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乐志强 何后军 张继河 卢曼萍 李海峰
当前,学分制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然而,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高校在实施学分制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跟进和配套。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首要工作。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理、工、农、经、管、文、法、教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学校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实行学分制,本文将结合江西农业大学实际,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有关问题。
一、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模式与策略
《教育大辞典》认为: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以学生的学分为衡量其学习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进行有关管理工作。事实上,学分制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高等学校内部的管理问题,更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教育问题。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等都不是高校所能涉及的;然而,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变革同样至关重要,下面仅从高等学校的角度来谈学分制的改革。
1.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模式
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分别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学分制模式:完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
在完全学分制下,学生修习的课程成绩合格就可以取得该课程的学分,当学生取得规定的总学分后,即准予毕业,而不考虑修业年限。
所谓学年制是由学校按学科、专业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修业年限,应修课程,检查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并将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毕业考试、毕业设计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授予学位的评判标准的一种教育体制[1]。
基于对典型的学分制和学年制的利弊的分析,国内多数学者认为,学年学分制比较适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2]。
学年学分制是学年制与学分制的一种调和,它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产物,基本上顺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学年学分制其本质上可以认为是计划学分制,即在教学计划编制及执行中按学时计算学分,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对理论课程按16~20学时计1学分,对实践课则按1周计1学分,通过计算,在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修满多少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书,与这种学分制相应的学籍管理是以学年或学期作为结算时段规定学生降级、退学标准的[3]。
学年学分制模式是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现阶段的最佳选择,理由如下:
完全学分制的固有缺陷在地方本科高校实施中尤为突出。完全学分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自由度过大,难以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众多地方本科高校尚未建立导师制或者导师制不够健全,学生选课难以得到有效指导,导致许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系统性。第二,传统班集体概念的消亡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实行学分制后,原来学年制下稳定的班集体被打乱,使学生缺乏一种集体归属感,也给学校、学院、系科学生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
完全学分制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在师资、教务管理、学籍学历管理及财务等方面进行诸多变革,这对于办学资源相对有限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
2.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策略
由于各地方本科高校的历史沿革、办学基础、办学资源和办学水平都各不相同,各自所采取的学分制改革的策略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毕竟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自然也有着共性的策略。
(1)必须在广大教师和学生中树立一种“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并在这一理念指导下统一进行学分制改革各项工作。对学分制这项教学管理制度而言,需要管理者及管理对象在认识层面上达到一致。学分制的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学术自由”,既包括了大学教师的“讲学自由”、“研究自由”,还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自由”,既学生应该享有“选择学什么(选修课程)的自由,决定什么时间学和怎样学的自由,以及形成自己思想的自由”[4]。当然,学分制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自由”。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应当做好学分制改革的宣传工作,营造“学术自由”尤其是“学习自由”的校园文化,如不定期地开展教学思想的大讨论,开展教学质量月活动。
学分制改革是个全局问题,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等各部门,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各部门在思想观念上要保持高度一致,要成立以校领导牵头、各部门一把手参加的学分制改革委员会,统一协调和指挥学分制改革的各项工作;各部门要各司其职,按照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学分制改革工作。
(2)充分挖掘现有教师潜力,尽可能多地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学分制的基本特征是自由选修制,必须开设足够多的课程供学生选课。地方本科高校教师资源短缺,大规模地引进教师又不太现实,因此,必须挖掘现任教师的潜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在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足够数量的课程选修。
(3)加大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力度,优化教学计划。学分制要求教学计划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等平台课程尽可能统一大纲、统一教学内容,以便于学生选修,这就要求各院(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相关课程必须统一课程代码、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统一考核方式等。因此各教学单位必须加大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力度,保证教学计划完善合理,课程内容丰富详实,课程群内课程教学内容衔接合理,为学分制改革实现跨院(系)、跨专业选修创造条件。
(4)加快教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效能。学分制对于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安排、学籍、学历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应当开发适应本校教务管理实际需要的先进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应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务管理应用和操作能力。
(5)建立与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学分制在赋予学生更多学习自主性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指导。首先,要严格导师选拔制度,遴选师德高尚、业务良好的教师为导师,明确其岗位职责、工作待遇和考核指标,让导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措施,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其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各门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比例,引导和约束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
二、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特征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6]。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地方性与应用性
所谓地方性是指地方本科高校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能适应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所谓应用性则是指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较快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
2.突出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实行学分制管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扩大选修课数量,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或攻读双第二学位专业。
3.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积极探索按专业大类招生,按需分流,拓宽专业口径,打好学科基础,提高专业技能。(www.xing528.com)
4.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江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采用“3+1”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校内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到学校设在北京的实践教学基地集中实习,接受基地企业一线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系统指导,很多学生毕业时已经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甚至具备独立的软件开发能力。
5.突出办学特色
在达到国家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在学科基础、实践训练、外语教学等方面突出自身特色,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三、地方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1.当前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虽然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明确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但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要求,缺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识。众多地方本科高校仍处于一种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形式,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2)课程结构不合理。选修课程相比于必修课程比例偏低。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2010年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毕业应取得的最低学分数为162.6学分,其中必修课高达106学分,选修课最低仅为25学分。
选修课程数量上难以满足需求,同时质量参差不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学校目前拥有专任教师866人,在校本科生17916人,但全校公共选修课仅约150门,平均每位教师开公共选修课不到0.2门,学生每学期选课均面临选课难的问题,与此同时,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大多为讲师以下职称,公选课质量难以保证。
选修课中专业选修课偏少。例如江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在2010年以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最低为25学分,公共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专业选修课不低于15学分。
(3)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知识更新滞后,教学质量监控不到位。实践教学的薄弱使得学生从业意识差、动手能力不强,学生难以跨越从理论到实际的鸿沟。如江西农业大学部分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较少,难以实行针对性的指导;部分农科、工科类专业面临实践基地资源匮乏,实习机会偏少的情况,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人才培养规格整齐划一,缺乏个性化。学分制的本质特点是培养出个性充分、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人才,这是实施学分制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往往只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少对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计划和措施。
(5)缺乏学校特色。“千人一面”一直是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诟病,在学分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个性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学校现有资源,走校本特色的路线是地方本科高校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最要议题。
2.学分制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的基本原则
(1)明确地方性与应用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目标的制定一方面必须考虑各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也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2)完善和优化课程结构,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加强“三段式”必修课程体系,正确处理好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知识整合与衔接,夯实基础,加强专业。公共课阶段坚持通识教育的理念,注重文理渗透,打破院系界限,全校贯通,突出综合素质培养;专业基础课阶段重在打通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专业课阶段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专业技能尤其是实践技能的培养,三段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建立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模块,以“学生自由”的理念构建以公共选修课、专业限选课与专业任选课为基础的选修课程体系,拓展学生的选课空间,突出学生个性发展。首先,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增大选修课修读的灵活性。专业选修课是体现本专业内涵和特色、进一步扩充和强化学生专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培养要求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其次,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扩大学生的选课范围,积极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江西农业大学公共选修课目前实行分类管理,全校公选课划分为五类,即农业科学与技术类、理工类、经济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艺术与体育类。第三,实行主辅修制与双专业、双学位制。江西农业大学目前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已有10个,学生修满双学士学位专业规定的学分,若未取得第一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学校不颁发任何学士学位证书,但可颁发辅修专业证书;学生未修满第二专业规定的学分,但所修课程学分达到20学分以上,可以按辅修专业处理,发给辅修专业证书;修读双学士学位者,不论最终是否取得双学士学位,其所获得的课程学分均可冲抵第一专业相应的公共选修课学分。该制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有利于人才的多样化培养。
(3)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
(4)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在达到国家对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突出特色,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如江西农业大学要求学生修读至少8门公共选修课,学生不能选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只能选修本人专业主修课程之外的其他4大类课程,且每一类课程必须选修2门课程3个学分。
江西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结构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是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基础,而学分制改革是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成功的关键。构建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1]孔祥国.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高教论坛,2005,(2)
[2]李巧林.我国高校几种教学管理制度演进与比较[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6,3
[3]孔祥国.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高教论坛,2005,2
[4]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53
[5]冯世斌.试论我国地方高校的学分制改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6]周书葵,刘泽华,雷小勇.学分制下地方综合性高校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