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的分析介绍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高校教师,其师德的要求标准更高。如果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将会直接导致一批建设者的思想道德水准、专业技术水平出现问题,从而马上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的分析介绍

第二节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对教师行为善恶优劣的评价标准。既要求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教书育人,又要处理好与其他教师、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教师在社会中的形象,促进教育的发展。与其他职业道德相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标准要求高

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产品也是人。而人是万物之灵,是各种社会关系的体现者,是最高级的生命机体。因此,和其他职业道德相比,教师道德的标准就要求更高、更严、更全面。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影响的只是某些物质产品的质量或某一局部工作的进度。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如果出了问题,影响的则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从而误人子弟,导致谬论流传,其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十分重大和难以弥补的。

作为高校教师,其师德的要求标准更高。因为其培养的对象不仅是社会中普通的人,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即将加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成为中坚力量。如果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将会直接导致一批建设者的思想道德水准、专业技术水平出现问题,从而马上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示范领域广

师德的示范作用,是由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作用决定的。

首先,教师的道德行为直接对教育对象产生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对学生都有着直接地感染作用。作为已具有一定思想的大学生,他们即将跨入社会,即将由一名学生转化为一名建设者。其思想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型期。高校教师如果在此时能够身体力行,无论从做人还是从治学,都能起到一个很好的表率作用,那么这些大学生们就可实现顺利的过渡,并能够很好地继承下去,教师的良好道德品质

其次,教师的劳动产品——学生,将成为一个个散布开来的道德辐射源。每个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将对周围社会产生示范作用,间接地把教师的道德风貌向社会传播,从而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特别是作为师范类院校的高校教师,其学生将来也要走上讲台,也要为人师表,其师德亦将直接影响一批批学生。亦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的大学教师的师德已成辐射状间接地影响到了其下下几代社会成员。

再次,教师作为一种备受社会敬重的职业,其道德行为直接对全社会产生示范作用。汉代学者杨雄在《法言·学行》中写道:“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代教育家孔子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的学说和品德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都充分说明了教师对社会产生的巨大示范作用。而作为社会最高层教育的施教者的高校教师,因其受教育时间与受教程度,使其对社会产生的示范作用要远高于其他教育工作者,其职业道德水准的社会属性大大增强。

(三)作用功效长

教师道德属于较高层次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它对学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从事高等教育的、备受社会和学生尊敬的高校教师,其职业道德对学生今后一生的生活、事业所产生的影响要深远于其他阶段的影响。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鲁迅先生与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友谊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分别多年后,仍然怀念他的老师,“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寓所的东墙上,书桌的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再继续写些‘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由此可以窥见出师德作用功效之长久的影响。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改良社会道德风气的辐射作用

高校教师是与社会有着广泛联系和对社会有特殊影响的职业,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在学校内部起着调节教育过程、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作用,而且通过学生各种途径和方式的传输,成为教师道德的辐射源,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正如有人说,高校教师不仅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是全民道德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

第一,通过所培养的学生,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的道德面貌直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而大学生的道德面貌又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成千上万的大学生,带着在接受学校教育后形成的理想境界、思想作风、道德品性、业务水平走向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物质文明,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明,特别是对社会的道德风尚,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现代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受教育的时间也有所延长。因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也就影响着更多的人,它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和深远。

第二,高校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高校教师生活在群众之中,而且是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一群。在搞好校内教育工作的同时,他们还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改造社会环境,使之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而尽心尽力。他们或通过著书立说、写文章、作报告来讲真理、谈理想、传道德、砭时弊;或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商育人大计,与学生家长广泛联系,使社会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影响趋于协调一致;或通过进行社会调查,发现不良倾向,提出纠正方案,等等。这些活动,必然对社会环境的改造,对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同时,随着教育的改革开放,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要求的提高,高校教师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联系日益增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第三,通过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去影响自己的家庭朋友和邻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道德基本精神在教育领域里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道德品质,就不仅反映了教师道德的基本特征和内容,而且体现着整个社会道德的基本精神。所以,当一个教师形成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习惯以后,这种品质和习惯所表现出来的社会道德的基本精神,并不会因为离开职业生活而简单消失,相反,教师会把这种基本精神带进家庭生活和周围环境,从而对教师本人的家庭、亲友和邻里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一个在职业劳动中热爱学生、尊重同事、尊敬师长的教师在家庭生活中也必然会努力形成尊老爱幼的家风,而这种家风又必然会影响亲友和邻里,从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一个在教育过程中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教师,必然会努力使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和睦、友好相处,也必然会乐于助人,这样就有利于整个社会助人为乐的风气的形成。(www.xing528.com)

总之,广大高校教师的道德面貌如何,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大问题,如果每个教师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能自觉地影响社会,就会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案例展示

孟二冬,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根植在人们心间。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风范令人感动。

孟二冬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室的博士生导师,他在新疆石河子大学支教给本科生上课时全身心地投入,备课授课一丝不苟;他甘于寂寞潜心治学,为完成一部具有重大史料文献价值的专著,七年如一日,最后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他在一年内经历了三次重大手术的折磨,但依然乐观地面对人生,积极向上。

季羡林先生曾说,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孟二冬把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全部凝聚在工作当中。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人民教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看到了一位学者无比丰富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怀。

孟二冬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它在数十年的求学与教学过程中,将做人与做学问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默默无闻地实践着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民教师的价值标准,用自己的行动再次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孟二冬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正是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他这样的学者。他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向上的精神追求,谦和待同事,关爱待学生,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执著、勇气和道义,在平凡间显示出不平凡的品格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事业需要更多像他这样的教师。我们学习孟二冬,就是要学习他处处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标准要求自己,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教书育人恪尽职守、呕心沥血的精神;学习他崇高师德、治学严谨,为追求学术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精神;学习他珍爱生命、坚忍不拔,为战胜疾病不屈不挠、积极乐观的精神。他是当代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

资料来源:炎黄祭祀

(二)对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示范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竞争、技术竞争、军事竞争、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靠教育、靠培养、靠千百万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言传身教、精心培养。因此就教师的工作来说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崇高的。每一个教师的平凡工作都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现代化的实现、民族的振兴。每一个教师都要靠自身的思想、情感、信仰、修养和知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因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的个人道德素质已不仅是属于自己的“洁身自好”,而是完全被他的职业以及地位赋予了一种社会意义,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功效。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由于受年龄限制,其知识还是缺乏的,其思想还是幼稚的,良好的品德还没有形成,由于教师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大学生往往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偶像加以崇拜,再加上大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会被大学生模仿,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的:“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的模范,是学生生活的榜样。”因此教师道德在育人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化意义。

第一,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的启蒙者和设计者。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受到怎样的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熏陶,对他今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关系极大。从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教师身上,学生吸取得到的经验是:负责、热爱、尊重、同情、诚实、守信、友好、平等;而从一个道德品质低劣的教师身上,学生可能受到冷漠、势利、散漫、虚伪、自私等负面道德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个道德素质低下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道德还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学生认识人生和社会,是首先从认识自己以及自己所处的人际关系、周围环境开始的。而教师在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周围环境中是最引学生注目、最受学生忠实的一个因素。因此,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在与教师的相处中,能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师生友谊的快乐,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帮助,能从老师身上看到许多美好的品质,那么,他们就会相信人间有真诚美好的东西存在。当学生发现美德就在自己身边发生着而不是一句空话时,就会坚信不疑地吸收过来成为自己的财富。相反,如果学生在与教师的相处中,看到的尽是自私、势利、冷漠、圆滑、虚伪,那么他们就会认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人性是自私的,人世间不可能有真诚的友谊。正如马卡连柯所说,最初他(指学生)对直接所处的环境的公正失去信心,在这里就是对学校的公正失去信心,然后他就对总的社会宗旨的公正失去信心。这正是个人反社会立场的萌芽。斯宾塞更明确地指出:“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

第二,高校教师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者。人生价值主要是指人生的历程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离开社会,价值关系就不可能产生,人生价值也就无从谈起,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于人生价值的认识无一不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起来的。就学校教师这一角色来看,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矫正具有最直接的功效。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里,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在工作中能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的人,教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成为社会所敬佩的人。当然,教育方针乃至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作为一个整体,首先并非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尤其并非取决于教师的说教。人生价值具有实践性特点,这种“实践性”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我价值包括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存在肯定,对自己的接受和尊重,以及个人的自我完善等,这种肯定、接受、尊重、完善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没有实践,一个人就无法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做出肯定还是否定的判断,也就没有对自己的接受和尊重,即使有,也是盲目的;二是指学生的价值观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这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无论教师自身是否认识到,学生都把教师的处世之道视为“榜样”,奉为“楷模”,因为在社会阅历尚浅的学生看来,教师是有学问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行为是正确的,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而教师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积极向上的品质,都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有益的激励,可以说,绝大多数教师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价值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价值导向。

第三,教师是学生道德素质陶冶的诱导者。学生的道德完善程度,从本质上看,也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每个人来到人间,首先以父母为启蒙老师,经模仿而逐步形成最初的行为体系和道德标准,继而扩及同辈、亲友特别是老师。教师的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面貌。我们知道青年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模仿性都很强,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列宁说过:“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师高尚的人格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为人师表的地步。

(三)对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提升作用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高校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也必然受到各种各样冲击,也会遇到个人与他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个人待遇的高与低、工作上的难与易、生活上的苦与乐、环境上的好与差等现实问题,必然会造成少数教师心理上的错位与不平衡,因而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甚至于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中来,用拜金主义的思想取代了自己献身教育的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完善作用就在于,指导、帮助教师客观地思考问题,审慎地解决各种矛盾,从而确立高尚的道德责任感,纠正自己与职业道德要求相违背的各种错误行为和不良习惯,增强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定了教师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道德原则,指明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守的规范和要求,引导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调节教师在从教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矛盾和言行,保证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感,他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这种情感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受从事教育事业的乐趣,推动他们去寻找做好教育工作的方法,促进他们成为坚强有力的人类精神财富的传播者。教师职业是平凡而又艰苦的,事实上仅仅在理智上认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性质和意义,还不足以产生献身教育的崇高信念。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对自我的行为从理智和情感的统一上进行评价,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引进的义务和应负的职责,才会在自己的职业实践中战胜困难,取得成就。

教师职业道德从“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指导教师牢记社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教好书,育好人。当教师的职业行为符合社会需求,产生社会效果时,就会受到学生、家长、领导、群众的赞誉和爱戴,从而对教师起到鼓舞和鞭策的作用,也会促进教师继续坚持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不断进取,从而产生幸福感。当教师的职业行为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影响教书育人的效果时,社会舆论和学生、家长、领导就会给予否定的评价,就会给教师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教师矫正错误的行为,消除不良影响和后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要与学生、同行、领导、家长、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调节这些关系及各种矛盾,固然有法律准则、行政规定、教育政策等手段,但这些也仅具有外在的强制性与局限性,往往难以有效控制教师的行为。因此,需要一种更为灵活多样、广泛有效的道德手段去调节。黑格尔说过:“道德的观点,从它的观点,从它的形态上看就是主观意志的法。”教师职业道德就是这样的“法”,教师依据着这种“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调节教育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以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并富有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