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瑞强 胡凯 张春美 周亮梅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价值理性
创业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随后于1998年在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中得到完善,并逐步取得社会的广泛共识。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积极开展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高校创业教育是对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素质的人的教育,其对象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属于培养人才教育的范畴。二是高校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才开拓性素质的教育,这些素质包括丰富的社会阅历填充、发展机会的敏锐感知和捕捉、知行合一的实践思想养成与能力锻炼等,是一种以现行高等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为基础且又增添时代要求的主体超越性教育,其并不与专业教育、学术教育孤立,而是站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依托高校教育框架体系进行战略性思考和规划,以求创业教育目标的发展和分步实现。三是审视创业教育的运行逻辑,创业教育的逻辑起点为高等教育受体的素质培养,终点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人,逻辑环节即是联结起点和终点的创业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高校学生现在和未来开创事业所必需的开拓性素质。
“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高等学校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知识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现行高等教育框架体系下,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关键途径。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为开展创业教育,相继设立了实验室、实训基地,加强了学校与社会机构与创业组织的合作,但效果一般。综观国外高校创业教育成果与经验,皆因教学与实践的协同运作。为此,以“关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与资源整合,推进创业教育”目标为指导,结合高校创业教育的本源性目标,对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思考与设计。
二、工商管理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环境分析
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领域协作、多方面资源整合,运用SWOT分析法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引入创业教育的环境进行系统分析,为创业教育实施奠定基础。
1.契合优势
学科体系便于融合。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综合实验等学科,同时设置管理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创业教育也是通过包括创业学、创造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教化与社会实践锻炼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体系,二者在很多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同时多学科的设置与开展,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实体基础。
社会资源整合优势凸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创业实践联系紧密,同时,该专业一般具有优越的资源优势:社会科学课题研究提供的社会调研与实践机会、丰富的校友企业家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校企合作带动等,诸多优势促成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劣势分析
创业教育实践不足。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处于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学术教育阶段,理论教学时间充裕而实践机会短缺,主要表现在工商管理实验室多处于软件虚拟实践水平、实训基地缺乏、创业园区建设不足、学生创业实践培养体系不健全、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等方面,客观上限制了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实现。
“双师型”教师资源短缺。多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未从事过创业实践,部分持有一些行业执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也多是因考试通过而取得,同时从事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师也多由同学科理论教学的教师担任,创业教育师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在工商管理专业开展创业教育虽然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但是当前许多高校的做法是仅仅在全校范围不加区分的面对毕业生集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实践”等几门创业课程显然不足以支撑创业教育目标实现,缺乏创业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体系的融合性考虑,完整的创业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经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学生开拓性综合素质的培养。
3.机遇寻求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生创业比率较低、高校学生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等问题亟须解决的要求,加之国际化发展需求、政府扶持推动、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等发展环境的改善,各种“推—拉”因素形成一股合力,为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
4.实践挑战
保障体系仍需完善。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重视、教师水平提高固然重要,强力的政府支持、企业帮扶和社会互助也不可或缺。当前,“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诸如学校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营造、全过程的培养与评价体系建设、政府扶持创业教育和支持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制定、完善的社会创业体系支撑和创业思想孵化基地建设等领域的工作有序开展的目标达成尚需继续努力。
创业教育研究发展滞后。在一些将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训教育、就业教育、个别优秀学生的精英化教育等片面认识的引导下,忽视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现实中出现了创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倒置的情况,违背了创业教育开展的初衷,阻碍了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作为创业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应从创业教育本质和运行逻辑上加以区分并澄清认识,以指导创业教育有序开展。
三、创业教育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实现的主体路径
1.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与能力形成机制
基于素质结构组成视角分析,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等为创业型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内容;从社会角色、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空间的角度来看,善于学习、强烈的社会角色责任担当、有效的社会沟通与敏锐的机会洞察和掌控能力为创业型人才应具有的特征;而对于上述素质的培养和特征的重塑也就构成了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同时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也不能仅依靠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仅有的几门创业课程,而应该在理顺创业型人才能力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将其放置在高校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并细化为具体的实施框架。
结合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知识结构宽泛,联系实际紧密”的特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应着力依据创业型人才素质要求,使得学生认知性学习知识、体验性知识和意会性知识有所提升。认知性知识和部分管理技能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来培养,但是诸如社会适应性、公共关系维护、实际组织经营管理等属于意会性的知识或概念技能则难以通过以传递、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来完成,需要通过实训模拟、经营实战等方式培养。由此,创业教育背景的创业型人才能力形成机制可以描述为4个环节:一是意识强化,通过课堂教学、宣传推动、榜样示范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其创业热情;二是基础知识传授,该环节既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也是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键交叉点。一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知识结构越合理,创造能力就越强。具体来说就是将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融于现行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三是实战拓展,教育主体通过自身资源整合,与政府、企业等组织关系协调,为学生的创业设想实现提供实践条件,此环节是创业教育的重心所在。四是环境辅助,通过对创业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形成合理、高效的创业教育运行管理体制,形成创业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创业教育下创业型人才素质需求和能力提升的目标得到实现。
2.丰富课程教学(www.xing528.com)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企业经营、生产运营、市场运作等三个方向。在传统教学环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学习有关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组织管理等内容,企业生产运营人才关注生产运作、流程优化、财务协同等内容,市场运作人才主要学习市场分析、营销策略、管理沟通等知识。
按照工商管理与创业教育结合开展的思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还应在传统课程教学选材的基础上开发创业型课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一般性创业课程开发,即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创业的相关知识,比如创业学、创业融资等。(2)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课程开发,即在原有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增添操作实务性的信息,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市场调研等。(3)体验性课程开发,围绕课程设置,添置相关的实验设备或提供适合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锻炼其实战能力。通过课程教学与综合实验、实训模拟相结合,有效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
创业型课程教学应区别于课程讲授式教学,将创业知识融于一般理论、案例分析、综合实验与社会实践,倡导实用教学方法,鼓励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支撑学生自主型课堂建设。通过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发现并有效利用机会的创业实践能力。
3.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的必要教学环节,旨在通过该环节使得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熟悉专业技能,优化心智模式,以获取较高的管理实战与创业能力。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满足教育教学所需。
课内实践教学方面,应依托课程教学改革,购置相关设备和培训软件,创建创业教育虚拟网络平台,开设创业教育实验操作类的课程,比如创业设计、ERP沙盘模拟、创业之星电子沙盘模拟、企业管理决策模拟等课程。
课外实践教学方面,应结合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安排、各年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分层次设计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并且在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设计时,要转变以往创业教育在学生毕业临近学期突击开展的做法,将创业教育实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与可利用资源情况,课外实践教学可通过以下途径开展:(1)建立实训基地,将学校、学生、社会联结起来,并且将教学过程与学生创业实践相互植入,课堂教学为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创业实践又可以在论证课程教学科学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转化能力。(2)组织和参与各类创业大赛,可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项目设计大赛,也可以是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创业大赛,如用友ERP沙盘模拟竞赛、创业项目设计大赛等。通过组织和参与创业比赛,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创业潜能,促进创业教育水平提高。(3)创新教学模式,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注重产学研合作体系构建和“工—学”教育模式实践,实现教师、学生、生产组织三方合作的可持续与利益共享。(4)广泛开展拓展训练,使学生认识其能力,消减创业惰性,增强团队协作、管理沟通、问题处理等方面的能力。
四、强化实践创业教育的环境保障
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需求的重要趋势,较之国外创业教育,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但就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水平而言,差距相对较小,主要归因于近年来国内工商管理专业对外紧密联系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拓性素质的人才培养活动,决定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应该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完善过程,需要多方协同,所以应建立创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创业教育的环境保障,切实实现创业教育培养“发展了的‘人’”的目标。
1.政策机制保障
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校创业教育定位与过程管理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且完善政策实施细则配套和健全创业教育促进机制,提高政策供应能力和执行效率。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功利性强、限于就业目标层次较低的问题,政府应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关注创业教育开展的原动力研究,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层次引导创业教育开展。同时大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提供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教育在全社会开展奠定基础。
2.社会扶助保障
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依赖于创业型社会的建设。创业型社会是能够催生创新、容忍失败、助力创业的社会,不仅能够促进国家社会经济实现快速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提高创业活动成功率。为此,应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业理念,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改变传统求稳怕争、失败可耻等落后观念束缚,弘扬终身学习、终身创业的主旋律,注重社会人文关怀教育,切实发挥社会导向的扶助作用。
3.主体质量保障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开展的主体,担负着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历史责任。在教育实践探索中,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应关注“四化”建设:一是全程化,即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二是多样化,大力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三是全员化,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企业、校友等创业教育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提升师资水平,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取支持和配合;四是层次化,结合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围绕以开展创业教育推动创业活动这个中心,将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相融合,对全体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实现学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的跨越式发展。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4-6
[2]张育广。美日两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2):95-98
[3]杜宴会.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0:36
[4]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9-33
[5]胡红云,黄海燕,刘炳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新问题及改革方法[J]教育教学研究,2010,(6):233-234
[6]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11,(5):43-45
[7]王晓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60-6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