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分析介绍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积极打造学校无形资产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故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的模式来完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适应社会,以高校自身竞争力建设为依托,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敏的反应,输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以此增加竞争机会,开发竞争潜力,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提供充足的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学术活动独特的生存环境。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分析介绍

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 刘菊华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和要素构成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是指在全球经济发展的环境下,高等学校自身的科研、管理及教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相互协调、有机结合,能够凸现优势和特色学科,促进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它包括如下特征:

一是技能独特性,它是识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技能等。

二是用户价值性,主要表现在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的满足、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这种以用户价值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已得到很多国家的认同。

三是资产专用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和学校无形资产,资产专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四是价值可变性,即学校必须准确预测外部变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学校自身资源的特色,适时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谁能与时俱进,使核心竞争力不断升级转换,谁就能在持续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1.人力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主体组成部分。

高校的师资力量是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也是各高校之间竞争的对象,培育一支优秀的高校师资队伍,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强弱至关重要。

2.学科建设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性建设,它是教学、科研工作的结合点。“办一流学校,上一流学科”,抓好学科点建设,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发展。

3.资金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充足的资金来源是保证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

4.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及高效的管理模式是影响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又一重要方面。

经济学角度说,即要素的最优结合,才会得到利润的最大化。剑桥大学副校长安妮.朗斯代尔在分析剑桥成功的秘诀时说:剑桥能够800年发展不衰,就是因为它能根据每个时代的特征管理学校。高校的管理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它面向大量的知识分子,另一方面高校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企业生产出来的同一标准的产品,而是充满个性差异的产品,与教师的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相关,而这些方面是很难量化评价。因此,积极探求有利于自身发展特色的管理模式,优化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是提升核心竞争力面临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5.学校无形资产是学校办学过程积淀下来的学校校风、学风、人文精神、办学传统及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中的综合评价和反映,是社会对学校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认可。积极打造学校无形资产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把握和认识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

认识大学核心竞争力本质,必须摆脱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先入为主的干扰,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出发,结合大学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问题。大学核心竞争力构成是某个方面的竞争能力,考量的是某一方面的因素;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整体的竞争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既可以是包含多种核心能力的大学整体竞争能力,也可以是只有一种核心能力的大学整体竞争能力。

第二,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学竞争力与大学核心竞争力问题。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某个或某些方面能力强的大学,我们称之为有大学竞争力。而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超出同类大学中平均竞争力水平的大学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知识经济不仅强化了与工业文明时代特点相符合的观念与制度,而且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关系和问题。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研究和解决这些新关系、新问题:

第一,平衡高校与政府间的关系。在宏观上,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要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如何保证大学的办学自主权问题。大学以学术自治与学术自由为根基,确保这一根基是大学获得健康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既是高校资产的所有者,又是高校运转的实际和最终管理者。由此使得大学在如何办学上几乎没有真正的自主权可言;与此同时,大学又承担了很多本应由政府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正是此种职责上的混同,使得我国大学呈现出“大学社会化”的奇怪景象,大学无法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其“主业”即教学科研之中去。解决这一问题无疑需要建立系统的、真正有效的平衡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制度。因此,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平衡学校与政府的关系。

第二,完善大学与社会间的关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必须将其各项管理活动纳入社会经济、文化活动之中。而庞大的大学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费又依赖于社会。这样一来,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直接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上的。同时,大学活动是根据学科或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发展的,而利益活动是以实用为原则的,这种差异使大学与社会在思维、价值取向以及活动特点等多方面都存在着矛盾。在这些矛盾冲突中,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协调、什么样的途径才能保持大学与社会间的这种密切联系,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制度加以确定和保护。故而,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需要通过制度创新的模式来完善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适应社会,以高校自身竞争力建设为依托,对市场需求做出灵敏的反应,输出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以此增加竞争机会,开发竞争潜力,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提供充足的服务;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学术活动独特的生存环境。

第三,构建新型的大学合作关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满足这些要求不是一所大学能够承担的,也不是一类大学能够胜任的。多样化的社会要求强化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分化与分工,也必然要求加强大学之间的联系与协作。积极创造和谐竞争、合作发展的学校关系,每个学校在不同的领域里按照自身特点平等地得到发展,这是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

三、我校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建校几十年来,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辉映,江西财经大学获得了快速、持续、和谐的发展。学校的规模、人才建设、科学研究、校区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实现了在江西有优势、华东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战略目标,学校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但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我校的核心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建设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任务仍很艰巨。核心竞争力的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本真意义上的大学文化

从根本上讲,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其学术性。它首先表现为一种精神气质——强烈的学术价值追求、浓厚的学术氛围、内部的学术自由空气、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精神、学术思想自由和探索自由等等。在大学中,学术取向、研究自由是灵魂,是科学和创造的源泉。然而,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我国的大学长期被置于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下,形成了以行政约束为主导的运作机制,使大学隶属于行政机构并逐渐蜕变为一种“类官僚组织”。在这种“官僚化”的体制环境中,大学时而以政治追求为价值取向,时而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缺乏相对独立的学术运行逻辑和学术价值追求,使得我国大学文化的发展愈益偏离其本真。随着行政权力的强化、泛化和学术权力的弱化、萎缩,我国的大学难以形成和保持旺盛的学术活力。缺乏这种学术活力,大学就很难做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很难产生能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学术思想,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思想和批判精神的人才,在此种情形下,也就不用奢谈大学核心竞争力了。我们学校经过这么多年大兴改革之风,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状况仍然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成为阻滞我校快速、高效发展的首要因素。

(二)高水平学科不多,学科发展还存在诸多“瓶颈”制约

与国内重点大学和主要财经院校相比,我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1)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及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仅有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缺乏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2)学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缺乏带头学科和优势学科,博士点较少。(3)科研经费非常少,横向和纵向课题经费数额与重点院校及理工类、综合类、师范类一般院校的差距悬殊。(4)国家专业管理的专业有限,江西省品牌专业数量有待增加。(5)学科建设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学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近年来我校有些学科虽然有了较快的增长,但由于观念上的制约以及评价体系的不尽合理,致使各个学科非常注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而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遇到的现实和敏感问题关注不够,以至目前各学科的论文成果较多,但像专利等非论文性成果却较少,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功能较弱。由于学科建设与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致使学科建设经费更多的是依赖国家的纵向拨款,而从企业和地方政府获取却相当有限。长此以往,特别是一些应用型学科将失去自我造血功能,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受到制约。

(四)在部分学科领域人才奇缺,尤其缺乏“领军大师”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个由学术泰斗(诺贝尔奖及其他领域最高奖获得者)、学术领袖(学会、协会学术期刊领导人)、学术权威(高引用学者)等组成的教师人才梯队。在这方面,我们与一流大学差距甚大。在国家最急需发展的一些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如信息、计算机、安全、控制、材料、环境、能源等,在国内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都较少,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有限,特别是支撑学科发展的导师队伍力量较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领军大师”几乎没有,没有博士学位的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现象还存在,相当一批导师年龄偏大,年轻导师的学术水平亟待提高。特别在一些“热门”学科,由于学科队伍待遇较低,不仅引进人才困难,甚至留住人才也变得相当不易。

四、培育和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需要经历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技能的阶段、竞争要素的整合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更新阶段,不可一蹴而就。结合我校目前状况,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可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我校教育体制改革

借鉴海外先进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校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依法落实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我校具有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灵活应对新情况,迎接新挑战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用事业、感情和较高的待遇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为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改革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试和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聘请高质量的教师,包括境外专家教授任教。把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继续强化在一批重点建设的学科(如自然科学、经济、管理、法学等)课程中使用英语双语教学。

(二)构造适应发展需求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学校应进行组织创新。按照《教育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制定《江西财经大学章程》,变传统的组织模式为现代大学组织模式,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建立一种“决策层—教师—学生”互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通道,使教学与学生的培养、就业紧密联系,使学校的内部管理与学校的教学科研需求相适应,使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www.xing528.com)

学校应当建立一种“决策层-教师-学生”互动的快速反应机制和通道,使教学与学生的吸收、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使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联系。

(三)以教育部2007年对我校进行教学评估为契机,着力构建和完善六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构建学院主抓、教学管理部门调控、全校协同的教学管理体系。

2.构建舆论导向、津贴激励、职称条件约束的教学激励体系。

3.构建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特色明显、培养方案先进、师资力量过硬、教材教法优良、图书资料齐全、设施设备配套的专业评估体系。

4.构建课程建设为基础、课堂教学为重点、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执行体系。

5.构建实验教学—基地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一条龙的实践教学体系。

6.构建专家督导、学生反馈、行政考评相结合的质量监控体系。

(四)扩充和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我校教育竞争力

1.实施以“五留人”的“凝聚力”工程。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用人环境留人、领导形象留人等措施,创建人才发挥最大效能的平台。

2.转变人才引进观念,加大引进人才工作力度。聘请院士、知名教授、专家担任学术顾问或兼职教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人才引进的目光从省内转向省外、从国内转向海外。

3.大力加强师资培训与素质提升工作。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更优越的条件,如外出培训、深造、访问,学术梯队的搭建,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

4.重视离退休教师资源的充分利用。探索更多、更灵活的机制形式,让退休的老教师继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和知识积淀,例如,返聘退休的资深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

(五)实施学科结构与布局调整,加强学科建设

1.发挥各个学科优势,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合理规划,依托各个学院(部)现有的特色和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在全国高校同类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特色学科、“拳头”学科。

2.鼓励学科交叉,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3.以重点学科点建设为龙头,有重点、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对国家、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主流学科、新兴学科。形成龙头学科与支撑学科、传统学科与前沿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并存、互长的良性学科生态环境

(六)从严治校,实现单一激励机制向激励与约束并重机制转变

1.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有机结合起来。

2.按照从严治教、从严治学、从严治岗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岗位工作责任制,严肃各项校规校纪,建立健全奖勤罚懒的有效机制。

3.加快定编、定岗、定员工作和薪酬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的薪酬分配制度,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七)探求我校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是解决学校经费不足问题的必然趋势

1.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学校教育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2.采取有效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教育。

3.开放高等教育领域的海外“招商引资”。

4.发掘校友资源,引导校友捐资。

(八)扩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教育的对外合作交流有利于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了解最新发展动态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和交流,充分地利用发达国家的知识、信息资源。

2.发挥我校在某些学科方面的优势,利用我校学费较低,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扎实的特点,更大规模地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推进我校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交流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九)坚持正确的发展方略,确保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实现

通过制订《江西财经大学章程》和完善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等措施,明确学校的办学观念和奋斗目标。

1.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科研是特色强校之路”的观念。

2.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人才培育有鲜明特色,专业学科有竞争优势,科研成果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3.长期坚持学校的发展方略,不偏移重心,不转移注意力,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田恩舜.《论大学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路径》.载于《复旦教育论坛》,200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载于《教育研究》,2002

3.蔡敏,杨玉华:《西安交大校长:中国大学不能过度追求指标浮躁发展》.

http://news3.xinhuanet.com/edu/2006-09/19/content-5110201.htm

4.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

5.伍世安.《2005年8月25日在2005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廖进球.《2005年3月18日在江西财经大学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