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内涵的解读
在笔者看来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和内涵应当有两个方面:一是用国际视野办教育、办学校;二是为我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用国际视野办教育、办学校
用国际视野办教育、办学校,需要应对三个变革。其一,全球的变革。看到全球化带来的共同话题,如能源、气候与环境、科技进步等。其二,从全球变革高度推进教育的变革。不仅要考虑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而且要把握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其三,以教育变革为导向深化学校变革。不同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参照国际同类学校的共识,在观念、课程、教师、管理、资源等方面做出整体思考与系统改革。
我校以世界一流名校为参照,将重点放在了载体创设与体系建构上。首先,创设国际部(从1993年创办时的18人发展至今拥有来自6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2900多名在读学生),促进本部与国际部的多元互动;第二,与美、法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顶级名校建立交流与合作;第三,充分借鉴国际教育中的世界智慧(如国际课程的选择性、现代性、探究性与数字化),建构学校课程体系;第四,加强与IB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承办与举办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等国际赛事与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教育国际化氛围,拓展了办学的国际视野。(www.xing528.com)
●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需要分析在全球化挑战中人才的素养要求。一是人才的国际意识提升。如对全球共同问题的认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等。二是与国际交流和竞争相关的能力培育,如外语运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运用新技术与新媒体的能力等。三是应对国际上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把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
我校以拔尖与优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为契机进行了有效探索。学校关注不同领域学生的潜能开发外,还关注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领导、组织能力的提升,以及基于数字平台的学习、探究与创新能力。通过开设切合中学生需要的LO(领导与组织)课程,提高学生的领导组织能力;通过学生干部与最受欢迎学生的直选,提升学生的民主意识;创设高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知识构成;注重国际理解教育,开发了《西方美术简史》等50多门相关课程供选学;推进本部9个学科领域的双语教学,加强对国际课程的实践与比较研究;邀请国外著名交响乐团来校演出,创设音乐戏剧、美术、影视传媒中心,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营造良好的数字化校园环境,构建了29个现代数字化创新实验室,促进学生基于数字平台与专门领域整合的探究与创新。这些探索让学生在高起点的基础上不断飞跃,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地位与国际影响力。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更为宽容广阔的胸怀,正视出国留学问题,勇于迎接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办学定位的学校,宜在推进学校教育国际化上各显优势,形成既能与国际接轨、又具有自身个性与特色的育人战略与实践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