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妤清 华东师大三附中高一
校园篇
耶鲁的历史——
传统的魅力
耶鲁大学(Ya1e University),这所举世闻名的顶尖高校,这片历史悠久的人文高地,这座金碧辉煌的学术殿堂,成为了世界上多少优秀高中生梦寐以求的归属。在纽黑文市内那片洋溢着古典风情的土地上,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聚集着著名学者中的精英,奔走着世界上最优秀的学生们。他们在耶鲁的校园内擦亮智慧的火花,点燃青春的激情,把耶鲁的传统、文化与精神像火炬接力一样传承下去。
耶鲁大学,始创于1701年,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第一所是哈佛大学,第二所是威廉玛丽学院。它和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齐名,哈佛大学注重和闻名于研究生教育,威廉玛丽学院闻名于本科生教育,而耶鲁则是双脚走路。
校园建筑以哥特式和乔治王朝式风格的建筑为主,多数建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耶鲁大学自由的学术气息、深厚的文化氛围、庄严凝重的历史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
耶鲁是一座拥有300余年历史的学府。三百载来,这所世界文明的大学中虽有楼房的翻修、师资的更迭、理念的进步、课程的增扩,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这个古老校园中厚重丰富的文化与经久不衰的传统。
传统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说校园精神是这所学校之本,之根,那么校园传统就是学校之质,之脉。在全美众多大学学府中,传统在常春藤名校中的力量尤其凸显。因为在这些同样拥有全球顶尖的师资力量、极其先进的研究设备、严厉苛刻的招生要求、自律创新的精英人才的高校中,只有各自迥异、独具特色的传统才能定义一所学校的精髓。而这种文化传统也是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的高中生们在常春藤名校中进行选择定夺的原因之一。
从更实际的角度来说,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大学生活的基石,会时时刻刻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业、课余生活。不同的大学可能提供同样的课程,相似的课余项目与活动,但这些课程与活动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因为校园的文化已经深深渗入到一点一滴之中,对于在校学生来说是挥之不去、逃避不得的,只能去迎接它、拥抱它,并自豪地成为它的一部分。因而在申请的过程中,全面考虑校园的传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毕竟,谁想花四年生活在一个自己讨厌的文化熔炉中呢?那样的话,学习就失去了些许味道,作为学生应有的热情也会湮灭。这也是校方最不愿意看到的。
漫步于耶鲁的校园之中,呼吸耶鲁的空气、感受耶鲁的气息。脚下,纽黑文的草地在阳光的渲染下娇嫩如茵;头顶,哈克尼斯钟楼巍然耸立,散发着古老的芳香与现代的活力。处处皆是耶鲁文化的碎影。
耶鲁的校园——
古老芳香融合现代活力
耶鲁大学坐落于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市(New Haven,CT),校园面积260多英亩。另外,在康州的边缘地带学校还有一块超过500英亩的土地,建有耶鲁大学的高尔夫球场和自然保护区。纽黑文市地处美国东部两大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正中间,到两个地方的驾车时间都是两个小时左右,可谓是交通重镇。另外,纽黑文市火车站每天有很多趟火车来往于纽约、波士顿以及东部其他城市,公共出行非常的方便。
纽黑文市给人的感觉非常一般,但是从火车站步行15分钟后来到耶鲁大学,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在笔者去过的所有校园中,耶鲁大学的校园堪称是最美的,新哥特式建筑群与一些现代化的建筑交相辉映,把整个校园点缀得十分古典而秀丽,令人流连忘返。学校最美丽的时候是在每年的深秋,金黄暗红的落叶会铺满整个校园的大街小径,而阳光下那些巨石垒砌古色古香的巍峨建筑会显得格外美丽庄严。难怪学校鼓励每个被录取的学生到耶鲁来参观,耶鲁校园的魅力实在是太令人难以抗拒了。
耶鲁大学周边的饭店为学生和游客们提供来自各个国家最一流的美食,价格绝对比纽约便宜很多,而味道却反而更好。在耶鲁大学附近,人来人往的学生群体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如果你驻足聆听,会发现周边学生们充满智慧的交谈,无法不令人感慨耶鲁大学实在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这里想纠正一个连普通美国人也常有的误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耶鲁大学的所在地纽黑文市的确也有较高的犯罪率,一度还成为学生和教授决定来耶鲁的重要阻碍因素。然而,今天的纽黑文市经过当地警方和耶鲁社区的不懈努力,已经变得相当安全了。近年来的统计显示,耶鲁大学中的暴力事件和意外事件都是所有常春藤盟校里最少的几个之一。
哈克尼斯钟楼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耶鲁的标志之一,也是耶鲁人文殿堂的独特象征。高201英尺的哈克尼斯钟楼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虽然墙壁上布满了陈旧岁月的痕迹,当年坚忍的石头经过几百年风吹雨打,仍然以其厚实的身躯屹立不倒,却背上了累累的丑陋又美丽的伤痕。可以想象,耶鲁人看到这些伤痕时内心的感受远不是自卑,反而是一种崇高的自豪感和荣耀感,因为他们是传统的一部分,因为一代代耶鲁人都是在奋斗中目睹石头砖瓦的光泽褪去的,一代代耶鲁人也是在磨损的痕迹中积淀下了耶鲁的精神。在耶鲁缓缓踱步至这座古老的钟楼,感受到耳边的微风都染上了陈旧的厚重感,脚下的石砖渐渐变色,不知多少足迹浸印在小路的记忆中,匆匆的,抑或是缓缓的。
多年以来,每日下午哈克尼斯钟楼的钟声都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飘向纽黑文上空,余音袅袅,衬着教堂管风琴的低鸣,迸发出一声声响亮的人文之声。
耶鲁的学院与课程——
双脚行走
耶鲁只有2%的课程是超过100名学生的。而且即使在这些更大些的讲座课堂中,你也可以在office hour里与教授讨论。同时,每一周你在不超过18个学生的小班里和助教(TA)讨论。所以即使有300人在你的课堂中,你仍能每周到只有18人的小课堂中学习,以保证你能吸收课堂里讲授的内容。
耶鲁大学的强项在人文、艺术、历史、法律和生命科学,学校在理工科方面的实力比起其他一流名校相对较弱。学校共有12个学院,包括为本科生提供教育的耶鲁学院,研究生院和十所职业学院如著名的耶鲁法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神学院等。与其他一流研究型大学不同的是,本科教育一直被视为耶鲁的核心。耶鲁学院开设了70多个专业,而学校的每一位教授都教授本科生的课程,同时学校的每一项资源都供本科生使用。本科生最喜欢的专业是历史,然后是政治学、生物学、英语和经济学。耶鲁历史系的本科生项目是全美最优秀的,但要读出来可一点都不轻松,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需要交一篇30至50页的学术论文。另外,学校的建筑系和现代语言系也非常出众。建筑系的教授经常会借用耶鲁校园里的建筑给同学们讲课,而现代语言系的强项在法语和中文上。值得一提的是,耶鲁的定向学习(Directed Studies),接纳每届新生中的125名对人文感兴趣的精英学生,教授三年的定向课程,涵盖西方传统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政治。参与定向学习的学生会在三年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喜欢并擅长理科的同学也有相似的定向学习课程。
趣闻链接
课程选购
恐怕不会有多少人把大学课程与购物联系起来。所以当许多人听到耶鲁的“课程选购”一说时,不禁十分诧异和好奇。课程怎么可能被随意买卖,怎么能被“选购”呢?
耶鲁大学有一个独特的“购课时段”(shopping period),维持两周,让学生们自由地在超过2 000门开放课程中进行选择。之所以叫购课,因为学生在选课方面有完全的自由,就像购物时一样。在这段时间中,学生们会去试听课程、了解教授、浏览讲义、索取书单,换句话说,评估自己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和课程对自己的适合程度。
这就像走进超市购买酸奶,他们会考虑这是什么品牌的酸奶(教授如何)?酸奶的配方如何(阅读哪些书籍)?酸奶的口味是什么(授课风格怎样)?最后他们会考虑自己喜不喜欢这瓶酸奶?口味对自己来说是否过重?如果心满意足的话,他们会兴致勃勃地结账(选课)。如果感觉牵强、不太满意,他们就会放下这瓶酸奶,去查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牛奶。
Kat:我们有这个叫购课时段的极好的项目。这也是我打算来这里的原因之一。在一学期的开始两周,你可以走进任何开放的课堂坐下来,如果你发现自己对这门课感兴趣,就可以选择这门课程。如果你不喜欢的话,完全可以走进另一个课堂再试试。
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试听一门叫《希腊悲剧》的课程。她观察了教授、浏览了大纲、随后看了看自己要读的书。最后她发现,如果要在那个课堂坐一整个学期,那对她来说真是一个悲剧。所以她决定去尝试新的课程。
所以购课时段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你去尝试时间管理、尝试新的开放的课程。不管是医学院还是法学院还是其他的课程,你都可以聆听,然后在两周结束时决定你中意的课程。很多课程也能帮助你决定你的专业。
这个选课制度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能有助于耶鲁的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再打个比方,缺乏自信、主见或目标的人会在购物的时候犹豫不决,或者过于冲动,买下自己不真正喜欢的商品。有明确目标和思想的人知道如何去比较商品,并在选择时当机立断。耶鲁致力于培养的就是这些有主见、有动力、自信、当机立断的学生们。
耶鲁的文化——
教授做主
在美国曾流行一句话:“普林斯顿董事掌权、哈佛校长当家、耶鲁教授做主。”
耶鲁的所有教授都肩负着本科教育的任务。这一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对本科生教育的偏重,一方面可以看出教授在耶鲁这种自由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他们作出的贡献。
Kat:所有耶鲁的教授都必须教授本科课程。而且耶鲁的教授都必须开放办公室时间(美国大学的办公室时间[office hour]是教授开放的时间,专门供学生登门讨论问题。学生只需预约一个时间档,然后按时前往即可)。我们在办公室时间里可以找教授讨论课堂上的问题或者自己的思考。每周教授要和学生会面,并温习这一周所用的材料和教授的内容。
同时这对我们的科学项目也有很大帮助。我们现在有超过800个工作实验室供学生做研究。科学专业中95%的学生现在都在和教授进行研究和实验。
说耶鲁“教授做主”的另一个原因是教授治校,故他们对学生的利益、学校的名声尤为重视,对教学质量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教师本身的学识也有高要求。几百年来,教授做主的制度也增强了学校的独立精神,提高了教授和学生的道德修养。
开 放
耶鲁的开放不是做作的开放,不是遮掩的开放,不是收敛的开放,而是毫无保留的、充满渴望的开放。耶鲁相信只有多样才能造就统一,单一只会破坏完美。正是这种广阔的胸怀,促使耶鲁从世界各个角隅搜寻人才,并把蓬勃有成的毕业生撒向世界各地。
步入耶鲁的瞬间,便感觉到了它开放的胸怀。因为“步入耶鲁”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耶鲁没有正规的校门。这所世界闻名的大学没有竖起庄严的石柱,焊上西欧风格的厚重铁门,镶上铜的缀饰,刻上校训校规,并在门前醒目地烙上“耶鲁大学”的印记。不,那样会把自己的学生封死在里面,让他们在腐浊陈旧的书堆中发霉变质,在茫茫的学海中呛死自己的创新与独立精神。
耶鲁大学的选择是彻底的开放。当你在纽黑文的大街上漫步,可以一边欣赏着纽黑文绿地的茵茵翠色,一边捕捉车轮轰隆轧过道路时夹杂的远处的莺啼。转过一个街角,你就能发现一位耶鲁大学的学生兴奋地和教授讨论问题,右边又有几个耶鲁人在谈笑风生,远处的长椅上有耶鲁学生沉浸在自我的学习世界中。你抬头一看,这不是耶鲁著名的老校区吗?是的,不知不觉的,你已经走进耶鲁之中了。
校园的开放只是耶鲁开放精神的一个体现。这所大学的开放精神也能在其特别的住宿学院制度中体现出来。前文已有所介绍,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朋友、得到更多关注,并同时享有最大化的资源,学校决定把5000名本科生分散至12个住宿学院。那么把同一个国家的人分在一起不是更好吗?让他们能朝夕相处,更有家的感觉?耶鲁说不。因为住宿学院的本质是开放学生的视野,结交更稳固的朋友,不是狭隘学生的交友范围,限定他们的认知,所以耶鲁坚持把来自不同背景的拥有不同理想的持有不同意见的养成不同性格的不同的人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这是鼓励开放的精神。
耶鲁其他方面处处体现出其开放的特色。耶鲁大学网上公开课享有极高的评价和声誉,并且让全世界各阶层的人们受益。这是开放的大学资源。耶鲁老校区中的四面朝内的建筑风格是特别改建的,这样学生经过时就有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不是封闭在自己的学业中,这是开放的校园环境。耶鲁的选课制度保证学生能最大化接触资源,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见识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授,这是开放的学术氛围。
自由与自主
自由没有自主就是放纵,自主没有自由就是埋没。耶鲁充分发挥其大学庞大的教学资源,将自由精神贯彻体现在点点滴滴中,从治校方式到学生生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高度自主的精神。自由和自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从招生开始,耶鲁寻找的就是有强烈自我动力和热情、并对某一方面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耶鲁寻找的是敢于设定目标,勇于实现目标的学生。
当我问耶鲁学生,耶鲁人拥有的共同特质是什么?她沉思了一会儿,告诉我耶鲁人从背景、爱好、性格、习惯等方面都是迥异的个体,耶鲁大学相当于一个多元化的大集合。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教授治校”的耶鲁倡导学生的学术自由和探究精神。这使得那些有主见的学生如鱼得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通过设定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学习生活,使其集聚而非零散。
这一点在耶鲁的“购课时段”得到丰富的体现。耶鲁学生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踏遍各个课堂。高度的自主在自由的环境中得到抒发和张扬,将耶鲁的学生们推向更高的学术殿堂。
领 袖
与其说领袖气质是耶鲁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如说这是我观察所得。一些特质是无法从形式上体现的,而这些特质正是精神所在。
诚然,当我们观察美国许多著名的大学,都会发现他们强调学生的领袖气质,这种未来的精英都应具备的素质。耶鲁大学也不例外。雷文校长就说过:“……使他们(耶鲁学生)具有领导才能和服务意识。”
但是领导才能是无法量化的,也在极大程度上因人而异。不过,在与耶鲁学生的谈话中,我感觉到耶鲁的招生官确实眼力非常,因为这些学生都展现出领导者的潜质和自信,难能可贵。
比如我们的向导Katherine,非常活泼、开朗、健谈、风趣。她言语中透露出来的自信令人印象深刻。这是一种由自身的积累焕发出来的自信,绝非自傲或是显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在耶鲁碰到的学生都有这些潜在的素质,尤其是那种蓬勃的自信。他们可能未来不是领袖,但即使如此,他们也会拥有领袖的气质和胸怀。这是耶鲁教育的初衷之一。
求 知
耶鲁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拉丁文,意为“光明和真知”)。真理和真知是学校治学的根本所在。
教授治校,在当时的美国是史无前例的。教授治校带来的最显著的成果是对知识的至高追求,把真知奉为学校的根基。耶鲁在长达三百年的历史中,自始至终秉持着这个崇高的治学理念,把学术教育的精髓彻底灌注到校园的每个层面。时至今日,耶鲁的学生们仍然以学习为自豪,以求知为动力,把耶鲁独特的精神和理念付诸实践。
可以说,耶鲁一切的一切都与其校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学校内攀附石瓦的常青藤叶、雅致又不失风韵的哥特式建筑都散发着古典的芳香。历史的痕迹是为了提醒学生们切记学校的历史和它代表的一切:对真理无尽的渴求。
耶鲁作为学术的殿堂、人文的高地,鼓励学生去大胆地尝试、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所以学校不仅提供受人欢迎的购课时段,而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生的研究和实验。耶鲁是常春藤大学中最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校,耶鲁的教授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这一切都是“光明与真知”的具体实践。
最后,耶鲁的住宿学院制度为学生们提供了绝佳的交流与沟通环境。每一个学院配备的教务长也能最有效地协助学生渡过学业的难关。
光明,代表着视野、责任和机遇。真知,代表着知识、追求和信念。如果你问我耶鲁大学的精神在哪里,我会说耶鲁精神已经完美地包含在他们的校训之中了。
访谈篇
这次耶鲁之行有幸采访到了耶鲁在校学生Katherine和博士生刘集,他们从耶鲁学生的角度诠释了耶鲁的精髓。
胡宇风采访耶鲁学生Katherine
胡:耶鲁学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不是有很多压力?
Kat:我认为这是耶鲁美妙的地方之一。我们这里的确有很多用功的学生。虽然耶鲁的学生都非常自主并希望完善自我,有很强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和同学总是携手共进,相互帮助,并不会产生这方面的矛盾。所以要从朋友或同学那里得到帮助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们可以一起检查已完成的作业、互相请教等。我认为耶鲁营造了一个巩固友谊的好环境。但不得不说,虽然同伴会乐于帮助而不是和你恶性竞争,学习压力还是存在的,在耶鲁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完成我们的目标、达到我们的预期,不管是在课堂里还是课外活动中,这是耶鲁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胡:平衡地处理好你的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是不是很困难?
Kat:是很困难,因为你会想去尝试所有的事情。你会想参与所有有趣的课外活动,学习所有吸引你的课程。所以我认为尤其是在第一年,你在这里学习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时间管理。当你学会如何去找到那个平衡,让你学习课余两不误时,那么生活会变得很精彩。但第一年就是让你去发掘自己在每样活动上应该分配多少精力和时间,以便日后顺利地学习和生活。
胡:这里的餐饮怎么样?
Kat:好极了!虽然我离家很近,而且我母亲的厨艺无话可说,但我很多时候仍然选择在学校里吃饭。这里食谱健全,也有专门的素食者餐厅。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点心等。这也是我喜欢耶鲁的原因之一。这里提供各种选择,并能把我们喂饱、喂好。简直好极了。
胡:我发现耶鲁没有明显可见的校门,就像城市的一部分一样。那么耶鲁和纽黑文市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是大学天衣无缝地融入了城市,还是两者保持距离、井水不犯河水呢?
Kat: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尤其热爱耶鲁校园的原因是它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城市之中,比如我们面前就是一条城市的街道。但我们即将步入的绿地却是只为耶鲁学生开放的活动与社交场所。我喜欢这种平衡,一方面能身在城市之中,一方面又有我们自己的学生拥有的地区。我认为耶鲁大学和纽黑文市的关系非常好。比如说我吧,我从小在纽黑文市长大,所以我小时就在耶鲁大学做事。10岁时我就能参加一个耶鲁大学内的夏令营,选择他们的课程……耶鲁学生也在本市的各个学校进行支教活动。所以耶鲁学生对城市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因为他们总是很愿意去与其他市民交流并伸出援助之手。纽黑文市也同样报之以李,比如城市里有很多州内文明的学生餐厅、实习机会。城市内的社区同样对学生非常开放。所以友好的关系是双向的。纽黑文市非常自豪能成为耶鲁学生的家园,耶鲁学生同样喜欢去融入社区、探索城市。
胡:能解释一下耶鲁12个住宿学院是如何运作的吗?
Kat:耶鲁大学规模庞大,你作为5000名学生之一,极有可能被忽视、或失去应得的关注。所以耶鲁决定把拥有5000名本科生的大学校分成12个大约有400人的住宿学院(residentia1 co11ege)。这样你的周围就有一个更小的社区。你不仅能获得应有的关注和尊重,而且仍能享受大学的诸多资源,比如更多的教授、书籍等。这就是我们拥有住宿学院的原因。住宿学院的学生是随机抽取的,所以在每个住宿学院,学生的分散程度和差异与整个学校是一样的。比如说约10%的耶鲁学生是国际学生,那么在每个住宿学院的国际学生也大约占10%。我们想让每一个住宿学院成为耶鲁大学的一个缩影。
每个住宿学院有两个重要的教职员工。一位是院长(Master),他或她会组织学院内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院长组织了“皮尔森日”。我们那天会聚集在一起,共同进餐,在庭院里聊天、闲逛、放松心情。然后我们会在庭院中心最大的池子里加满黄色的果冻,院长和我们都会跳进去和果冻“搏斗”。这听上去有点恶心,但确实非常有趣,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院长还负责组织邀请各个领域的著名人士举办茶会(Master's Tea),比如上次他安排我接见了塞尔维亚王储亚历山大二世,共进茶点。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经历,让我从塞尔维亚的领导者那里学到了很多。另一位是教务长(Dean),他负责你的学业指导。他们会为你推荐课程、帮助你渡过学习上的难关、为你的课余活动提供建议和帮助。他们是你的指导员,他们知道如何帮助你在耶鲁取得学业上的辉煌。
第一年所有新生住在老校区(O1d Campus),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尽快熟悉大学生活、适应学习环境。第二年起他们会搬到各自的住宿学院。所以通过住宿学院的活动你可以跨年级去结交朋友。
我认为住宿学院制度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它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家”。我的朋友们,无论年龄、背景、学业,只要是我们学院的,出门前会说:“嘿,我一会儿回家。”我觉得这真正凸显出耶鲁为学生着想,让我们在一天之余,能在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歇息。
胡:整体上说,耶鲁的体育怎么样?(www.xing528.com)
Kat:因为我们不给予运动员奖学金,所以多数学生需要凭借他们的学术能力进入耶鲁。虽然学生可以通过他们的体育能力进入其他一些学校,比如康州大学(他们有一个表现抢眼的篮球队,因为他们通过奖学金吸引了那些体育健将),但这在耶鲁行不通。总体上我们把更多重心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而不是体育,所以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体育的综合实力。不过在有的体育项目中我们的实力也不一样,比如我们的壁球队。耶鲁的女子壁球队在今年的大学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我们的帆船队在竞赛中获得第一。我们的冰球队几年前赢得了全国冠军。
胡:外界有许多关于耶鲁秘密社团的传闻,给人一种神秘感。所谓的秘密社团到底是什么呢?
Kat:它确实听上去非常神秘,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人们过分夸大了它的价值。在大三那年,有一组学生会一周碰头一到两次。他们做的事是每人准备好自己的自传,并跟组织中的其他同学讲述你来自的地方、你做过的事情、你未来的打算等。我有些在此类社团中的朋友,当我跟他们谈及时,他们告诉我这是一种很好的结识新人的机会。而且耶鲁人都不爱自大吹嘘,他们不会跟你鼓吹他们在百老汇表演了两年,或是之前上过很好的学校。他们都比较谦逊内敛。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认识新人、结交朋友,听取他们正在做的有意义的事,因为正如我所说的,他们平时不会一味鼓吹他们做的事情。所以这是秘密社团的真正意义所在。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未到大三,所以并没有这种社团的一手的经验。
胡:我听说耶鲁有许多传统。能介绍一下你们著名合唱队的“百家争鸣”the rush)吗?
Kat:好的。我们希望加入兄弟会的每一个学生都需要经历这样一个活动,这是兄弟会吸纳新成员的一项活动。加入我们的合唱团也要经历the rush。他们举办这个活动的方式特别有趣。我的一个朋友就有这样的经历:几乎合唱团的三十多人都会聚集在一块儿,把自己打扮成印第安人的模样,在脸上涂上颜料,头发上插上羽毛。他们把我的朋友从餐厅“绑架”出来,并让他给大家唱歌。这是我们合唱团的一个传统,他们穿上古怪的衣服,让你做古怪的事情。
胡:你最喜爱的耶鲁传统是什么?
Kat:嗯,好问题。我非常喜欢我们的圣诞晚宴。虽然我们来自各种宗教和社会背景,这个活动是所有新生绝对向往的。那一天我们来到最大的餐厅,发现那里有圣诞老人、冰雕、美味的食物,甚至有小男孩在那边敲鼓。整个大堂被装饰得美轮美奂,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开胃口大吃一顿,并且享受每时每刻。真的太令人激动了。真的很像《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的圣诞晚餐。新生们非常期待这个晚餐。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很荒谬,好像把你带到北极去和圣诞老人共度节日,但同时也是其乐无穷的。这也象征了耶鲁大学对学生的感谢,感谢他们来到耶鲁,感谢他们的勤奋学习。这是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
胡:你的专业是什么?耶鲁有哪些优势专业?
Kat:我的专业还没有确定,这个可以等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再确定。不过我计划去医学院。这也是因为这里许多的课程影响了我的决定。有三个相对更流行的专业是政治科学(Po1itica1 science)、历史(history)和经济(economics)。这是在学生中最流行的三个专业。但因为耶鲁希望学生在各个系都有所尝试,比如音乐、生物、写作等。所以每个系自身也很强。我很难说哪个课程一定比另一个课程好,关键还是要看学生对自己的要求和他的兴趣,要看他怎么选择去利用耶鲁的资源。
程姚东采访刘集博士
程:为什么耶鲁大学如此重视本科教育,研究生能力不是更强吗?
刘:虽然研究生能力也许比本科生强,但这并不会决定一所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美国高校认为,社会确实需要研究型人才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最有发展前景,最有冲劲。让我来打个比方吧,如果我们要制造一枚火箭,真正需要的研究生博士生也许只要两三名,而剩下的呢,是各方面的技术工人,而他们是什么人呢,是本科生以及技工学校毕业的人,就是那么简单。
程:申请耶鲁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刘:如果是本科申请的话,一般在中国高中毕业后考雅思或托福,最后考过SAT。而如果你现在是大学生的话,一般来说,申请美国研究生入学,必须提前1年甚至2年开始准备,且需要到目标大学的网站上仔细了解招生的入学条件,并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再通过一定的方式提交申请。研究生入学一般需要参加TOEFL和GRE两门考试(如果报考商学院,则需参加GMAT考试),还有美国大学对中国大学的有些学分是不认可的,比如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课程。
程:你在中国读完大学后又到美国读大学,在你看来前后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刘:我觉得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大学的课很多,把课排得很满,但是作业相对来说要少和轻松,因为教授在课上几乎都解决了,知识点都着重提了一遍。而耶鲁大学排的课相对较少,但是课后的作业相对较多和棘手,课后要花大量的时间。
程:中国大学里的社团和外国大学里的社团有什么区别吗?
刘:中国大学里的社团的成立也许要通过相关组织的认可,而耶鲁大学里的社团就没有很多的限制,比如说很有名的骷髅会,它就是个政治色彩极强的秘密社团,像我在耶鲁读了5年书,也没有参加过或看到过他们的活动!
程:我发现有些高中生毕业后到美国读的是文理学院,之后再到其他大学,你能解释一下吗?
刘:让我先来解释一下文理学院吧,文理学院(1ibera1 arts co11ege)是美国高校的重要种类之一,以本科教育为主,特征是注重全面综合教育,设置课程包括艺术、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门类。区别于以就业为重要指针的各种专业学校或技术高校。美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这些文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在大部分美国人心目中,文理学院往往代表着经典、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许多文理学院的学术声誉往往不亚于哈佛、耶鲁等名校。所以有些学生希望先到文理学院学习,再以此为跳板去其他大学。
金妤清采访Katherine
金:我曾听说耶鲁大学有一门非常特别的课程:死亡哲学。在我的印象中,哲学课是非常乏味的,但是这门哲学课却吸引了很多的人,我对这门课能变得如此受欢迎的理由感到好奇。
Kat:一、这门课程是开放性的,它的特殊也是造成热门的原因之一。二、这门课的教授颇具幽默感,他在哲学方面也颇有研究。三、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很高,这门课对人的灵魂和本体方面都有一定的讲解与分析,这也是吸引学生前来上课的原因。
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想要知道在美国人眼中这意味着什么?
Kat:美国的枪杀案频频发生,往往发动者都会有轻生的心理,这门课不仅仅是一门哲学课,还是一门心理课,也带有一点点的逻辑课程。这门课的开设其实也没有意味着什么,仅仅只是想借此来打消更多的人的轻生的念头,这是对自己高贵灵魂的保护和尊重。
金:这门课的教授者是She11y Kagan,那么这门课是不是他所创设的?然而为什么要创设这门课?也许是由于社会现象,或者仅仅只是想要展现出教授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参观耶鲁大学,与学生代表Cat座谈
Kat:我也不是很清楚这门课是否是他所创设的。至于是社会现象还是对研究成果的展示,我想两者都兼有吧!
金:从耶鲁大学的骷髅会曾经走出了美国总统布什和候选人约翰·克里,它也渐渐成为了最神秘和最具权力的组织,但是它对人的吸引点是什么?它有没有什么选择成员的标准?
Kat: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标准,只是凭个人的兴趣而已。骷髅会是对先前收集到的骷髅的研究和探索,它被一些人视为是一种邪教,其实它并不是。它的神秘也是由于研究的对象才显现出来的。
感悟篇
耶鲁,家
胡宇风
经历过哈佛的红砖陈漆、雕柱拱门,麻省理工学院的高堂金碧、长廊石阶后,我们在第二天追着熹微的晨光赶到纽黑文市。风尘仆仆而至的我们耽误不起,又扭头疾风般走向耶鲁大学的接待处。远远地望见一座低矮的白漆黑顶的双层别墅,误以为不过是另一片沉睡在耶鲁中的纽黑文,直到收步于前才诧异地注意到门前挂的“接待处”标牌。猛停后才听到身后伙伴们劈里啪啦的脚步声、夹杂着叮铃咣啷的相机、墨镜、录音笔撞击在一起的合声和止步时的摩擦声、喘气声,在纽黑文回荡。
纽黑文市是一个不紧不慢的城市,没有繁华的闹市、没有喧嚷的广场。节日期间,想必市民们、学生们会忘情地庆祝一番,把欢乐之火燃遍纽黑文城。但在这个平凡的清晨,纽黑文一如既往的安逸,空寂中洋溢着温馨,沉默中流露出关怀,给人一种家的感觉。
我们的导游Katherine是一位棕发碧眼的耶鲁女孩,活泼、开朗又不失成熟。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笑容。她是一个很爱笑的女孩,不是腼腆娇羞的笑,是大方的笑,自信的笑,有感染力的笑,脸颊边荡起酒窝,好似绽放的花朵。每当讲到趣闻轶事,她会笑起来,银铃般的笑声就会荡漾开来,给我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添上一抹微笑。
8月的耶鲁大学正值暑假,温和的阳光撒下金闪闪的沙砾,嵌在石缝中、长椅上、树叶间,校园内的人却稀稀疏疏,与普照的阳光不甚相称。想必耶鲁的学子们更习惯把皑皑白雪看作家的象征吧。
不知不觉中已踱步至享誉盛名的哈克尼斯钟楼(Harkness Tower)下。与其说哈克尼斯钟楼鹤立鸡群地傲视四方,不如说哈克尼斯钟楼已经与绿荫、树木、建筑融为一体,促进了耶鲁的和谐统一。只有站在钟楼下仰视,方能体会到其独特的庄严。若简单地描述其为一座古老的钟楼,抑或是一幢哥特式的艺术杰作,恐怕不够,而且还不准确。哈克尼斯钟楼是沉默的见证者,历史的背负者,精神的象征者。它是三百年文化的积淀,它是几十代耶鲁人匆匆中的永恒,它是“光明与真知”最忠实的实践者。哈克尼斯钟楼不仅是一幢建筑,它已经超越了建筑。
更令我惊奇的是哈克尼斯钟楼的钟声。Katherine笑着介绍,每天耶鲁的学生们都会在哈克尼斯钟楼上敲响钟声,但校园中回荡的并不是庄严肃穆的沉重之声,却是各种节奏鲜明、轻快无束的流行歌曲。乍一听简直无法理喻,如此古老的瑰宝怎么如儿戏般耍弄?这栋建筑史的骄傲充满了历史的厚重,如何可以冠以现代的轻浮?但细细一想,也在情理之中,甚至尤其合理。耶鲁的学生要告诉外人,维持传统不是不求变化,而是用不变去诠释变化,使古老的遗产绽放出崭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耶鲁的学生想告诉我们,耶鲁是一所能兼容古今的学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耶鲁就是这么一所“大”学。
日头已经扫过东方,直挺挺地撑在半空。校园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是住宿学院。我们站在大树的绿荫下,打量着四周泛金的草地,哥特式的楼房,中央的喷泉。Katherine笑着说,每个住宿学院都有自己特殊的活动,比如说她所在的Pierson Co11ege,就有自己专门的节日。那天,他们会在庭院中央的喷泉中贮满果冻,然后院长会带头跳进去打滚。听到这里,我们不禁“扑哧”地笑出声来。“这是住宿学院吸引人的地方,”她说,“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我们不会孤单。”
时间是如此琢磨不透,一个多小时就在眼角边闪过去了。是时候离开耶鲁了,但我的心中却有点缺憾,好像一小片空白无法填补。目光再次扫过绿叶、砖瓦、石柱、雕塑,每一点滴都存在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把我的神魂牵住,一步一回头。抬眼望见Katherine远去的身影,我急匆匆地追赶过去,脚步沙沙地响起,相机、录音笔叮铃咣啷地在包中晃荡着,又在纽黑文街道中添上一点余声。我追上她,问:“Kat,你认为耶鲁带给了你什么?”
Katherine回过头,沉思了一会,微笑着对我说:“耶鲁给了我一个家。”
我好像一下懂了什么。纽黑文,钟楼,学院,文化,家。
忆,悟,惜
金妤清
走在街边,丝丝的凉风向我吹来,额前的碎发时不时地吹起又缓缓地落下。看着眼前匆匆走过的大学生们,转身望了望身后的大学,记忆的碎片拼凑了起来,思绪又回到了那一天。
那天是我采访的日子。迎着那一缕的朝阳,缓缓地走进了耶鲁的校园,扑面而来的便是那股夹杂着浓厚哲学氛围的气息。
我揣着紧张不安的心情,时不时地打开笔记本看看准备好的采访内容,不断地抬起头来观察着最佳的时机。终于有见缝插针的机会了,我小心地走上前去,用并不熟练的英语向耶鲁大学的学生咨询着。当她说到“现在的一小部分人有轻生的念头”时,我愣住了,再也无暇顾及其他,小声念叨着:“轻生,轻生……耶鲁大学的死亡哲学课……死亡哲学课……”
什么是哲学?
在众多人眼中哲学很无聊,很空洞,很复杂,然而各所大学相继开设哲学课程,又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是一盏明灯,为人们照亮前行的道路,不让人们有所迷失。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人生的方向,可以为人们寄托着心灵的混沌,可以……
那什么才算是哲学呢?
在我眼中,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算是哲学。社会现象、自然规律、名人名言……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钻研。
由此看来,哲学是不是很重要呢?
这不,2006年耶鲁大学对全球公开了各类的哲学课,其中死亡哲学课的开设更是吸引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学生。
死亡,在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诠释。在有些人眼中,它具有强烈的恐惧感,这门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心灵的安抚;然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它反之是一种洒脱,心灵的慰藉是他们必不可少的。
这门课程针对人的灵魂和本体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它借此来打消更多人的轻生念头,呼吁大家要保护和尊重自己宝贵的生命和高贵的灵魂。
“某某大学发生了枪击案”这样的头版头条在美国或许已经被人看得淡然了。然而发动枪杀案的那个人常常不是因为想要去,而是因为他对生命的珍视度已经几近为零,他对人生的价值观已经看得很淡很淡了。
这样的现象在每个国家都多多少少的有一些,看着报道照片上每个人幽怨的眼神,略带的无奈和悲愤,读着他们背后的种种故事,我不禁觉得他们死的并不值得。因为引发他们轻生想法的往往不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而是那些略有些无聊幼稚的芝麻小事。我为他们默默地叹息着……
生命是唯一的,然而死亡却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有人曾经说过:“死亡并不能解决什么!”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内心深深地颤动了。是啊,一个人的死亡只是给他带来解脱,他的烦恼会随之烟消云散,然而人死了还能复生吗?他轻生的目的在于想要摆脱烦恼,然而生命没了,烦恼还重要吗?
我默默地思索着,在这句话的后面补上了一句:“它带来的反之是痛苦!”他一人的死亡换来的是千千万万人的痛苦,他的父母,他的亲朋好友会怎样?他们常常以泪洗面,口中轻轻念叨着的都是他的名字。他的纵身一跃背后带来的是多大的痛楚啊!
继而带着沉重的步伐踏在耶鲁大学的林荫小道上,抬头仰望,一栋栋充满童话般色彩的建筑楼展现在我的眼前,朝阳的阳光刺得我的眼睛有些生疼。我伸了一个懒腰,微微地吐了一口气。
踏出耶鲁校园,在回程的路上,我头轻轻地靠在汽车玻璃窗上,望着窗外迅速逝去的树木,脑海里只有一句话:生命是无价的,是唯一的,我们要珍惜它!
相约名校话游学
程姚东
今年五月底,《新民晚报》与学美留学机构联合推出优秀中学生赴美访名校活动启事以来,我经申请、递交各类申报材料、专家组评审、录取、签证等诸多环节;最后终于在7月30日,梦想成真踏上飞往美国旧金山的UA858飞机。
我是浙江省桐乡市茅盾高级中学高三文科实验班的应届毕业生,曾任班级的学习委员、宣传委员、副班长等职,每学期获评三好学生,科技小发明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获国家专利。
说起来,自己也算是与《新民晚报》有缘,早在2010年起就有多篇文章及绘画作品在该报夜光杯作文栏目上发表,如《生活似茶》一经刊登还相继被其他网站与杂志转载呢。如今,我能有幸代表长三角学子赴美参访世界名校,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我带上了外公祖传的集折纸、剪纸和绘画于一体的纯手工制作的民间艺术品——折纸孔雀,让美国名校见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带上自己设计的科学小发明模型,与名校的学生切磋、交流;还特意带上以中国文学巨匠茅盾先生命名的我的母校——桐乡茅盾中学的校徽相赠。同时,也会认真学习他们好的学风与教育制度,如高中阶段文理不分科等,此举或许更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实,我除了学习之外,还喜欢绘画、音乐和拼装变形金刚等,绘画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应邀进京参赛,相关绘画作品与作文在《浙江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并通过测试获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西画B级证书,著名画家、翻译家、作家丰一吟女士(丰子恺先生之女)欣然替我题写了《程姚东画选》的题词以示鼓励,这次也带了代表家乡享誉世界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的漫画贴相赠。同时,我将带上考出九级的笛子与画笔与名校学生联欢,让他们瞧瞧中国的素质教育在我们身上结出的成果。
“木变良材扛大厦,石成玉器垒高台”,让我们一起共同见证!
附:即兴创作的小诗
相约名校
相约名校,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
相约名校,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贵记忆;
相约名校,是走入世界重要的一步;
相约名校,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段绚丽乐章。
让我们一起用文学、用相机记录下属于你的、我的游学生活。再让我们来发现:在身边还有那些与您有同样经历的朋友!
也与您一样,在求学的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