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论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对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选择,必然对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大学根据其功能的变化,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论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论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江西农业大学 许斌华 尹生良 万 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校内部管理设有党委会,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体系、学术委员会,以教师为主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切合我国实际,对高校的运行起到了保障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形势不断发展,对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的作用,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明确其管理职能和权力界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使这些机构按照相应的机制,科学、有效地运行是高校管理实践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其权力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高校基本的内部管理体制。在这一基本体制下,组成了党委会、校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教职工参与并实行民主监督的基本运行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其权力分别做出了以下具体的规定:

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

1.拟订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2.组织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和思想品德教育;

3.拟订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

4.聘任与解聘教师以及内部其他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并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5.拟订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保护和管理校产,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

6.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高等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等有关学术事项。

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二、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的新要求

(一)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变化对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广大青年的顺利成长,报效祖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对青年大学生从思想上产生了巨大的鼓舞,使高校管理面临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的组织机构建设,尤其是注重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采取新的有效的方法,继续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法律赋予了其一定的权利,同时也规定了相应的义务,并按照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地对自己的一切活动承担责任。由此带来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几点:一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专业设置、招生方式、教学形式、在校学生管理、毕业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是高校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运行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不仅是国家创办的,为社会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的事业单位,还是一个具有自身利益和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其工作成效、办学效益与学校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职工收入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三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学校要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必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组织机构和权力运行机制。

(三)大学功能的发展、变化对高校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已锋芒毕露,科研成果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高校已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边缘步入中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和学者们从事学术活动的“象牙塔”,更重要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交往也越来越密切。如果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话,那么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则应是大学,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发展的第一位选择。这一选择,必然对高校内部管理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大学根据其功能的变化,对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高校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www.xing528.com)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成员的民主意识逐渐增强,由此带来了管理越来越民主化。高校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其成员的文化素质较高、民主意识较强,参与管理的愿望强烈。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在高校内部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就是要充分地尊重广大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组织机构,不断地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以保障教职工代表大会正常运行,使教职工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三、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高校党的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战斗力,增强党委统揽全局的能力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坚持党对高校领导的政治保证和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的领导,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要从具体制度上明确党委领导什么、如何领导、领导谁等基本问题,使党委起到把握大局,指引方向的作用;二是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保障党组织的主张得以顺利贯彻,使政令畅通;三是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高校管理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起以竞争上岗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制度和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考核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使党的领导有了人才保障。

(二)巩固和维护校长的法人代表地位,严格依法办事,注重办事程序

随着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战略的推行,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依法办事,是搞好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原则和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校长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在高校内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一是要在教职工中强化首长意识,树立校长权威。校长作为法人代表,依照法律的规定对内对外代表学校,其所作所为不是纯粹的个人意志使然,而是法人意志和利益的体现。要自觉地服从校长的领导,做到令行禁止。二是要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明确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人各自的主要责任,处理好党委领导和校长负责之间的关系,巩固和维护校长作为法人代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三是要强化法制观念,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高校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内部管理的各项程序,构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基本内容的高校内部管理行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校长只是权力的中心而不是权力的全部,要根据高校内部管理的需要,以校长为中心,设定相应的管理机构,并按照“责权法定”的原则,以制度的形式确定其职责和权力。校长负责制并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而是要在高校内部管理的行政体系中,建立起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行政决策程序、决策执行程序以及监督保障机制。

(三)树立学术权威,淡化“官本位”观念,将高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相分离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影响,我国“崇官”之风有愈演愈烈之势,在许多社会成员中存在着趋炎附势的价值观,部分大学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官本位倾向,行政支配学术、权力压倒理性的现象,导致大学官场化,淡化了大学崇尚知识的学术氛围和尊崇学术权威的价值取向。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要在为知识分子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更要注重为他们创造大学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克服高校管理行政化、风气官场化的弊端,将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建立起以教师为本、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构筑公平、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规则和人才竞争平台,鼓励拔尖与创新,真正创造出能使优秀学术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能使广大教师醉心于学术工作的机制。

在强调学术权力作用的同时也要防止学阀作风,在管理实践中,防止有些学术权威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干扰学校的正常决策,避免学术腐败、学术道德的缺失等不良现象。

要建立健全由学术权威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使之成为高校内部管理常设的重要决策机构之一。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应由学术委员会决定,高校基层教学科研单位要设立教授委员会,重大事项由教授委员会决定,行政首长负责推行,把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凸显学术人员的地位,提高教授在管理上,特别是学术问题上的决策权,彰显学术权力在高校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术权力成为支持、制约行政权力,决定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实行校务公开,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合法权益,调动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职工的知情权是首要的、最基本的民主权利。要建立校务公开制度,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通过一定的渠道及时地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教学管理、学生在校及毕业待遇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把学校的重大决策和权力运行情况置于教职工和学生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监督之下。

教职工代表大会是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形式,是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增进其对学校各项决策认同感的有效渠道。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改善高校内部管理机构及权力运行的重要内容。从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与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两会合一的制度及二级教代会,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二是要加强教代会闭会期间办事机构的办事效率,保障教代会及工代会的决议能得到贯彻落实;三是提高“两会”代表的素质,增强他们参政议政的能力。

四、积极探索适应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

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大学制度。它是以政府、社会和学校三者责任、权利和利益明确与定位为前提,以高等学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与系统安排的学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创建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创新高校内部管理组织机构及其权力运行的制度性选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从高校这个层面上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强化政治意识,坚持和巩固党对高校的领导

高校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政治使命,为社会提供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所以学校法人必须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并组建高校党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政分开”的要求,对学校法人实行政治领导和监督,以保证党的各项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政治方向。在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下,坚持和巩固党对高校的领导,要注意依法办事,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校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增强法制观念,建立和完善高校的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内容。现代大学制度不同于现代企业制度。大学是一种非营利性的,充满学术自由、学术公平、学术道德,从事学术探索和传播的组织。大学治理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利润回报关系,它不依附于行政部门,也不依附于投资者。二是,大学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服务关系。大学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但不能一味地取悦学生,而要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管理。三是,大学教师也不是纯粹的雇佣关系。教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与科研过程的主体。随着高校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必将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趋势:一是高校财产来源的多元化,学校依法取得独立的财产权;二是校长作为法定代表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与之相应的组织机构,如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机构也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三是内部管理民主化、科学化。

(三)尊重学术权威,着力加强高校学术组织建设

学术管理是大学管理活动的重点和主要内容,“学术自由、教授治校”是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的内涵。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是高校的主要功能,大学所创造和传播的知识是专业性的知识,因此,“专业化”则构成了大学工作的基本特征,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适应这一要求。大学专业化特征必然要求对专业人才和学术权威的尊重和服从。尊重学术权威,除了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术权威的作用,使学术权力成为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力量,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高校学术组织建设:一是构建人才高地。各个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反映办学特色、体现学校水平的重点学科,形成人才高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条件。二是加强基层教学科研单位的教研室或研究所建设,使之成为高校基层的学术实体,将同一学科人才凝聚在这一整体当中。三是以项目为核心,针对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多学科人员联合攻关团队。这种学术组织是相对宽松的、动态的,在学科交叉日益频繁的今天,加强对这类学术组织建设和管理越来越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