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义 黄英金 李保同 朱昌兰
教学基地是高等学校师生在校内外从事教学、生产实习、科研和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规模、相对稳定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另一重要课堂。由于教学基地承担了高校师生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本科实践性教学的主要载体,因此,教学基地通常指的是实践教学基地。
农科类专业学生学习研究的对象是生物有机体,生物的生长发育不仅有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研究对象的性质决定了农科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具有极为突出的重要性。由于实践性教学在农科类专业或植物生产类专业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各高校均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同时,教学基地的建设也是高等农林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办出高等农林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2]。
一、教学基地的类型
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教学基地类型划分的统一标准。一般可将教学基地分为以下4种类型:一是教学实习基地或实习实践基地,二是实验实践基地或实验教学中心,三是人才培养基地及素质教育基地,四是产、学、研基地。
按照基地的规模或级别来划分,通常有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系)级教学基地。例如,截至2009年底,教育部批准了57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06个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9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50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405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教学基地。
而以与高校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为分类依据,则有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2种。在关于高校实践教学的诸多研究中往往采用该分类原则和标准,并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又细分3种类型[1]:①学、研、产结合型,即完成学生实践、科研课题和试验基地生产,将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科技承包、生产任务承包、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结合;②工、学合作型,即产、学双方以签订合同联合培养企业或地方所需人才而建立的基地,如企业、高新技术和科技股份制企业式教学基地;③教学实习型,即完成教学实习的基地,如校办企业、校办农场。
二、江西农业大学农科类教学基地的发展历程
江西农业大学农科类教学基地的发展与我国农林高校相似,大致经过了以生产实习为目的和以产学结合为目的的2个发展阶段[3]。进一步可细分为4个历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以计划设立教学基地,其建设主要附属于国有单位和企业;20世纪60年代至1978年的“政治性”教学基地,贯彻党中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主要目的是完成政治任务;例如,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提出的办学方针就是“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高校自主建立教学基地,此时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主动建立教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服务;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的共建教学基地,注重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高校的技术、人才优势融入企业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共同发展”。
三、江西农业大学农科类教学基地建设和发展
1.指导思想
教学基地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又是组织实践教学的基本平台。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下,江西农业大学农科类教学基地规范了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强化了基地育人的功能,建设了一批以实践训练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基地。
(1)按照“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确保教学、兼顾效益”的原则,进行校内基地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基地建设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
(2)根据“自愿申报,评审立项;分步检查,分段资助”思路,实行申报立项制度,按照论证、立项、实施、监督、验收、审计、效益考核等程序对基地建设进行规范。
(3)按照“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学院建设基地的积极性,引导学院结合人才培养将理论研究成果具体运用到基地建设和项目教学的实践中。
2.校内教学基地
按照江西农业大学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近年来,我们先后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逐步形成了教学、校内外实践基地和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校内教学基地建设中,近3年来学校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1个国家级植物生产实验教学中心,建成或完善了15个农科类校内教学基地。如农科类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具备果园、蔬菜站、园艺植物种质圃、大田作物种质圃、植物医院以及各类温室、大棚等基础教学设施,为农科类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培训提供硬件支持与保障。从中开辟的“班级责任田”,以学生班级为单位种植不同作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农田规划、选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亲自感受农作物生产,使青年学子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到农业生产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校昆虫展览馆、矿物岩石标本馆、树木标本馆、昆虫标本库、植物病害标本库、植物标本库、农作物标本库、果树标本库、蔬菜标本库等教学标本馆(库)在为农科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实践服务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开发其科学知识普及功能,逐步建设网络数字馆,为本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提供专业知识和科普知识。另有各种盆景、盆栽花卉、地被植物、观赏树木小苗等的花卉盆景基地,颇具江南特色的树木标本园、竹种园;而水生植物生态污水处理教学基地等,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而且解决了校内部分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3.校外教学基地
在建设校内教学基地的同时,有针对性选择其他高校、省级以上的科研院所和业务管理单位作为农科类学生的校外教学基地。如中国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实习基地、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实习基地,赣南果业有机橙基地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江西省进出境检验检疫局实习基地、赣南果业集团社会实践基地、江西省现代种业公司实习基地,江西华农种业蔬菜教学试验示范园。此外还与中国农业大学、浙江省农科院、江西省植保植检局、绿萌果业、德安园艺场、华侨农场等科研院所、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及农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每年可为100多名农科类大学生提供专业技能的实训。例如在赣南果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的“以产学研结合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的专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背景下演练,“真题真做”进行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以培养面向现代化大农业生产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者;与江西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进行的合作,对方常年接收并指导我院相关专业一定数量的在校生参加动植物检疫实践活动,为我院在校生提供有关教学及研究选题的信息、标本等资料。
当学生进入校外教学基地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时,学生管理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外指导教师由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或相当业务水平的科技人员担任,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完成生产实习计划;校内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定期检查学生实习进展,学生回校后完成毕业论文的后续工作。
四、成果与效果
通过教学基地的建设,有力地支持了教学,促成了教与学、学与研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知识传承与应用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构建了以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的实践教学模式(www.xing528.com)
以科技先导和体系创新为基础,围绕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社会生产实践等3个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训练、导师训练、科研实践训练等多个环节强化学生的科研训练,以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以及生产实习活动,把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理论联系实践,构筑成多形式、多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进行科学技术推广与创新的能力。
2.创建了“三层次”的实践教学结构
将实验室内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实训基地的实践性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了以学科优势为基础、体现基本实践技能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层次依托基础实践(验)平台和校内现代农业实训基地,以基础性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班级责任田”为抓手,使学生在获得相关学科的综合基础技能的同时,了解各类植物生产的全过程,为深入学习专业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层次依托各综合教学实验室,实验课程均开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含现代科技的实践(验)内容。在这一层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应的实践(验)教学模块。
第三层次依托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训练平台与校内外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学生既可以参与校内外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也可以依托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实习项目,自主选择科研课题主持或参与研究。
3.形成了四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体系
一年级新生,针对其存在着对农业及农业科学认识不足、专业思想不巩固、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等问题,开展“班级责任田”竞赛,选派专职教师到校内基地引导学生尽快步入“农门”,并进行基本的农事操作训练。
二年级学生,主要是通过种植作物高新技术试验田来拓宽其知识面,夯实其农业产业化知识基础,同时兼顾素质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和产业化初步训练。
三年级学生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通过生产实习和科研训练,结合专业特点和作物季节,灵活安排,让学生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管理周期,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任选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一个内容作为研究课题,从事科研训练。
四年级以准职业化训练为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和志向,指导其进行个人定位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双向选择”的形势,实行目标管理。学生自主选择毕业(生产)实习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公司、企业等)及实习内容(科研、技术推广、生产经营、行政管理)。
4.完善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一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育原则,强调在整个实践教育过程中,始终坚持老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和应用创新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向“学习、思考、研究、创新”的方向转变,建立了分层次的多元考核方法。如对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或实习,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研究课题的研究,经历从文献查阅、试验方案设计,到试验准备、材料种植、仪器组装及其调试,以及数据测定、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和交流答辩等一系列过程。
二是坚持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考核原则,明确了具体的考核要求,制定并实施了实践教育成果的评价、奖励制度。如要求学生独立撰写研究性实验报告,其格式与科技论文的基本相同。为了加强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共享研究性试验的收获,组织“交流(答辩)会”作为研究型实践课程考核的必要环节,在其成绩的评定中,学生研读文献的情况、对试验课题的理解深度、对试验内容及结果的分析与讨论、答辩情况等是评定成绩的重点。
5.实现了基地建设、项目研究和日常教学的良性互动,促进了人才的培养
(1)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能力逐年上升。体现在涉农类专业毕业就业率,从2004~2009年连续6年高于全国院校的平均值,稳居全省前列。以2002届毕业生万义丹为代表的一批农科类优秀人才,在校期间参加三农学社等社团的多年活动,培养了良好的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现已创建“北京同人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体。
(2)学生获奖的数量和质量明显上升。近五年来,农科类学生社团荣获共青团江西省委颁发的“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实践服务队”、“江西省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集体”、“江西省示范社团”等光荣称号,2班次被评为“五四”红旗团支部,1人次获第四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江西赛区特等奖,1人次获江西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1人次获江西省大学“谈科学发展观”征文一等奖,2人分获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二等奖、三等奖。
(3)学生发表论文的档次和质量明显提高。近5年来,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同时,完成创新设计项目116项,公开发表论文31篇,其中“昆虫生态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团队”的本科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已以第一作者在SCI源刊物发表论文5篇;农学专业三年级学生撰写的论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和方式”,获2006年度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二等奖。
[1]王国槐,官春云,颜合洪.农业高新技术股份制企业式教学基地建设的探讨.高等农业教育,2002,(8): 78-79,83
[2]王文凯,姚安庆,孙文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江大学农学院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83-9385
[3]胡德勇,刘浩源,李贵成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发展研究.高等农业教育,2006,(4):30-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