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直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级党政教育部门也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一直追求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工作,增强教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这不仅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由此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只能抓实抓好,决不能放松。因为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在教师的整体素质中,职业道德是核心。同时各级党政领导一直主张:要办好学校,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都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那么他们就会爱岗敬业,就会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做到甘于奉献,献身教育。师德建设除了吸收传统师德的精华,借鉴国外师德建设的优秀经验与新内容以外,还要注重自身的创新发展。创新是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永恒主题。可以说,结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是师德建设永葆活力的关键,也是师德建设走向未来的主要因素。
一、抓住时代脉搏,拓展高校师德建设的新举措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道德内在约束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要为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正是这种道德要求,造就了一批批为了党的事业和群众利益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新人。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以德治国”的重要性,2000年他《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从全社会的角度去考量,以德治国是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它指的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的建设为落脚点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体现在教育战线上主要就是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一)创造新条件,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
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道德倾向,因此,只有具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提高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水平和自觉性,增强道德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培养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的任务。因为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与培育学生道德的双重使命。教师也素来就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尤其是广大高校教师,更是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排头兵与主力军,其工作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未来,真可谓“任重而道远”。所以,教师更应该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要自觉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在新时期,要加强师德建设首先应该创造一切有利条件,提高广大高校教师的政治敏锐性,帮助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信仰。如开展党员先进性学习活动,集中学习党的会议精神以及纲领性文件,开展政治纲领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十七大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地方、单位都举行了十七大知识竞赛、辩论赛,一些单位还组织员工集中学习了会议的精神。通过参与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广大教师特别是高校教师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利于培育出政治素质极高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创设优良的师德建设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大部分人都会在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地发生改变。教育环境是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外在因素,任何受教育者都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教师也不例外。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每一个教师,使教师的道德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营造出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职业道德建设的人文环境。一方面,通过组织教职工学习新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礼仪等,规范教职工的道德行为和教育行为。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开展向先进模范学习的活动,如开展向抗震救灾英雄教师学习的活动,把英模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题材,此外,还要深入挖掘身边师德表现突出的典型事件,并做好宣传工作,在校内树立榜样,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高校要对教师体现人文关怀,更多地从学校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把教学放在首位,使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体会到优越感、幸福感、踏实感和主人翁意识。
(三)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教师观念
观念是人们在实践当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会根据自身形成的观念进行各种活动。一个人的观念很大程度上会决定其行为的方向。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做正确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产质量。一个教师的观念是决定其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风格、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在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当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学校尽其所能地制定师生联系制度,并加以贯彻实施,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在学生中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调查,如问卷调查、开座谈会等;通过在布告栏张贴布告等形式,公布教师廉洁从教准则和各级师德建设监督举报电话,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监督网络,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和谐发展;探索实行“双评”制度。采取领导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年终考核与日常督查相结合的方法,此外还要积极推进学生评价教师的学校制度,通过教师个人自评、学生评议、教师互评、学校评议等方式,由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小组综合评分,确定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等次,并进行校内公示教师职业道德表现,而且要将其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定点推行教师《师德诚信卡》制度,为每个教师定师德星级,通过各种形式的激励来加强师德建设,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如通过制度激励、情感激励、成就激励、道德激励等,来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教育工作中的热情、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进一步健全师德考核机制,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量化考核细则》,对教师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和违纪行为随时记录,从而使每位教师的观念发生转变,形成新的教育观念、道德观念。教师用新的观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必然获得更好的效果,达到高校育人的目的。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践行师德规范”活动
任何道德规范如果不付诸行动,永远无法实现其真正的作用。再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如果只存在于书斋里,那么它永远无法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所以,学校要采用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践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使广大教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
学校应该创造性地开展诸如“师德建设主题活动月”等活动,突出师德规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师德建设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校文化建设中。还可以通过举行一些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师德标兵事迹报告、学习英雄教师的英雄事迹、评选学生心目中的道德最高尚的老师、举办有关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比赛、表彰师德标兵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对照先进典型,开展检查与自我检查,找出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不足与差距,积极地寻找其成因,剖析其内在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克服不足与缺点,学校要贯彻落实实际制定措施,以这些措施为标准,增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生动性、实效性。
二、顺应时代要求,重塑高校教师的新形象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要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为人民、为社会服务,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但在现实教育工作当中却时不时传来一些灰色的信息: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为人师者随意讽刺、挖苦学生;师生关系紧张;导师带领学生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学术造假;教师收受贿赂、蓄意破坏考试的公正公平性……对于教师的负面评价与日俱增,有些地方甚至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正常进程。加强师德建设,创设各种条件,重塑教师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迫在眉睫,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这一要求,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大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形象工程”,重塑高校教师的新形象,努力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新式教育发展要求的新型教师。
(一)顺应时代的要求,创造性地提升教育者的素质水平,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良好形象
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长期性、示范性、创造性的特点决定构成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素质作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才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是塑造教师形象的主要内容,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主要包括教师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良好的教师形象本身对学生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形象的塑造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而崇高的品德靠自我教育和锻炼才能形成,只有具备了崇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教师,教育才能顺利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但教师的作用仍然最大。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同时,还通过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多数学生眼里,教师的话都是对的,教师都是正确的。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因此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对未来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要想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一,就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如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艺术鉴赏水平等。因为具备应有的文化知识是教师之为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良好教师形象的基本内容。第二,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因为良好的师德是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制约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因素。如参加“师德学习月”活动,学习先进教师的先进事迹,使教师受到榜样模范的熏陶;学习古今中外的师德理论,使自己在感受历史缅怀现实的过程中增加道德认知与道德责任感。而且教师应积极地参加道德实践活动,在教育劳动中强化认识、经受锻炼。第三,教师自己不能放弃传统的优秀师德,应该积极地学习传统的教育理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值得别人学习的闪光点,因此,每位教师应积极地向他人学习,不应该盲目排外,应该主动向古今中外优秀的教育家学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楷模。第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途径不断增强自觉性,提高自制力,全面提升教师的质量,用实际行动重新塑造教师的形象,以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要求,使教师以全新的形象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献身教育,造福人民。
(二)完善、创新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增强教师的育人观念,塑造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形象
学校要组织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文件,并结合自身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完善师德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完善师德建设保障制度,尤其是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师职业道德工作研讨会、座谈会、茶话会等,以便及时掌握新动向,分析判断新形势,总结经验,研究新任务,创造出新的应对措施,以便更好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新塑造教师在新时期的形象。通过制度的创新与约束提升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强化教师的育人观念,使教师理解教育的真谛,明白教师不应该高高在上,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承担着塑造人格的责任,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使学生成为有用而且正直的人。因此,教师必须主动放下架子,接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推动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而不厌、孜孜以求,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呈现,而并不是指教师某一方面特质或个性,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内容,是指教师对学生、教育事业以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教师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总称。优秀教师一定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
育人先育己。塑造别人灵魂的人,自己首先要具有高尚的灵魂。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更具优势,掌握主动权,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用的帮助与引导,才能最有效地提升自己的魅力,更好地育人。教师要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学习,使自己具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之舟需要知识之水的承载才能显现出其迷人的风采。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唯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2]。所以,身为人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学习领域,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
其次,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魅力的基础条件。新时期,教师以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奋斗的最终目标。“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魅力需要高尚的道德作支撑,教师要有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才能称其为有魅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从事教师这样一个特殊的清贫职业,保持乐观、豁达、平和心态尤为重要。所以,身为人民教师应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不良思想的拉拢腐蚀,应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努力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心无旁骛,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中去,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再次,构成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条件是爱心。一个老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能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诚挚的、博大的、无私的爱心,在工作中投入真情实感,用慈母般的真挚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时刻警戒自己,以情育人,科学育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人,教师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教师要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只有这样才会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教师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塑造青少年健康成长引路人和保护神的良好形象。(www.xing528.com)
传奇人物
校园里的“焦裕禄”
张筑生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2002年2月因病去世。他具有很高的学术天分和创造才能,却甘于平淡,不追名逐利,从事最基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他身体有残疾,12年前得了严重的鼻咽癌,却以惊人的毅力战胜自我,带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连拿五届总分第一;他忘记自我,诲人不倦,献身教育。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心里只有工作、学生,他超脱了名利,甘于清贫。他似乎不懂得争成果,争头衔,像他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师他却至死都没有评上博导,然而他却得到了众多学生的爱戴与敬仰。
作为一名在数学研究领域天分很高、同行服膺、学生敬佩的高水平的教授,张老师却默默地编写“不算科研成果”的基础教材,担任“不计工作量”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为海淀区教师开设的“数学教师研讨班”授课,“前几年分文不取,后来才拿点授课费”。张老师是不折不扣的教学型教授,而伴随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是奉献,是辛劳,是不计名利,是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
2003年2月1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以《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为题报道了张筑生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筑生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3月初,北京大学党委和校行政决定在全校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中开展学习张筑生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学习他那种情倾学生、忘记自我、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精神,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习他那种信念坚定、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学习他那种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删改)
三、弘扬时代精神,探索高校师德建设新方法
教师道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思想情操和人格品质。高校教师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抓住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与外在的教育、监督,践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因此,必须通过好的方法、好的形式吸引教师自觉参与教育活动,从中自觉接受自我教育,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掌握正确的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是重要的,对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有重要作用。
(一)德主刑辅,做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孔子主张“以德治国”,这一思想在内圣层面,就是要求领导者的个人道德修养达到完满。孔子认为在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的同时,对于少数“困而不学的愚人”就要辅之以“刑”。在孔子看来,德是根本的,是主要的手段,是体,而刑罚是用,只是辅助的手段。对于少数“困而不学”的愚人,在道德教化不发生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不得已而施之于刑罚。孔子的这一思想被董仲舒概括为“德主刑辅”。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自孔子以来德主刑辅的思想,突出强调以道德教化作为治国的重要工具。德主刑辅的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结合高校教师的工作实际,搞好“德治”的同时,更是不能忽略法律的强制约束作用。道德约束不具有法律约束的强制性,但是对少数道德约束难以起作用的人,必须依靠法律强制约束和制裁。但法律本身也并不能适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有很多“灰色地带”、“死角”是法律无法起作用的地方,必须依靠道德约束。在实际生活中,必须做到在道德调节的前提下,有法可依。所以,应该坚持做到“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工作。“德治”就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为基本的道德原则,教育引导广大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忠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扬奉献教育,甘为人梯,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等的职业道德,发扬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严谨治学、科学育人,学高为师、为人师表等职业道德规范,在政治立场、思想境界、道德境界上给大学生做出模范表率作用。在师德修养领域的“法治”,主要是结合当前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实际问题与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创造性地制定出的一套比较完善的、可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考核和奖惩制度,来保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二)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流传下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自我批评是指政党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这种方法,对保持我党革命性与先进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直至今天仍然是我们做各项工作应该坚持的宝贵方法。
在师德修养领域,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推动力,是教师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由于教师工作的艰辛、繁重、复杂,教师在道德修养上会出现反复或曲折,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都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自律”与“他律”两种手段。“自律”,就是要求教师以思想道德规范要求进行对自己进行改造,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在教学活动中高标准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而“他律”却恰恰相反,指的是学校、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及教师之间彼此学习,相互监督,指正彼此的过失,学生监督老师等外在的约束。高校教师在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也应该坚持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既要及时的监督、指正他人的过失,又要从自身着手,看到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正确对待自己在道德实践中出现的违背教师道德的言论和行为,做到“每日三省吾身”,并追本溯源,寻找其成因,对症下药,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恰当奖惩,做到“褒扬”与“惩处”相结合
“褒扬”主要是指褒扬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通过新闻媒体、广播、电影等各种社会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在教师队伍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全社会树立起辛勤耕耘、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热爱学生、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光辉教师形象,发挥榜样的模范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干有目标,行有准则,在榜样模范的带动及其正确社会舆论的引导下,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增强践行道德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使得自己的言行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惩处”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个领域来讲,就是要对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屡教不改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惩罚处理,同时也可以给予其他教师以警示的作用。必要的“惩处”对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形成具有约束作用,也可以起到保持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与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恰当奖惩,做到“褒扬”与“惩处”相结合。褒扬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如汶川地震中的英雄老师:谭千秋、袁文婷、向倩、苟晓超等,危难时刻,为救学生舍身忘己;林崇德、黄祖洽、姜伯驹等不计清贫、甘为人梯、终生奋斗在教育一线的伟大教育工作者;还有一些生活在边远山区,默默奋战在最艰苦的地方的伟大教师等,都是我们褒扬的对象,通过对这些人物、这些事迹的宣传,教育广大教师,时刻铭记教书育人,奉献教育的职业道德规范,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并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造福人民。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应当予以惩处的教师,绝不包庇纵容,要做到奖惩恰当,宽严有度,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
案例警示
范跑跑真的“跑远了”
范美忠,四川隆昌人,1992年毕业于隆昌二中考入北京大学,1997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自贡蜀光中学当教师,不久他因为课堂言论辞职,后辗转深圳、广州、重庆、北京、杭州、成都从事媒体、教师行业,曾在《中国经济时报》、《南方体育》等媒体任编辑,发表过《追寻有意义的教育》、《〈过客〉:行走反抗虚无》、《〈风筝〉:灵魂的罪感与忏悔意识》、《用观念打败观念——读〈哈耶克传〉》,在天涯BBS,第一线教育论坛等都可以搜索到范美忠的文章。
汶川地震期间,范美忠就职于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在5月12日地震发生时,范美忠第一个跑出教室,事后他在网络上接连发了《那一刻地动山摇》、《我为什么写〈那一刻地动山摇〉》、《就跑的问题跟校长同事学生讨论了一番》几个帖子,“范跑跑”一名由此得来。这一事件引起网上的轩然大波。据范美忠自述,四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上课,开始以为是轻微地震,叫学生不要慌,随即地动山摇,他立刻意识到是大地震,什么话也没说,一个箭步冲出教室,冲下楼梯,甚至还跌了一跤,第一个冲到了足球场的中间。学生在陆续来到操场后问他:“老师,你怎么不把我们带出来才走啊?”面对学生的质疑,范老师做了这样的解释:“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事后社会各界舆论严厉指责范美忠,甚至有些人自发到范美忠所在学校以
及教育局请愿,要求开除范美忠这样师德败坏,不顾学生生死的老师,很多人认为地震中教师扔下学生跑掉,不是“没有做错”,而是绝对的错误;为此而辩解,不是“没问题”,而是问题很大;说得洋洋自得,就更是无耻。四川发生地震之时正是上课时间,危急时刻涌现了不少舍己为人的老师。他们有的用身子挡住变形的门,呼喊着让学生逃出教室;有的把学生护在身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学生构筑了一道生命的屏障,与范美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范美忠在受到指责,自我辩解时说出这样一番话:“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危机意识很强的我,每次有危险我的反应都比较快,也逃得比较快!”说这些话的时候,也许范美忠忘记了,自己除了是范美忠,还是范老师,尤其是发生地震的时候,他是在上课。最终,“范跑跑”真的跑远了,教育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以及在学校学生家长的强烈要求下,取消了“范跑跑”的教师资格,他所在的学校也解聘了他,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删改)
(四)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实践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以满足人的需要,任何道德原则与规范都必须经过实践,才能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约束违背道德的行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参加社会实践,投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积极地进行道德修养,在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日积月累,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
此外,还应该发挥好榜样模范的示范作用。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因为先进教师是存在于社会之中,生活在教师队伍里的活生生的人,它能够以直观形式启发教育和感染教师,进而影响教师的思想和行为,监督和促使他们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取长补短,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品质,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多读教育界名人的传记和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这些名人身上都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体现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多接触他们,以便受到感染和鼓舞,使自己的行为趋于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要求。二是学习身边的模范教师,他们生活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影响更直接、更深刻、更快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