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中教育国际化更需要“本土情怀”
当“拿来”的东西,经过消化、融入和创造并上升为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走出去”时;当我们的国际交流真正变成双向借鉴时;当我们一批又一批高中学生步入国外高等学府,国外一批又一批初中生到中国读高中时,中国的高中教育才算真正达到了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做到这样当然不容易,它需要我们消化吸收的“透彻”,所创造的要有“本土”因素。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学生擅长,而英、美国家学生不会的东西,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结合我校实际,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高中国际教育融入“本土”元素。
1.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和教师教学常规,严格考勤制度和纪律。中国教育的传统特色之一就是学生有组织、有纪律,整体服从意识好。但这点在西方国家就不太重视。为了规避这个问题,我校编制《上海交大附中国际留学生手册》对国际学生在校的行为规范等进行了统一管理,渗透中国良好的组织纪律性。(www.xing528.com)
2.以科研课题为抓手,研究形成“本土”教育的国际课程。自编教材、学生作品集等来完善国际学生的课程建设。目前,我们自编教材及学生作品集有:语文高考复习用书系列《文言文·古诗》、《现代文》、《习题集》、《留学生作文集》、《中国概况复习纲要》等。科研课题《上海交大附中国际留学生高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2012年获得杨浦区重点课题,科研课题《上海国际学生本土高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获得上海市级课题立项,这都是我们探索国际学生本土课程的重要举措。
3.将“拿来”的东西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是上海现阶段高中教育的“中心词”。学校发挥积极主动性,以极其开放、包容、学习的心态看待“拿来”的东西。比如我校引进IB国际课程,主要是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首先对它的办学理念、课程设计等有了充分理解和挖掘,然后通过学校的整体设计,完善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本土学校国际化实践,也非常有利于形成我国本土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