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谌洁 刘小进 杨晶
从教育目标来看,高校经济学专业应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问题提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可见,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引导相结合,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另一方面加强非教学培养,是培养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经济学专业是我校的一个重要学科,近年来我校在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作了诸多探索,但从培养效果来看,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经济学专业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如何进一步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是我校经济学专业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一、我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经济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是近段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重难点之一。随着我省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校经济学专业在学科门类、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展迅速,针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特点,结合我校实际进行的培养模式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校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偏向于“专才”模式,相对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科学
人才培养目标,要综合考虑教育目的、社会需要、学科发展状况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仅仅掌握某一专门经济学知识的专业人才,而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系统的经济学知识,既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目前我国的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经济学人才方面,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之间不相适应。
我校经济学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倾向于培养理论性人才,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具体化,学生能力已经按培养目标予以定格,在择业上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走上社会后又因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化要求而难以胜任其本职工作。因而,重新确立我校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发挥其对于培养方案的导向作用,是一个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我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专业知识,轻综合素质。虽然相当一部分课程都设有实验课时,但未对实验课的形式和考核作进一步要求,导致实验课实际上形同虚设,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
其次,课程内容较陈旧。开设专业课程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从而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本专业科研工作的能力。目前,我校经济学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没有反映出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对有关现实经济现象的一些新理论和新解释介绍不足,学生对现实经济的理论把握不足。
3.师资结构不完善
高校对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指导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大计,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进行的根基。
目前,我校经济学专业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呈现明显的年轻化和薄弱化,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对相关专业的完整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的整体体验,对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和规律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对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4.教学手段不丰富
当前,高校教学手段发展呈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运用和传统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更新,以教学需要为中心选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因而引起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
我校经济学专业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认识和采用不足,教师往往都是填鸭式地讲授,学生则只是被动接受,而不积极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这种灌输式教学方法和纯课堂教学使学生严重地脱离实践,难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无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具体实践操作能力上的缺陷,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我校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www.xing528.com)
1.重建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要考虑的就是确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培养经济学人才的类型和方向,并直接或间接制约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选择。近年来市场的人才需求特征表明,“专才教育”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校经济学专业教育应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培养从事实际经济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以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目标具有以下内涵:一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即学生不但要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具体事务的执行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预测前景、参与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得学生应当具有相当的经济交往所需的法律常识,全面了解国际通行的经济惯例和交往原则等,并达到所需的公共外语与专业外语水平;三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走上任何工作岗位后,能迅速通过自我学习胜任各种行业、各种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同时,也能胜任与其相关的管理工作。
2.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与国内不同的是,美国高等院校设置课程内容的出发点是经济形势的变换和经济理论的更新,每年都要淘汰5%左右的旧课程,同时增加9%左右的新课程,致力于集中解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社会需要的矛盾,以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我校应从办学指导思想、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入手,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重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创构独特的课程体系,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课程体系的优化须以学生为本,构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与实践课程五位一体的有机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加厚通识教育课程、夯实学科基础课程、精炼专业主干课程、积极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努力完善实践课程,使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以发展和提高,为学生将来扩展知识与技能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备之器,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校经济学专业师资结构的优化,必须以青年教师的培养为重点。从理论水平的培养来说,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学术交流,利用各种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要通过参观考察、短期培训等多重途径丰富青年教师的社会阅历,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通过对青年教师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不久成为我校经济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将为我校经济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提供有力的保障。
4.丰富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细分为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其应用有助于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经济学高等教育过程中,最为常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教学手段和实训教学手段。
多媒体组合教学是指教师引进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教学课件,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形成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网络教学是在一定的网络平台支撑下,把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学录像、教学多媒体课件、习题、参考答案、社会调查选题、创业指导、创意图库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以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实训教学主要是通过大学生实习制度,让学生到企业接受严格的磨炼,使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方法。
我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普及工作通过定期举行的多媒体教学大赛已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提高了教师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能力。日前,我校从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引进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正在构建之中,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提高教师对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的认识和使用能力。实训教学方面,应该加大建设力度,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实践教学过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1]郭锦墉,吴青林.中部崛起与我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刘红红.轮新形势下经济学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J].中国统计,2006,(8)
[3]王新荣,王冬,冯凭.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J].黑龙江教育,2007,(5)
[4]汤苏宁.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