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
朱晓东 黄霞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使命。在发挥功能、完成使命的过程中,高校探索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能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一、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研究
1.是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的需要
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是应对高等教育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教育发展呈现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职能化的趋势;国内改革开放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形势较为复杂。这些既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新压力、新问题,也加剧了高校之间竞争的白炽化、激烈化程度,积极探索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高校以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作为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路,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适应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回应了公众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
2.是推进自身科学发展的需要
推进自身科学发展是化解高校发展矛盾的必然选择,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推进自身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目前,我国高校还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的有:办学规模扩大与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的矛盾,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传统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科研成果、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与提升教育贡献率要求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影响高校能不能吸引优质生源,制约着高校的健康发展。高校加大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力度,能强化自身内涵建设,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构建起学科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体系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3.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发挥高校功能的根本所在,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要求。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浮躁情绪较为突出,安心学习做学问的氛围不浓,学生过度考虑自我,缺乏感恩和宽容意识;二是学风较为松懈、散漫,学生应试学习、抄袭等不良现象较为普遍,缺乏诚信和勤奋意识;三是重视技能培养而轻视基础理论教育,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后劲、潜力不足,缺乏创新和再学习意识。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着力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是改革创新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力探索,是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的积极行动,能建立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
现行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改进,但过分强调专业教育、缺乏通识教育的观念没有根本改观,仍然呈现出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重灌输轻引导的特征,需要进一步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相长、教育互动等现代教育观念并付诸实践。
2.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的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基于各个学科专业自身发展需要而设置和管理,一些改革也仅仅是针对课程个体进行局部优化,只注重完善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立性,缺乏对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优化,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学生参与需要进一步引导
现在的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学习以被动接受为主,参与主动性不强,参与面不广,缺乏引导性、启发性等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多,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影响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www.xing528.com)
1.注重教学理念的科学性
科学性的教学理念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关键。高校应把握教学理念具有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创新性的特点,主动担负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秉承科学实用的教学理念。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用科学发展观统揽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全局,充分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一方面是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教书、管理、服务与育人有机结合,以满足每位学生成长成才对教学的需求,着力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坚持以师为先,着力通过养师德、铸师魂、强师能、树师表等活动形式,培养教师献身教育的敬业意识、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以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二是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统筹协调经济社会需要、未来发展需要、学生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既突出学生个体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培养,又关注全体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共同发展,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系统性的教学内容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高校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改革以知识培养系统化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构建以知识培养系统化与能力培养系统化有机结合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合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适当缩减理论知识教学学时,增加实验和实践教学学时,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高校应做好三个结合: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强调教学内容中较为经典、应用较为普遍的传统知识内容,又突出其创新性,着力将课程知识发展中的热点、交叉点、突破点等新内容、新方法融于教学中,扩大教学信息量,开拓学生眼界;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又突出其实践性,着力把基本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教学融于一体,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既强调所学专业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与相互呼应,又突出其特殊性,统筹协调专业知识和课程体系建设,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提出的新要求。
3.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高校应改进单一的教学方法,着力拓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按照教学任务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围绕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目的启发、情感启发、情景启发、悬念启发、对比启发等启发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自学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深入探究等步骤,构建起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程序。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按教学目标精心准备和指导,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为中心,借助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组织辩论、得出结论等多个环节,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相信和尊重学生,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性的问题和无标准答案的习题与论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4.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性
创新性的教学手段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前提。高校应整合各类资源,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推行教学手段改革,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功能齐全的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引导教师研发丰富的、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和其他各类数字化资源,并强化教师对教学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一是建设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通过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应用,借助图像、动画、声音等媒介,将课程教学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教学方法与技巧等内容融为一体,并引入国外或兄弟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不断优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较为全面的学习方法,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互补性。二是建立网络教与学平台,自主学习平台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自主思考、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学互动平台应满足教书与育人的需要,开展网上学习、辅导、答疑,实施网上辅助教学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管理平台应基于高效实用的网络教学系统,开放和共享网络教学资源,保障网络课程教学顺利开展。
5.注重教学评价的灵活性
灵活性的教学评价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保障。高校应根据课程的不同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把知识考核与能力评价有机结合,大力推进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既保证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又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是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健全教师互相听课、教学督导听课、同行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等制度,形成合理的竞争与监督机制;同时,完善教师工作量与职称晋升考核制度,有效引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形成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提升教学的良性循环。二是创新学生学习效果考评体系,综合考虑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过程考核由考勤、作业、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同学意见等组成,并适当提高过程表现所得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最终考核在保留现有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以试卷考核方式为主的基础上,尝试引入实践操作、大型作文、作品设计、学生出题测试等多样化的考核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评。此外,应探索实施教考分离的校、院两级管理考试制度,即校级、院级教考分离分别由教务部门和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命题、监考、阅卷、试卷分析总结等工作,以发挥教学评价对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
[1]孙刚.加快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N].人民日报.2010-5-20
[2]张红伟,刘黎,高博.四川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吴玉章学院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9,(2)
[3]王贵忠.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11):32-33
[4]胡建华.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47-49
[5]周明儒.大学教师如何搞好课堂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50-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