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和教育国际化——基于上外附中相关实践之上的认识与思考
章正言
《新民晚报》提供的“职业规划和教育国际化”的议题,让我们有机会从这两个层面出发,再度审视学校的办学情形,以获得较前更加丰富的认识。
从职业规划教育的角度来看,上外附中近50年的办学历程凝练而成的外语教育特色清晰地写在它的校牌上,而这明确的办学特色又清晰地透露着明确的职业导向。我们坚持这样的理念:教育必须对社会多元的职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多元的应答,而这个多元的应答有赖于各级各类学校多元的办学特色;我们力求在把握培养目标,坚持办学特色的同时,不离不弃地渗透职业规划的导向。
但在经济全球化、人才需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今天,在职业规划教育无法离开国际化背景的前提下,我们从2003年开始致力于国际视野下的外语教育特色的发展,力推我们的办学特色走上国际化通道。
现代外语教育强调知识性、实践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我们自2003年起开始实验“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法”,将“语言承载文化,文化丰富语言”作为外语教学基本要求,力图把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提升到文化层面,让每一堂外语课都能从一定程度给学生以了解世界的窗口,使我们的外语课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语言工具,并且提供一部承载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标志着全球资源分布、深藏着政治风云的世界地图册,借此有效地引领学生从了解不同文化,走向尊重不同文化,并养成对不同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的适应能力。(www.xing528.com)
2.在多语课程的发展上体现国际化
上外附中的多语教学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已走过四个阶段:建校开始的6个语种的主修外语课程;80年代开始的“一主一辅”多语教学的方案(即要求学生掌握一门主修外语和一门辅修外语的模式);进入21世纪后,我们在此基础上,开始了“一主二辅”的多语教学的实验,要求学生在中学阶段掌握一门主修外语并辅修第二和第三外语;2007年我们又推出同时主修两门外语的多语课程。每年在不少国际、国内交流的正式场合,我们都能充分领略到学生多语的风采。
3.在以外语为特色的综合活动体验的平台上呈现国际化
我们尝试将外语技能与国际政治知识复合,建立“模拟联合国”社团,提供外交人的职业体验;我们将外语技能与经济金融知识复合,建立了“赛智”社团,提供外经人的职业体验;我们将英语技能与多语技能复合,并赋予口译技能的强化,建立“同声翻译”社团,提供国际公务译员的体验……我们相信外语技能与综合技能、实践体验的结合,可以形成互补合力,使得现代社会人才素质养成的过程更具自主性、发展性和整体性。
从教育国际化的层面来看,上外附中在从事了很多包括上述内容在内的相关实践的基础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国际化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能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在上面充分展开了国际化的设计和实践之后,这个共识也传达了以下的要点:
1.如果期待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国际人才的话,应该在充分拓展国际视野和国际通道的同时,留住学生的中国心。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接纳多元文化的同时,始终坚持将民族精神教育放在首位,开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植根”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长期坚持实施“五个一”文化熏陶工程,要求学生“学写一手规范的中国汉字、熟背一百首优秀诗词、读一批经典名著、唱一百首优秀民歌、学会一种民族特色的技艺”,为学生提供各类学习、体验、充实母语文化的平台。我们要求学生在各类国际交流项目中,无论走到哪个国家或地区,将所见所学用于实践,自豪、自信地向来自各地的朋友介绍我们的传统文化与技艺,实现跨文化交流。
2.如果期待自己的教育能在国际化浪潮中傲然崛起的话,应该在充分拓展国际视野和国际通道的同时,留住中国的教育。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面对越来越多的国外教育资源涌入国内,我们必须保持清醒:我们做的是自己的教育,走的是国际的通道。我们需要结束简单地仿学他人、照搬他人的程序;启动理智地研究他人、发展自己的程序。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走向国外留学,我们必须保持清醒:从办教育的角度来讲,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早在上世纪针对晚清时期的留学运动时,提出的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结束留学的见解,虽然背景不尽相同,但也许到现今仍然足以引起我们警戒:勿将留学之预备错当教育目标而为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