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王兴宇一、引言网络工程专业是我国新兴的专业,从2000年起,许多高校陆续设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的本科招生授权,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第一届学生已毕业。在调研其他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时,我们发现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该校的强势专业是紧密相连的。

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王兴宇

一、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是我国新兴的专业,从2000年起,许多高校陆续设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的本科招生授权,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第一届学生已毕业。

江西农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和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业控制、智能楼宇等领域应用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网络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知识体系。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学院制订了合理的教学计划,以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适合社会需求的IT行业从业人员。

二、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作为专业目录外的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并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Computing Curricula 2005》将计算机学科划分为5个子学科,分别是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Computer Engineering(计算机工程)、Information Systems(信息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和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在我国,教育部专门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两个分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课程体系、教学规范等,但还没有针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规范、知识体系与课程设置规范。

学校层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教育理念不同,教学资源配置不同,使各个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调研其他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时,我们发现各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该校的强势专业是紧密相连的。以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为代表,以培养计算机通信工程专门人才和通信软件工程师为目标,将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现代交换原理、现代通信网、通信软件设计等通信专业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以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为代表,以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工程管理、设计、开发,网络系统管理人才为目标,将局域网技术与组网工程、网络管理、网络规划与设计、计算机网络安全嵌入式系统作为专业课程。

三、建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尽管目前教学计划制订得比较缜密,但是仍然采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各门课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相互脱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首先,学生不能在学完第一门专业课后,受到启发而有目的地去学下一门专业课,而只是机械地选学安排好的课程;其次,学生常常是学一门扔一门,不能把学过的专业知识联系起来,脑子里没有系统的专业联系起来,脑子里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这两种现象导致学生觉得所学的课程无用,进而厌学,或是盲目地为应付考试而学习;更有甚者,专业课的学习彻底变成了死记硬背的课程。诚然,一些专业知识是必须记住的,但它应该是在理解和熟练应用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针对以上问题,改变现有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本文提出将贯穿多个知识点、甚至多个方向的大型实验项目引入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方法。

对于网络工程这个新专业来说,知识的更新快,旧的教学大纲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针对近几年本专业的发展以及学生毕业后的信息反馈,我们对办学思想重新进行了思考,借着江西农业大学2010年本科教学大纲修订的契机,提出网络工程专业发展的新思路

1.针对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紧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主旨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基础牢固、支柱坚实、加强实践、增强适应性”的原则,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网络工程专业所需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综合素质,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新形势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属于复合型人才,应当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通信专业知识、工程应用能力等。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将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设计、研发”,所对应的就业岗位分别是网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网络设计师)、网络研发工程师(系统工程师)。三个不同层次岗位的人才培养定位出发点是人才市场需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生自身定位不同。

2.通过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上述定位,我们建立较为完善、具有一定特色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设置、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作了较大改革。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网络工程四个专业,定位和目标各不相同。通过整合四个专业的课程,形成了三个层次的平台课程体系,第一层面是学校公共基础平台、第二个层面是学院基础课程平台,第三个层面是专业课程平台。在制订2010年本科教学大纲时,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我们将部分课程的授课时间进行了调整,很多专业课向前移了1~2个学期。在课程设计上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围绕三个主线展开。

第1条主线是网络系统设计、网络信息发布。在这条主线上中,从企业网的规划、设计、实施与配置、验收、系统测试与故障维护到网站信息、文件服务器建设的应用,系统化、完整地进行了课程设置,涉及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TCP/IP协议、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综合布线技术、协议分析与测试、网络规划与系统集成、网络安全、Linux系统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实训等。(www.xing528.com)

第2条主线是纵贯四学年的实践教学和能力训练。传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培养方案理论教学偏多、实习环节薄弱,不同课程内容多有重复,新的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改进,每个学期都有专门的课程设计或实习,课堂教学逐步提高实验或上机学时比例。

第3条主线是在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阶段增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让其为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服务,因此,增进校企合作,在适当的时候将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社会需要什么,自己还存在哪些差距,学生就可有目的地去学习,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企业的实习环境也是学校所不可替代的。

3.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方案的体现,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络教研室根据教指委发布报告和CC2005文献,在研究中山大学、重庆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形成江西农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457学时,其中必修课1755学时,占总学时的71.4%(其中必修课占25.6%,基础课占29%,专业课占16.8%),选修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28.6%;在必修课学时中,理论学时数占75%,实验学时数占25%;实践教学38周(其中2周不计入总学分)。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取得最低学分数172.5学分,其中必修课为97.5学分,选修课最低为39学分,实践环节为36学分。在选修课学分中,人文社科类和经济管理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8学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专业类选修课不低于27学分,课时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img6

4.改革实验体系

现有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室、网络高级技术实验室等17个实验室和研究室,其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验室2个,网络技术试验室1个,拥有中高档微机近180台,服务器12台,交换机14台,路由器12台,还有投影机,空调机、稳压电源及网络设备若干。本专业开办以来,新建网络设计与布线综合实验室一个,总投资200万元,网络技术试验室扩充设备10余台件。总体来讲,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基本可满足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实验教学。

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环境。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要在已建成的软件实验室、硬件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和网络系统集成实验室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环境、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建立校企合作、提供实践平台。

三、结束语

通过近5年的探索,江西农业大学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相关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在现有的毕业生中,学生初次就业率达85%,考研率达12%以上,多人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认证考试。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根据企业反馈,市场对我们培养的人才予以充分的肯定。

然而,如何改革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还是等待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实践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田立勤,乔安娟.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与层次化培养[J].农业网络信息,2007,(4):116-118

[2]马素刚等.网络工程实用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0,(18):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