而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使学生紧张,紧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发泄。
(3)寻求注意与地位。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发现自己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承认时,常以问题行为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争得自己在班级集体中的位置。
(4)生理障碍。学生生理上的障碍使学生容易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等方面的障碍,会削弱学生学习能力,妨碍其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出现不专心、退缩、低沉、甚至烦躁不安等问题行为;学生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也会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振、担心害怕、神志恍惚,进而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此外,神经发展迟缓或神经功能障碍也会造成学生的“多动症”,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涣散、活动过度、冲动任性,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问题行为。
(5)性别差异。学生的性别特征对问题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低年级中尤为明显。相对于女孩而言,男孩精力旺盛,活动量大,又喜好探究,而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低,集中注意的时间也更短,故而会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特别是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易接受暗示,缺乏果断,较少的自行其是的能力,而且集中注意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她们的问题行为,尤其是外向性问题行为,相对男孩而言要少一些。据统计,男孩在体育活动中,要比女孩“勇敢”得多,违反纪律的现象也更多。可见,女孩在某些方面优于男孩,但男孩在内向性问题行为方面较为女孩少,这是由性别差异决定的。
(6)心理缺失。心理缺失是构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和个性等方面。焦虑是一种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体验。学生课堂上的焦虑通常是由于过多的压力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导致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以及自尊心受到威胁而引起。由于焦虑,学生往往会出现灰心丧气、顾虑重重、徘徊不定等退缩性问题行为,也会出现厌烦、烦躁不安、无理发怒等逆反性问题行为。挫折是目标或期望受阻隔而又无法克服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如焦虑不安或者不满、冷漠、敌视等心理,使他们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向非正常活动上,导致说谎、欺骗、顶撞、故意发泄等攻击性行为。而且,挫折后的情绪反应,会直接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学生个性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课堂问题行为。如性格过于内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抑制性退缩行为,而性格过于外向的学生,往往容易产生攻击性逆反行为。
2.教师的影响
(1)要求不当。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严,学生忙于应付,稍不留意就违反了规章制度。教师既不分析自己的要求是否合适,也不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专断地严惩学生以维护纪律,造成师生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而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只要学生不惹是生非,不冒犯教师,其他一概不管。有时也可能被某些学生的问题行为所激怒,在“惩一儆百”之后,仍一如既往,放任自流。这样的课堂纪律必然涣散。
(2)滥用惩罚手段。从表面上看,惩罚常能迅速而有效地制止课堂内的问题行为。但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更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有可能诱发攻击性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诱发退缩性的问题行为。
(3)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当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产生激怒的情绪,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更不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疏忽,从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行为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需要和权利。这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据此,在制定课堂规则和纪律时,宜以民主的方式产生。而这样产生的规则(纪律)更能得到大家的遵守。
(4)备课不充分。不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个性差异估计不足等因素,使得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程序化、机械化,缺乏艺术性和感染力,课堂组织能力或表达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学生置功课于脑后,进而引发课堂问题行为。
(5)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个别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把分数归结为新课程改革的唯一宗旨,从而陷入纯粹的功利主义泥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搞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灌输,学生会因频繁的考试、课业负担过重、同学间的激烈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滋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这些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如果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会导致对抗行为,直接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6)课堂管理的行为失范。教师在课堂中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①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使课堂未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②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作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让学生在课堂里感到冷酷无情,从而产生行为失常。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怨恨或对立,诱发学生攻击性问题行为。
二、六大沟通策略
1.去掉烦人的“口头禅”
有些教师在语言中经常夹杂着许多习惯性的“口头禅”,如“就是说……”“简单说两句……”“……啊!啊!”等等,学生听来会感到十分好笑或是心烦,甚至有调皮的学生会帮你记录在一节课里你一共会用了多少遍这句话。即使是外语老师,也得注意不要让“OK”和“SO”充满这堂课,让学生在背后送一个“OK老师”或“SO老师”的绰号。
在师生沟通的各种语言障碍中,教师的口头禅属于“最烦人的语言”。要使教师的语言流利,基本上没有口头禅,甚至听上去达到了出口成章的程度,除了要非常熟悉所讲内容之外,有意识地、熟练地使用一些连接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可以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不但……而且……”“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若干组链接词预先串接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作一个简短的内心演示。再加上适度的停顿和节奏处理,你的表达效果就会大大提高。(www.xing528.com)
2.“一不小心”的后果
有时候教师的一个无意的动作、一句无意的话语,都可能给学生造成消极的暗示,妨碍师生之间的积极交流。
案例1:
距离下课还有15分钟,教师却不加掩饰地看了看手表,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将最后一个问题……”课堂里不少学生马上开始蠢蠢欲动:有人开始看手表,有人东张西望,即使再有笔记要记也写得潦草……
案例2:
一位教师刚走进教室就皱起了眉头,接着又望着窗外(外面不远处是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然后开始埋怨:“噪音怎么这么大?你们能听课不?”学生听后产生了共鸣,也在心里抱怨:“是啊!噪声这么大,叫人怎么听讲!”
师生在上课开始时就处于如此心理状态,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面对教室外的噪音等不可能马上消除的干扰因素,教师绝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表现出不满、烦躁等消极情绪。聪明的做法是转移注意力,把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教师一站上讲台,就要进入讲课状态,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必须十分小心。
3.活用体态语
在教师的体态语中,眼神是最为重要的。当教师刚走进教室时,给全班学生一种亲切、尊重性的环视会让学生增强对教师的信任感,使教师的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对上课不认真的学生,教师至少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眼神来应对:对那些自觉性差、经常走神的学生,可以使用“威慑性”眼神盯视,直到他们认真听讲。而对于那些平时表现较好,只是偶尔违反纪律的学生,可以使用“打招呼的眼神”,看一眼就马上移开,使他们感到“不好意思,一定要认真听课了”。这种眼神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关系好坏的程度。
对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一边教学一边在他们周围走动、站立等方式来加以控制和警告。如果不想露声色地表扬那些性格内向、情感敏锐的学生,真诚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就可以使他们快乐不已,信心倍增。
当然,灵活地使用更多的手势语和表情来进行师生沟通,会提高沟通效果,并且这也是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的师生沟通技巧。
4.课堂上的“随机应变”
课堂上有时发生一些突发事件是在所难免的。能否妥善处理好这些事件,是对教师人际沟通技能的考验,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案例3:学生在看“裸体画”
平时温文尔雅的男生小宇和班里的“小刺头”阿肃在班里打起来了。问了半天才知道,午休时小宇在看《读者》中的“名画欣赏”,正好被阿肃看到了,他便大叫“小宇在看裸女画”。小宇刚辩了一句:“你懂不懂艺术?”阿肃已经抢下杂志向其他同学展示起来,很多学生跟着起哄。为了捍卫自尊,小宇挥出了拳头。
作为教师的你可以想象看自己要怎样解决这件事,是大声呵斥,还是置之不理,或是请他们站到教室外面去?
小宇的老师是这样解决问题的,他对学生说:“我上回带女儿和外甥看画展,小外甥在一幅人体写生图前停住了,说‘女人赤膊太恶心了!’学过画的女儿反驳说‘这是艺术’。”这位老师用一个故事就化解了艺术鉴赏和庸俗成见的矛盾。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们建议阿肃多读读艺术欣赏类的书籍,小宇也意识到用打架解决冲突是由不够理智造成的,当即向阿肃和全班同学道了歉。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教师在快速审时度势后,再作出一个尽量正面导向的反应。其中最忌讳的是不假思索作出不适当的反应。
5.突然“暂停”的效果
一般对教师语言的要求是,不但要做到条理清楚,节奏分明,还要做到生动活泼,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而富有变化是教师语言中最关键的特征。
课堂上最忌讳的教师的语言就是一成不变的语音、语调和语速,这种语言不仅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甚至会感到是在受折磨,哪里还会认真听讲呢?
一旦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不注意听课,千万不能以不断提高声调和音量的办法去“盖住”学生的说话。因为这时你越是喋喋不休,学生会觉得你更烦人,就会越发的从事自己的“私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变化的刺激才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突然停下来,学生就会反应:“怎么回事?”之后他们便会认真听你的讲课。但注意停止讲课的时间不应过久,应顾及全体学生的情绪,以免引起公愤。
有可能的话,教师们应该像声乐演员那样去学一些用嗓技巧,考虑怎样使用音量、话语的持续时间、语调和音强,这样他们在课堂上讲话时就会体会到一种“举重若轻”式的惬意,表现力也会更强。
6.张弛有度促沟通
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张弛有度。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和韵律,方能给师生带来审美体验。一味的紧张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停滞,甚至对课堂教学产生厌烦情绪;一味松弛则容易使学生精神松垮,注意力涣散,影响教学的进程和效果。教师通过张弛有度策略来调控教学节奏,能够使教学产生一种动态的流动之美,消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采用张弛有度策略,学生的思维犹如一层层的涟漪,浮起来,荡开去,又浮起来,又荡开去……在思维的张弛、起伏中,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层层深入。
调查研究表明:45分种的一节课当中,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最初的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他们还处于调整和适应阶段,或处在上一节课的影响之中。其后的30分钟一般是学生进人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期。下课之前的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地趋于涣散。因此在下课之前的10分钟教师可以安排较简单的内容。当下课铃响时,教师即使有再好的内容也不应该继续讲了,教师千万不能拖堂。因为拖堂是教师的大忌,会引起学生反感。
七大方法教你纠正学生课堂开小差
调节音量 讲课时,如遇学生做小动作,或与周围同学窃窃私语,教师可忽然降低或升高讲课的声音,以引起这些学生的注意,使他们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停顿注目 讲课时,如遇学生目光呆滞、神情恍惚,教师可突然停止讲课,对这些学生投以严肃、疑问的目光,几秒钟左右,他们一般会回过神来,集中注意力听讲。
手势示意 上课时,遇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教师正在范读课文或集中讲述某一问题,教师可在专心讲课的同时,向开小差的学生打个手势,示意他们集中注意力听讲。
走近提示 上课时,遇有学生玩弄东西或打瞌睡,教师可边讲边走向其座位,以脚步声提醒他们注意。如仍不奏效,可走近其座位,轻轻敲击课桌,或轻拍其肩膀,唤醒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注意。
语言示警 有时候,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比较多或问题比较严重,如长时间嬉笑、逗玩,教师可采取咳嗽、敲击讲桌示警,或以“注意”、“请注意”、“请某些同学注意”等语言向这些学生示警。
触彼惊此 课堂上遇有学生开小差,教师也可以不直接进行干涉,而有意安排其同桌、邻桌或其前排、后排的学生回答问题、上讲台做题,借以惊动他们,引起他们的警觉,从而集中注意力。
课后治本 有的学生忽然持续几天在课堂上开小差,往往是由于学习、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或家庭发生变故等原因所致;有的学生在某门课程上经常开小差,往往与他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及对该门课程任课老师的感情有关;有的学生上课打瞌睡、精神萎靡,往往是由于生病、失眠所致……对于他们,仅靠上述方法,充其量只能治其“标”,不能治其“本”。因此,教师应在课后找他们谈心,了解真实情况,分析开小差的真正原因,全面关心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科学引导、教育他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