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新探析

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新探析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在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有效推进其高等农业教育,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国内有的农林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甚至不开设农林类课程。然而,现行的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却很难培养出精通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新探析

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新探析 ——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周波 万洁

一、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发展现实背景

自从20世纪以来,全球高等农业教育实践证明,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伴随着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伴随发达国家的农业持续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美国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农业教育伴随着其高等教育的普及而迅速发展,并推动了其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也是十分迅速,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其农业院校的规模较小,但农业在法国国民经济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欧盟农产品和农业食品最大生产国及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法国对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尤为重视;而日本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高等教育由英才型转为大众型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其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转型期也有效推进其高等农业教育,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发展。如印度对农业综合性工艺大学中给予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优先建立,使其教育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而韩国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在各种政策及制度因素的作用下得到长足发展,其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的增长速度之高,在发展中国家是十分少见的[1]

相比国际上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尤其是农林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却出现明显“弱化”的发展趋势,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主要体现在:

1.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设置上逐渐向普通经管类专业发展,农业特色不突出

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所开设的课程经济学等本科专业较为相似,除基础课外的,涉农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非常稀少,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特色不明显,有些课程在设置时甚至有意回避“农”字,传统开设的农林类等课程也越来越少[2]。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有植物学遗传学、作物栽培学、畜牧学、土壤学、造林学、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等十余门农业类课程供学生选择,而现在压缩或减至只剩下1至2门。国内有的农林高等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甚至不开设农林类课程。

2.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授课内容专业特色不明显

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的课程虽然带“农”字,但已经不讲“农”的内容,如作为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农业企业管理学”,很多教师讲的已不是农业企业管理,而是作为一般的管理学概论来讲,更多的是讲工业或商业企业管理,有时农业企业管理课程排课都没有老师愿意上。

3.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和就业上专业不对口

近几年来,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到农口部门就业的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现在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毕业生就业渠道和领域大大拓宽,大量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地到非农部门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农业仍很落后,城乡差别仍然存在,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相对艰苦,待遇低的状况没有改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希望到公司的财政、金融、贸易等市场经济部门或通过考公务员直接分配到中、上层政府机关工作,就业“非农化”趋向明显[3]

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地位在全社会中还未真正摆到核心位置,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尚未成为广大有志青年向往的求学目标。如果继续忽视或者逐渐弱化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或向非农专业转向,有意回避“农”,这对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更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结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新世纪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应当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即具有系统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分析和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此,传统的本科专业教育理念需要转变,即要从传统的“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的理念转变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本科专业教育理念。

二、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改革构想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要求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应当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4]。然而,现行的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却很难培养出精通农林经济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应用型人才。这主要体现在现行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多地借鉴经济学本科专业,以农林经济学作为主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林经济学专业,这使得目前这种偏重经济理论教学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明显不适应社会对此人才的需求。

为此,应当对现行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进行有效改革,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应当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四方面知识和能力,即掌握现代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具有相关的农林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涉农企业经营管理、农林技术经济分析、农村统计调查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外语、计算机应用与信息处理和文字表达能力;熟悉国家的农林相关政策和法规[5]

根据以上四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应当明确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定位,即采取有差别的人才市场竞争战略,定位分三个主要方向一是以农林经济为主的政府管理部门;二是涉及农林产品生产、加工、贸易的公司或企业;三是农林经济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以上述三个主要方向,来协调此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确定各方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

第二,我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当强化基础,突出实践,拓宽专业,加强能力培养。具体而言,必修课着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增设体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的一组课程,如农林经济学、农产品运销学和农业经营学等;选修课课程设置上力求丰富多样,内容新颖,使学生完善和补充跨专业的基础知识,拓宽其专业基础,如增设农业标准化、生态经济学、农产品贮藏加工概论、农业机械化概论、农业生产新技术、投资学、公司理财社会学概论、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障概论等[6]

第三,有效处理交叉课程授课内容重复问题。许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随着专业课程设置的增多还会更突出。为此,应当明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如管理学与农林企业管理学的关系,前者讲基本原理,后者讲具体应用;明确专业核心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关系,如农林企业管理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而管理会计、市场营销学等,应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加以选修。(www.xing528.com)

第四,加强实践性教学。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堂讨论,毕业实习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如案例分析、辩论、模拟应用等。

三、推进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具体建议

围绕以“市场需求和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育理念,针对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实际,有效实施笔者的改革构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落实:

1.努力拓展本专业的“农林”界限,实现多元化发展

以农林为主,逐步向多学科延伸,不断增强本专业发展的实力,但发展必须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2.要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加强学校与企业、社会的广泛联系和合作,一方面使学校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本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促进了地方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3.加强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不仅要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加强综合素质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其具有较强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4.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实践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因此,从高标准、高水平、高层次的要求出发,学校应当加大必要的人、财、物力资源投入,更好地建设实践技能培训与考核基础。

参考文献

[1]叶静华.国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2,(1):88-92

[2]颜华.论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J].北方经贸,2007,(8):158-160

[3]方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非农化趋势辩析[J].高等农业教育,1998,(7):28-30

[4]罗必良,欧百钢.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分类解读与重新构造[J].农业经济问题,2007,(1):74-80

[5]周月书,张兵.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6,(23):51-53

[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方案试验性研究》课题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99-1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