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应注意处理好几种关系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的制约当中,而其中的每一种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就必须注意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以“学生为本”与以“教师为本”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产物,被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的发展的理念统领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以人为本,就要办人民满意的大学,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
这里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的统一。这两者并不矛盾,学生是学校之所以存在的关键,没有学生,学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以学生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要转变原有的陈旧观念,把“管”学生的观念,转变为服务学生的观念,要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学校的工作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智能、文化水平等差异,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学校还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办一些实事,使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而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师资是教学质量的先导,教师的素质的高低是高校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办学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本,就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抓好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工作;要鼓励在职的教师不断学习,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规范教师晋升职称的制度,努力做到公平公正,使每个教师在自身能力达标的情况下都享受均等的机会;根据需要培养大量高技能的人才,聚拢各方面英才;要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健全激励机制,表彰奖励教学、科研、育人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真正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此外,学校的重大决策也应该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学校应该积极地为教师排忧解难,使教师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教书育人。
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处理好“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的关系。教育以学生为本,是学校的天职所在;而以教师为本,是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必要保证。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塑造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高校教育工作中,只有落实了以教师为本,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
现代观念认为,“有用之人”必然是“有德之人”,二者是统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德育和智育也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德育和智育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的内容框架,是学校教育学生的根本。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师德师风的形成都必须处理好德育和智育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德育课、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大学始终应该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突出育人的中心任务,同时要把基础课与专业课作为教学的中心内容来抓。既不能因为强调专业知识,而忽略道德教育,也不能因为强调道德而忽略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在评选三好学生,保送研究生,评奖学金,吸收大学生入党,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将学习成绩作为考察对象,而忽略学生的道德表现,而应该将思想品德、伦理道德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考量对象,将德育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校、老师尤其是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德育工作的发展,提高师生的德育水平。
(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新时期高等教育肩负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让许多高校教师头疼的问题,很多人分不清主次,本末倒置,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人民教师,而错误地将搞好科研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少高校教师不认真备课,上课应付了事,有的在政治理论课上大放电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上,对学生漠不关心,耽误了学生,也荒废了自己,在学生当中,对其负面评价不断增长。
高校教师是应以教学为中心,把教学放在第一位。同时,学校应该抓好科研,鼓励教师搞科研,通过科研促进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提高,实现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改善和学识层次的提升,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来促教学。我们要看到科研的首要因素就是创造,而我国当代教育是创新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科研来增强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使自己能更加自如地驾驭创新教育,搞好创新教育。此外教师努力搞科研,能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更加生动、丰富,使学生获得更新的专业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搞好科研的教师才能教好书,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搞科研同时要开展教学研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才会不断进步。
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必须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高校一方面要狠抓教学,使每个教师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育人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对科研的鼓励和管理力度,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考核,根据工作情况予以奖惩,激励教师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快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教学质量。
(四)处理好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许多学校将考分作为终极的追求目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成果的绝对标准。很多老师片面地认为能考高分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很多人也都认可能出高分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教出考高分的学生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而每位大学生都是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其身上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进入大学以后,还是习惯于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老师是否优秀的标尺,忽略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一些教师也习惯于将分数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认为最大的教育成果就是高分,忽略了自身的道德修养,而且也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生只要能考出高分就可以了。(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阻碍因素之一,要想加强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素质,就必须下大工夫,处理好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框架内进行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必须结合必要的道德教育,使教师与学生时时处处都受到道德熏陶,从而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
(五)处理好道德继承与道德创新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新时期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国外的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也是新时期中国道德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推动着中国道德教育不断发展进程。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正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精华,借鉴国外的优秀道德素材,结合时代精神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这两方面的因素直接制约着新时期我国道德教育的创新发展。
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就要处理好道德继承与道德创新的关系。首先要恢复和发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优秀的道德规范,同时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借鉴优秀的外来道德,结合时代精神,进行道德创新与践行,强化道德认识,形成与新式教育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应注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校长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要靠教师去落实;课堂教学改革要靠教师去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去调动,学习兴趣要靠教师去培养,学习热情要靠教师去激发。因此,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最关键的环节,更是校长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最重要的体现。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会遇到积极、热情、主动、能干的教师,也会遇到消极、冷淡、被动、敷衍的教师。作为管理者,应该明确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是否能够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学校领导管理成败的关键。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关系到学校管理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关系到合力同心、步调一致、共荣共辱、齐心协力工作环境的创设,关系到学校办学效益和社会信誉的提高,也关系到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与巩固。
(一)为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生存、安全、归属的需要相对而言属人的低层次需要,却是人的最基本需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容易忽视教师生存、安全、归属的需要。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应该也必须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宽松环境是关键。
高校要尽可能地为教学开绿灯,给予教师足够的权利,如让教师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教学计划,而不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学校“一刀切”的规定,死板地安排教学进度和教育内容,给教师以足够的发挥空间;学校尽可能地保护每个老师原有的、新颖的、科学的授课方式,如一些老师崇尚平等,喜欢国外的随意的授课方式,而不是中国传统的老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被学生仰望的教学方式,有些老师喜欢到自然环境中去授课,比如带领学生到草坪上、花园里、树林里上课等,学校要尊重这些教育方法,支持这些老师,不能因为其不符合学校相关规定,而反对、否定这些教学的育人方式。学校应该为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给予教师充分的自由,使他们有施展其才华的大舞台。这样能充分调动老师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地给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繁荣昌盛。
(二)情感投入,增强凝聚力
人都有七情六欲,人都有私心杂念,高校教师也无法彻底抛开这些。教师是崇高的,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是,教师仍然是普通的人,除了工作和事业以外,也有家、有爱、有喜怒哀乐等。这些都需要肯定、关心、支持和帮助。高校领导要深入教师基层,了解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排忧解难、解决实际的问题,使他们在工作中专心致志,无后顾之忧。
此外,高校领导要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不搞独断专行,广听言论,特别是对自己不愿意听的意见,要有细心、耐心的态度。要善于与教师们商量,在制定政策上要多征求一下全体老师的建议,善于分析、比较,制度出台要经过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要关心老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地完善各种设施,给老师、学生创造优越的生活空间,尤其要关心弱势群体,除了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人文关怀。教师自身也应该真心实意地与同事分工协作,共同育人,应该积极地配合领导的管理工作,真心实意地为学校的利益着想,为祖国的利益着想,全心全意地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三)提高教师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高校应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各项政策都应该向教师倾斜,如住房分配、经济待遇、评优晋级等方面,评优晋级首先要向一线教师倾斜,考虑一线教师,这一举措可以改变过去“教师只管干,评优瞪眼看”的现象,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此外,要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从时间上、财力上给予保证和扶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再教育,取得更高的学历。尽可能地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在管理方面,要以人为本,施行人本管理。对于犯错误的老师要给予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要动辄以教学事故处理,使教师背负着沉重的思想与心理负担。要本着循循善诱的方针,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反思、反省,只要是能有改过的可能,不怕时间长一些。而且要有耐心地引导广大教师向党组织靠拢,积极发展具备入党资格的教师加入到党组织中来,鼓励教师参与一些社会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经济地位、政治地位。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生活热情与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主动地摆脱琐事的牵绊,身心愉悦地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也使得教师精力充沛,在圆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之余,主动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而推动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