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施荣 王映龙 何火娇
一、前言
教育部在“教高〔2001〕6号”文件中指出软件学院培养学生要按照工程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必须以实践能力的提高来提升其就业的竞争力。但现实中,大部分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许多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软件人才短缺。我们认为,这种不足是由专业实践教学与软件工程专业的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脱节引起的。办学几年来,软件学院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足这种情况,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各个实践环节、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专业实训、毕业设计等进行整合、改革和探索,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
二、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遇到一个困难期,如上课听得懂,课程实验也会做,但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知识怎么应用,不知道该做什么。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只是学一些基础理论性的知识,进入企业后肯定会感到不适应,针对这些情况,软件学院按照“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模式,重新设置了课程结构,优化了人才培养体系。“平台+模块”,即按“专业”搭建学科专业基础平台,按照社会需求,设置若干个专业方向模块。“平台”保证厚基础、宽口径,“模块”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要求。根据社会需求,我们调整设置了5个专业方向模块,即软件开发、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英语。我们还根据专业方向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整合,对操作设计类课程,合理压缩理论课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技能。对一些关联度强的课程,设置综合大课程实习,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同时,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我们还设置了一些岗位对接培训课程,让企业的软件工程师走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校内便能够通过软件工程师的授课和指导接触到企业生产的实际过程,加强他们的专业认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我们还增加了资格认证的相关课程,以加强学生对整个专业方向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从结果来看,学生整体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三、深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把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推进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于2009年出台了《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意见》,动员全院资源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除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还要求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着力点不是仅仅关注少数具有创新潜力的“精英学生”,而是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比奖牌更重要。学院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校就开始抓起,让他们在大学四年期间做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心人。为此,我们按照“一年级引导、二年级参与、三年级为主、四年级指导”的原则成立了“E01软件信息协会”、“蓝点工作室”、“嵌入式兴趣小组”、“班级科技兴趣小组”、“寝室专业学习互助小组”等学生科技团体;创办了“E01软件信息报”。开展了“软件创新设计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科技活动月月评”等一系列科技竞赛活动。几年来,由于措施到位,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人人关心和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也正是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积极参与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同学,大都能高质量就业。
四、搭建综合训练平台,培养学生项目实战能力
软件人才最终都得接受用人单位的评估与挑选。而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是当前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一对主要矛盾,较难处理又必须处理好。我们通过综合实训和项目实战的有效实施,努力做到“学院与社会零距离,学生与岗位零距离”。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工作岗位中明了自身的专业方向和职业发展要求,积极主动积累和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完善自身专业素质,从而为将来获取就业岗位与战胜竞争对手打下坚实基础,实现有效就业,增强学生的整体就业优势。
为了学生能够尽早的了解企业的项目开发流程,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软件学院针对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三周的暑期实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后,常常面对实际项目不知怎么入手。经过暑期实训,他们至少知道了如何进行项目分析、如何做框架、分模块,用什么语言、什么平台进行开发,这就是提高。这种提高从学生的就业情况中,已经得到了最直接的反映。(www.xing528.com)
对于大四的学生,我们把学生全部安排到实训基地参加实训,在实训过程中以项目为驱动,加强学生的技术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对企业文化和行业的理解能力在内的软技能。所说的“项目为驱动”,就是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发组成项目组。在项目组中,没有“学生”这个词,取而代之的是“员工”。学生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可以担任项目经理,也可以担任人力资源主管、系统架构师;在纵向上,学生们分成各个职能部门;在横向上,又分成各个项目组,这就组成实训基地的学生结构。在项目组中,学生需要经历从业务理解、项目分析、编码测试,直至最终完成项目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的这些项目也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来自企业的真实案例。高水平的实训直接导致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力加强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实训基地实训结束后、将通过推荐、面试等环节,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试就业),在实际岗位中完成毕业设计,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适应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可全方位感知所学专业应该具备的条件与素养,明确自身原有学习与努力的不足,从而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项目开发,能大大缩短他们的工作适应期,从而为学生迅速就业提供充分的保障与支撑。通过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的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培养部分学生为企业补充合格员工;学生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提高项目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还可实现直接就业,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总之,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和探索,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搭建了一座连接学校与用人单位、学生与岗位的桥梁。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模式,即实践教学(专业认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实战(暑期实训—实训基地强化实训—顶岗实习(试就业)—毕业设计)。实现了学生能力培养的两个对接,即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与课程实践教学的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对接;实现了软件学院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和高就业率,其中有52%的毕业生留北京地区的中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如北京IBM、北京中软、方正国际、北京东方信软、软通动力、榕基软件、联想利泰、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等,起薪都在3000元左右。
[1]Crawley E F,Malmqvist J,Ostlund S,etc.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Berlin: Springer,2007;6-19
[2]何火娇,罗威,杨红云,艾施荣.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08,(05);38-40
[3]何火娇,杨红云,艾施荣.校企合作培养软件人才创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8-141
[4]夏祖浩.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标准与竞争优势[N].中国教育报,2006,(8)
[5]吴琪.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6):123-124
[6]邵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7):98-101
[7]吴彦红,吴瑞梅,艾施荣.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6,(4);215-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