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探讨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以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为例

吴瑞梅 吴彦红 艾施荣 严霖元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毕业生供给的增加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员工时提供了充分的挑选余地,相应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重学历转为更重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毕业生的大量增加、就业形势的严峻考验、甚至因缺乏基本工作能力就业又失业等现象已普遍存在。高校乃至全社会必须把“改善高校就业状况,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缩短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转换适应期”等一系列问题放在首要位置。

目前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正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招生和就业上:一方面学生不愿意填报带“农”专业,另一方面,完全从事农业机械方面的单位较少,导致毕业生找工作时只能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名义求职,否则往往会被拒之门外。要提高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高校的教学计划当中。

本文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根据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的情况,探讨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是江西农业大学最早的传统专业,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在多年的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还有一定距离。该专业培养模式较单一,专业面狭窄,知识结构相对薄弱,甚至有些学生因专业带“农”字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从内因和外因方面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较弱,整体就业竞争力不强。目前该专业就业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招聘岗位较少,招聘条件偏高而待遇偏低,竞争激烈,签约率低;专业对口的招聘很少,大多数学生只有改行应聘其他相近专业的岗位,造成专业知识浪费;低端就业比例偏大,月工资普遍偏低,工作稳定性偏低。另外,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实差别很大,多数学生择业目标不确定。

二、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专业知识结构老化,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目前农业机械化专业中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仍较滞后,没有体现出科学高速发展的气息,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知识结构也不太合理,开设的一些必修课程能迎合市场需要,但课程内容并没有反映出最新最前沿知识,结果学生学习的课程很多,但所学课程知识只是点到为止,导致学生的基础不牢固,知识的厚度不够,不能满足实际生产对人才的新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中的农业机械设备不断更新,而在教材中知识并没有更新,特别是实验教学条件,仍使用陈旧仪器设备。这样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整体较弱,学生缺乏自信,不敢甚至不愿与其他学校学生竞争,学生就业选择的空间大大减少。

2.专业培养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培养有一个3~4年的周期,社会需求随市场节奏快于学校的教育改革,若跟不上市场节奏变化必然导致培养成果的滞后。目前我院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大多偏重于机械工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大都按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模式进行,涉及农业生物及生命科学方面的课程很少。因课程设置与专业名称有部分不一致,加上对“农”的偏见,迫使毕业生只能以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名义去竞聘岗位,这样“产”和“销”不对路必然导致此专业学生就业存在困难。在教学手段方面同样滞后于社会需求,大多数课程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而用人单位希望招收的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尽量缩短培训时间,这样两者之间的差距自然削弱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用人单位把“有无工作经验”作为招聘的一条重要标准,对于招聘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也会把少许的工作经验作为一条衡量标准,而这种工作经验只能靠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来获得。目前学校专业设置也没有和社会需求紧密接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企业所需的技术人员的能力相差甚远,严重影响学生就业。

3.就业指导时效性、针对性滞后于社会需求

近年来,全社会已开始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国家和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尽力创造条件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同时,各高校也积极动员、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农村、到西部就业。但目前高校在对就业调研,招聘信息搜集,就业信息反馈等就业指导的研究还较欠缺,导致就业指导的时效性、针对性滞后于社会需求。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社会经验不足,自我观念、自我认识的能力较弱,在踏入社会之前必须接受一定量的指导和训练,否则同样会降低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1.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www.xing528.com)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生活始终。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和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同时进行。高校必须规划出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培养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让大学生从进校第一天起就接受就业能力的培养。在低年级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引导学生如何去认清自我,如何去充实自己,并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形势及社会需求情况,以便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在高年级专业课学习阶段,要正确引导学生规划专业知识的学习方向,根据自身能力尽早形成就业方向,明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职业取向,引导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培养出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优化

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以培养通用性较强的农业系统工程师为目的,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应既有工程技术背景,又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学生毕业后应既能从事农产品的生产、收获、初级处理和产业化等农业工业化方面的工作,同时也应掌握机械设计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机械化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增加精确农业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生物学等选修课程,同时调整实验教学内容,依次开设基础实验、技能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形成包括技能、基础、综合、创新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通用性。

3.构建多方向多层次毕业设计课题的设定及选择体系

毕业设计是大学期间的综合训练环节,是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训练。目前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末开始,持续到整个下学期,直到六月份毕业答辩。而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即要求学生具有专业素质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在确定学生录用后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以便考察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一些学生为了以后的就业考虑,要求在校外单位做毕业设计,但校外毕业设计完成管理不规范,必然会影响毕业设计的效果和质量。而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在毕业设计和择业之间更看重后者,只有随意应付毕业设计。为了充分保证毕业设计的训练内容与本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一致性,确保毕业设计质量,协调大学生的就业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冲突问题,本文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构建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选择体系:(1)从教师承担的各种科研项目及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一些较前沿科研设备中拟定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题目。(2)将毕业环节的训练题目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设计进行分类,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能训练的实践能力。(3)根据就业取向的需求不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题,如是否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准备在本专业技术领域就业或准备在其他专业领域就业,实行按学生和老师互选的双向选择原则分配毕业设计题目,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建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平台

加强学生的工程训练,增强工程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能锻炼其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平台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本文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问题。

(1)实施“导师制”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以教学班级为单位实施“导师制”和“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在国外教学实践中已取得相当成功。“导师制”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教学模式实际是一种综合应用实践,把学生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思考课题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必然会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自信心、交流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导师影响下,其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科学精神和钻研积极性等都能得到很大提高,甚至能解决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的弊端。此外,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提前进入研究课题及毕业设计课题,提早锻炼其工程应用的能力,甚至能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科研所能培养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目前农村经济已呈现出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农业领域必须培养既掌握了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农业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改革以往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合作教育机制是将农业高校、企业以及农业产业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合理配置的人才培养新体系,让学生有更多地接触企业、接触市场的机会。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既让学生在教学中接触到更多的市场案例,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实践操作机会,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直接提高就业率。在合作的项目中,企业也能了解学生,找到合适的人才。

大学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受市场需求、学生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高校应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标,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过程,得到一套全过程、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学生的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实践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利平.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式和途径初探[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45-47

[2]何开薇.浅议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科技信息,2011,(3):716

[3]丁伟.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72-75

[4]张桥,张敏坚.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0,(3): 24-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