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

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伦理唯从现实寻找其所需精神力量,与旅游合理发展相一致的伦理哲学,才是奠定当代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主流。

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

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

王屏

一、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研究背景

1.学术思想背景

作为一门古老科学,在给予社会种种态势理论支撑、且形成解决其间问题理性力量之时,伦理学逐渐从元伦理学向实践伦理学回归,突出表现则是大批应用伦理学学科的兴起。伴随可持续旅游观念推衍,西方学术界有效整合学说思想,将旅游发展和伦理审视两者边际关系嫁接纳入深层哲学世界,旅游伦理研究显见空前繁荣。

根据文献检索,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学者就旅游伦理的主体、范式、原则和实证领域进行严肃思考[1~4];国内旅游伦理探讨尚处初始阶段,研究焦点多数停留于内涵界定、框架设置和环境保护等层面[5~8]。我们不难发现,旅游伦理中的伦理教育分支研究始终未能得到足够关注。

2.业界道德背景

由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的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性质变革引发社会结构剧烈重组,适应新经济制度的道德体系未及时完善,调节障碍与批判灵光弱化价值约束力。于是,旅游业道德“失范”(anomie)成为社会进程的必然。

(1)信用危机。信用本质原为守约,获取公众信任亦“有助社会关系易变的消减”(K.海默,1976)。然而,面对切身利益,良知阵地往往不攻自破,纯属道德病态的旅游信用危机日渐蔓延。如广告词汇夸张渲染企业信誉与产品功效,信息本真刻意隐蔽断送寄托希望的未来;冠冕堂皇订立交易责任与义务,法律尊严擅自践踏造成的精神伤害远大于物质损耗;试图凭借直观降价吸引世人眼球,服务供给肆虐缩水诋毁人类可资校验的高贵品格。信用危机正严重牵制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2)环境挥霍。旅游环境是于旅游活动特定区域或范畴内各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结果,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但高度分散的旅游行业因由实施独立核算的企业组成,人们习惯偏倚旅游为经济产业,普遍忽略旅游对环境消极影响。如垃圾旧物的抛弃,污染旅游目的地水体景观;环境容量的超载,破坏旅游景区生态系统平衡;开发项目科学规制的欠缺,减退自然保护核心地带连续;盲目建设的城市倾向,消弭旅游氛围协调;民族精髓的商业蚕食,阻隔古老文明传承。环境挥霍正带来旅游业健康发展的负效应。

(3)思潮泛滥。思潮是某历史时期反映一定阶段或阶层利益与愿望的思想潮流。透视我国当前社会思潮变动性,国外舶来思潮和国内本土思潮同样活跃于社会上层建筑中,广泛传播于旅游业。如工作态度的随性,自由主义必定逃避旅游职业责任应有的合理束缚;崇尚财富的奴颜,拜金主义必定驱逐旅游职业道德应有的信仰。思潮泛滥正瓦解旅游业永续发展的理想。

反思近年来旅游非道德行为,我国旅游业经历着一场涉及服务观念的旅游革命,伦理主体无论出于理性义务服从还是善良意志张扬,都仍需接受伦理教育,使旅游道德意识付诸自律行为。黑格尔曾言:“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点,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形态的”[9]学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专门机构,是实施旅游伦理教育的第一课堂,本文拟以中国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为主体,围绕伦理精神培育特定目标作出系列论述。

二、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目标及其主流结构分析

1.培育目标

和谐是安全社会运行的特征,和谐社会终归构成并维持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的状态,之所以强调和谐,则因我们的世界为分化统一体。旅游本身是人格化体验过程,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旅游者旅游期望值,唯精致产品才可保证旅游活动的人伦。梁留科指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正是旅游得以健康发展的支撑体系(见图1),和谐旅游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和谐利用、旅游业的和谐经营及旅游者的审美愉悦,达到生态和谐、事态和谐与心态和谐,由此折射旅游蕴涵的深层综合效应[10]

img35

图1 和谐社会为和谐旅游提供的保证体系

然而,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其个性和谐是唯一衔接从和谐社会至和谐旅游的锁链。和谐之人的个体,应具有正确世界观,且能恰当把握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不至在激烈旅游市场竞争中被某种目的奴役失去自我。但“一切构造得同样完善的人,都拥有获得最高观念的体力,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11],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应以加强学生伦理教育既定其标准道德图式作为人才培养方式,继而创设和谐旅游环境。

伦理精神,即指构成社会的伦理生活、个体的道德品质自觉的伦理理论的精神性、体系性的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所形成的完整形态[12]。旅游伦理唯从现实寻找其所需精神力量,与旅游合理发展相一致的伦理哲学,才是奠定当代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主流。

2.培育主流结构

(1)经济伦理精神培育

①互利精神。商品经济高级形态之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根本区别在于内含强烈逐利机制。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增效亘古法则同为旅游经济不以人意志转移的客观事实,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归宿是价值。尽管旅游经济利益结构更多表现矛盾运动,但互利精神乃调节旅游业发展各经济实体利益冲突杠杆,每一旅游企业应于良性循环策略变核中突破弱肉强食的对立关系,由此获得协作共生。

功利观决定着人生价值立场,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道德利益意识,强调思想境界是超越物质利益的更高目标,在平等兼顾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争取个体正当物质利益,以使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对利益格局及调整的思想交锋中不至偏离正确方向,恢复人性需要的精神实质。

②竞争意识。当历史步入全新经济时代,竞争规律的生成不仅仅是实现市场经济利益激励与均衡的客观道德应然,也是对市场主体伦理实然要求。尽管竞争暴露的人性卑劣无法回避,但竞争乃旅游经济于传统发展模式脱颖而出创造效率的原生动力,每一旅游企业若想从险象环生的市场境地生存下来,都需胆识和谋略征服公众、征服对手。

旅游产业因竞争充满着生机,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勇于竞争意识,通过竞争教育熏陶,持续性向学生灌输公正自由竞争观念,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以使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经营手段不至流变为非正当化,时刻迎接世界的挑战。

(2)职业伦理精神培育

①敬业品格。就企业组织形态的旅游产业而言,分工细致、相互依赖是其根本特征,因而,经济正常运行的连锁反应造就旅游职业道德精神内核——敬业。敬业品格是人类文明结晶,要求每一旅游市场主体需热爱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恪尽职守完成所承担的义务。

敬业深化着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敬业精神,力促受教育者刻苦钻研并掌握精湛职业技能,树立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以使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在敬业品质指引下摆脱名利的羁绊建立丰功伟绩。

②诚信美德。就非物质经历的旅游产品而言,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是其根本特征,因而,产品质量预先验证的难度系数造就旅游职业道德精神源泉——诚信。诚信美德是扩大市场区隔和构建品牌忠诚的制胜砝码,要求每一旅游市场主体需诚善于心,襟怀坦荡地坚守诺言。

道德信誉保证着旅游商品交换契约的践履,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崇高诚信精神,帮助受教育者明确旅游事业的价值所在,自觉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与企业形象,以使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冲破制约壁垒,形成具有良好品德之专业队伍。

优化思想。就寻求精神享受消费方式的旅游休闲而言,服务内容多样性是其根本特征,因而,需求的复苏变迁造就旅游职业道德精神集结——优化。优化思想是旅游业管理模式重心,要求每一旅游市场主体应不断开拓进取、锐意改革,以高度使命感提供精品旅游服务。

质量差异代表着旅游者体验美感与愉悦程度,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科学优化意识,将对人的标准和对人的愿望的尊重并存,力图唤起受教育者完善人格的热情,以使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秉承先进理念替换过时要素,始终站在创新前沿敏锐捕捉商业契机。

(3)社会公德伦理精神培育

①礼节传统。无论何种类型旅游活动,异域群体的接触总是在具体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如何使“职业性东道主”(奈特科温,1979)旅游工作人员与世界各国旅游者、同行及目的地居民交往之时,既熟稔不同历史文化差异举止庄重又能保持尊严获致敬意,继而构成富含浓厚风尚的生活图景强化旅游者审美感受,则需礼仪修养的把持。(www.xing528.com)

礼节凝聚着中华伦理真善美,并跨越民族界限成为千百年人类推崇不已的公德。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礼节精神,传授社交对礼遇规格、礼宾次序等方面应遵从的礼貌原则,以至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将有关礼仪知识运用自如,在相互关照中提升新的道德感知,人际间的亲密融洽不会因拘泥仪表之节流于虚伪,违背着传统礼貌宗旨。

②生态理念。大众旅游最初被界定“无烟工业”,回顾其发展历程,人们却逐渐意识到旅游接待地区环境的脆弱性。如何使旅游工作人员据代际问题已上升为旅游业最大致命伤,作出相应逻辑判断和对策措施,则需环保理念的确立。

旅游生态文化勃兴来源人类为避免旅游弊端的深刻反思,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世界生态观,了解独特自然生命真谛,倡导受教育者从价值立场寻找环境与公物爱护的新支点,以至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突破技术决定论局限,坚持景区规划贯彻生态设计思想,并为维护地球生态圈完整性改变强权与战争掠夺方式承担道德责任。

③秩序观念。劳动密集型旅游业纯属供给劳务的服务,工资成本于全部营业成本和费用中占据较大比例。如何使众多旅游工作人员依循按照客观规律、共同意志制定的行业伦理规范,则需秩序的保障,独具理性达到有机体的协调层次。

秩序是法治精神在社会公共生活的演化,努力培植高校旅游专业学生现代秩序观念,提倡遵守劳动纪律、履行国家所规定的义务,增强受教育者抵御腐朽没落思想侵蚀的自控力,以至旅游专业学生于未来职业生涯正确对待权力与责任,战胜不良诱惑下利己私欲。

三、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实现路径

旅游服务是一个特殊行业,对其从业人员有着严格道德理性干预,此种干预并非于学生从业时才得以匡布,而必在先期学习阶段应分培养。伦理精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若其元素有机注入旅游教育领域,施加旅游活动和项目开发管理储备力量的未来旅游专业人才系统伦理道德影响,将为我国旅游教育质量提高、旅游者行为示范指引及旅游业良好国际形象树立创建平台。笔者认为,中国高校旅游专业伦理精神培育实现的关键路径如下:

1.素质教育师德建设的统一

英国伟大伦理学家伯纳德·威廉姆斯(Bernard Williams)指出:“所有伦理价值都建立在素质的基础之上。素质是基本的,因为道德生活的实际方式存在于素质预定的可能性之中。素质本身就是伦理评价的对象,而且也是人们自身被认为是好还是坏的品德中的特征”[13]。依此理解,素质发展亦是旅游伦理精神培植的首要工程,现在乃至未来社会旅游人才始终需具备敏锐思维、科学态度及和谐人际交往、战胜挫折等非智力能力。另外,作为我国当代教育组成部分的旅游教育同样顺应素质教育形成的必然逻辑,转变过去陈旧观念,以人为调控使受教育者环境与教育因子合理配置,加速社会文明成果在每个人身心组织中的内化、凝聚、积淀,继而完善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结构,让素质教育“解放伦理”,实现旅游职业赋予个人角色的社会化。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教师素养提出一定要求,但在某种意义,旅游素质教育更倾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道德对话过程,师德水平高低,决定所培养学生品性的优劣。然而,以德示教是基于教师较高层次的伦理认识和思想修养的锤炼,为此,注重高校旅游专业教师道德建设,注重身教无形感召,举手投足展示的精神风范可强化学生情感,不断激励受教育者追求高尚精神境界,培养新型道德主体人格。

2.理论教化与实践认知的统一

伦理精神培植尽管本质并非知识型,其间教化也应依托知识,否则,智慧启迪便失去基础。

高校旅游专业教师是运用、创新知识的精英,向学生传播的理论内蕴必着力于完善体系与深度,准确击中他们的需求敏感点;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过程时心灵得到感悟,知识只为诱饵手段,提取精神才是实质。

理论教化造就若干通约性的道德意识单元及其确定的引向笃信,并网络成初始道德图式。道德图式虽属先存心理,但同是实践产物;另外,伦理主导理论诠释旅游道德现象的起源、形态等,其应用却存有限制。因此,旅游伦理精神培育须切实实践活动辅助。凭借实践,学生可用本初道德认知指导自身职业行为,可在变化发展中思考,不仅克服课堂抽象的理论说教,亦进一步深化正确道德图式运行轨迹,为受教育者伦理理论共时转换提供开放环境和舞台。

我们不难发现,由于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的双重局限,社会化早期个体感受到道德涵义似乎是零散的。而随着道德理论教化省思,学生伦理意识单元逐步积累,加之实践指导整合主体参与能动性,先前纯然的意识单元成为社会价值矢量,构建固有旅游伦理精神。

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的统一

课程隶属高校教育系统软件,其设置是课程体系最繁难的问题,亦是学科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根据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的平衡与发展观,目前旅游道德课程尚未明晰分化,且处混沌无序状态。因此,面向高素质旅游人才为中国旅游教育当务之急形势,相对滞后的高等旅游道德课程体系需更新优化传统课程,结合伦理精神探索新型旅游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旅游伦理学应当归结基础课程,包括经济伦理、职业道德伦理、社会公德伦理、生态伦理、交往伦理等总和,其各内容不要求彼此存有逻辑性,只以道德素质培养实用标准为取舍条件;采纳的方法是组合内容具有逻辑关系的部分成板块课程,而将无逻辑牵连的部分开展系列讲座或专题教学,积极补充旅游伦理课程内容,使之课程设置更加灵活有效。

然而,从旅游学科角度来看,培养实用人才的方法比课程具体设置重要,专业精神的传播很大程度上需凭借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是学生自我构建的过程,运用直观视听教学法,将现代媒体如幻灯、投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进行形象化课堂教学,其演示动态性、信息丰富性跨越时空界线,强化教学内容对学生感官刺激,致使原本抽象道德伦理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记忆。此外,旅游伦理精神学习不应就概念至原理的讲授,而是依照情境模拟法据特定教学内容,或创设模拟工作环境,让受教育者扮演各种专业角色,亲自体验其心理需求;或选取旅游经营活动规范相关的案例设计到教学中,课堂讨论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旅游是通往梦想的加工厂,而当人们在旅游活动中作出道德选择之际,却惯于诉诸内在伦理范型,尽管评价所依据的准则,总会带着某种理想色彩,但反映的“现有”和“应有”间的张力或距离标志着一定时代须努力的方向。人才培养归属复杂系统工程,因篇幅及实践所限,笔者将其定位于目标和结构理论探讨,尝试性创立解释事实框架的观念,却非设置普遍法则;此外,伦理精神思想的引入仅为一个开端,在合理论证基础上,沿着其具有的理论与实践培育阶段展开人才培养本质性深究则是此文学术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Robson J.、Robson I.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eders: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7):533-540

[2]Fennell,D.A.、Malloy,D.C.Measuring the Ethical Nature of Tourism Operators[J].Annals of TourismResearch,1999,26(4):928-943

[3]Richter,L.K.、Richter,W.L..Ethics Challenges:Health,Safety and Accessibility in 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Tourism[J].Public Personnel Management,1999,28(4):595-614

[4]Twynam,D.、Johnston,M.E.The Use of Sustainable Toursim Practic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1165-1168

[5]刘海鸥.旅游伦理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19-22

[6]许宗元.旅游伦理学引论[J].旅游科学,2001,(2):36-40

[7]夏赞成.旅游伦理概念及理论架构引论[J].旅游学刊,2003,(2):30-34

[8]黄震方.关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学思考[J].旅游学刊,2001,(2):68-71

[9](德)黑格尔.范扬、张企泰译.法哲学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6.202

[10]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4):681-685

[1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467-468

[12]樊浩.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9

[13]Williams,B.(1987),The primacy of dispositions,in:G.Haydon(ed.)(1987b),Education and Values:The Richard Peters Lectures.(London:Institute of Eductio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