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然性

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然性

时间:2023-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如政府机关、外企、高科技企业等的精英岗位。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然性

二、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然性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与之相应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充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如政府机关、外企、高科技企业等的精英岗位。而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会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随着“大众化就业”时代的来临,虽然仍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但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大众化”的工作。

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的国家,大学毕业生干的也往往是很基层的工作。同样的,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以后,可能连硕士生、博士生也要干一般性的工作。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必须打造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较高知识水平和较高收入的一般工作人员,以适应进入WTO后,世界工业生产基地向我国转移,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需要。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开始,国家就在本科扩招的同时,以“三改一补”的方式,增办一批高等职业技术专科学校,并要求普通大学开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虽曾一度在招生计划上有不同争论,但基本上执行了这项政策。高等职业教育在短短的5年间,增长迅猛,到2004年,高职(专科)院校达104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1731所)的60%。近10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培养的毕业生累计超过800万人,目前在校的学生也已经接近800万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

总之,在“精英教育”时代,高校毕业生比较容易找到精英就业机会,但到了“大众教育”时代,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也是就业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必须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2.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共十五大以后,中国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飞速发展急需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充分的智力和人力支持。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以上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已占全国的60%和40%,在近几年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约占60%。同时,中小企业还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

1995~2001年间,国企与集体企业中减少了近5000万个就业岗位,但民营企业和其他单位增加了3000多万个工作岗位。2003年以后新增的工作岗位基本上都在民营企业中。今后,真正能新增就业机会的,不在国有企业,不在机关,而在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若干年里,这种趋势可能会越来越强。我们大学生如果还抱着原来的那种就业观念去找工作,路就会越走越窄。

3.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本质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因此,高等学校既要培养研究型的科学人才,更要培养应用型的工程人才,还要培养更多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技术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进一步强调指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传统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近几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适应这一需要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坚持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www.xing528.com)

按照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文件的界定:“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主要分布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办学宗旨就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尤其是地方经济、区域经济服务的,其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的技术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有别于理论性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并不是一个区别于普通本科的专科层次。我们这里讲的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指高职院校办学宗旨的本质要求,不是说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不需要面向基层就业了,也不是因为高职院校目前大多还是专科层次而比普通本科低一个层次,而是指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是一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资源需求、办学模式上与传统的学科体系教育有很大差异。从这种意义上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而在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就业竞争中高职毕业生更具天然的优势。

4.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客观要求

个人的发展必然是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我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实际上是在目前的中小企业里,因此,对大多数大学毕业生来说,未来发展的最大的机会毫无疑问也是在中小企业。到小地方、进民营中小企业,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因为在大地方、大企业肯定是人才济济,相互竞争激烈,发展机会相对较少;进一个大型企业打工,只是一个螺丝钉,也许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小角色。而到小地方,到一个中小企业,锻炼的机会会更多,重新谋划自己未来的机会也就更多,也许很快就能崭露头角,很快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转换一个思路,以一个新视角看问题,展现在大学生面前的将完全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现在应该说是几十年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好时机。如果这个时候到了中小企业,也就是走到了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不但能给自己增加知识和本领,而且事业上会有很大发展。

大城市、行政机关提供的就业机会日趋饱和的情况下,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的广阔天地为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实现理想创造了条件。高校毕业生和家长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认清在扩招后的今天,如何将自己在社会中合理定位,杜绝过高期望值的想法,摒弃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能力。要认识到就业并不完全是个人的事,要把奉献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要排除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择业动机和倾向,树立目标远大、动机高尚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5.市场竞争规律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竞争。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都是由国家来统一分配的,如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企业被推向市场,企业用人不再由国家来安排,而是单位自主用人,靠市场来配置人才资源。无论你是否愿意,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生就业也已经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大背景之下了,此时,“人”也是商品,也需要面对市场竞争。大学生就业实际上就是与已工作的人、同时找工作的大学生进行竞争。因此,企业的一些竞争策略也适合大学生就业的竞争。企业战略选择无非是以下几类:或者找到核心技术、创新模式走高端市场;或者价格竞争成本领先;或者开辟新地区市场。像彩电业从饱和的城市进军农村市场,甚至走向越南、中亚等第三世界国家,这些都是应对激烈竞争的必然举措。中国多数企业尚无核心技术、创新模式,只能以差异化战略寻找自己的比较优势来生存。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其实也是同样的,论基础理论知识,比不过同期近500万大学生中的普通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而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的高职毕业生就有优势了。根据差异化理论,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市场需求的差异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目标市场就在基层,市场需要的大量人才都集中在一些基层岗位上。正如前面提到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所以,到基层去,到中小企业去寻找自己生存的立足之地是高职毕业生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选择。

综上所述,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是响应祖国召唤、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面向基层就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