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文建萍樊十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在高校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到参加工作后用不到,还要重新学习,并面临社会的就业压力。

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浅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文建萍 樊十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运行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以下几个要素: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是一个有机组合的整体,具有全局性、系统性[2]。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学校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1.我国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实行专才教育模式,主要通过分学科,系统地传授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强调“对口专业教育”,专业划分细,专业口径窄,其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偏重于人才的短期培养,在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具备优势。在教学模式上,我国高校实行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课堂教学以“讲授式”为主,学生以“接受性”为主要学习方式,考试为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学生管理由院系各自负责,以严进宽出为主导思想。在教育思想上,师资构成、学生来源、经费来源等方面单一,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2.现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形势,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1)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长期以来,由于实行专才教育,形成了“窄口径、窄专业”的局面,专业划分过细,一级学科下分为二级学科,再分三级学科,专业设置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本科学生的培养基本按三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划分,学习知识面和学习兴趣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如同用模具加工出的产品一样,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差异性所剩无几。

(2)培养目标不当,不能很好适应社会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潘懋元先生表述是,“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加以引申,即可表述为,“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随着“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但目前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在高校学习的大部分知识到参加工作后用不到,还要重新学习,并面临社会的就业压力。同时,企业也需要再付出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去培养学生适应工作的需要。传统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要求。

(3)教学模式陈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所谓的知识经济,本质上就是创新经济,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企业的经营和文化创新,真正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社会人的创新行为。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每学年选修的课程固定,学年学分制实质仍然是学年制,以教师为中心,片面强调系统讲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很少涉及教科书以外的知识,课堂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为被动接受型,创新实践机会非常少。陈旧的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创新所需的环境,难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4)教育思想注重本土化,国际化意识薄弱。在国外,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国际化。从教师的引进、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教学内容等方面,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国际化。目前我国因历史原因,以及条件的限制,本土化思想虽然较过去有了一定的减弱,但本土化现象仍然较严重,国际化意识相对薄弱,国际化程度与国外大学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改革现有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工作。(www.xing528.com)

1.整合传统专业,拓宽专业口径

随着学科专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办学目标的提升,设置专业根据本地区社会的需要、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从过去的“窄口径、窄专业”应向“宽基础、宽专业”转变。在巩固现有成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和整合,增加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比例,促进文理交融,拓宽专业口径,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以学生为本,改革高校课程教学模式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实施完全学分制,提供宽松的选课制度和灵活的就学机制,给予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建设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促进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变教师的“教”为“导”,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手段。

3.调整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标,以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指导,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定位、专业的学科特征、社会需求、毕业走向、生源状况以及学校办学条件,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改变传统“专才教育”中“专才型”单一目标模式,形成“通才型”、“通专结合型”、“复合交叉型”等多种目标模式并存的体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分层次、分类型的要求。

4.充分发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给各种类型的学生以不同的成长平台,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爱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供必要的支持,积极开展学生在课程以外的拓展性学习、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打破课程界限,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5.抓住高等教育全球化机遇,推进教育向国际化转变

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表示,交流与对话是21世纪大学的使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为中国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机遇,通过构筑良好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开拓国际视野,推进教育国际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新时期的人才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黄爱华.国内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取向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6):134-135

[2]黄国勋,席鸿建,曾冬梅.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改革研究[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