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部分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我国部分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等上级部门要求,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既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

我国部分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附:我国部分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模式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要素。对于某种类型的教育模式,为实现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必然有风格或特征较为稳定的基本范型;但即使培养同一类型的人才,其培养模式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可变和多样的。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教育部等上级部门要求,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制定本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1]

我们所调查的大多数学校都强调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目标,不断更新、调整专业课程,开拓新的应用方向,使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重视应用性、前瞻性和开放性,形成一种灵活、立体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希冀从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逐步适应行业发展、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广泛与企业联系(打开学生实习就业之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习)、重视对学生编程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等多个方面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设良好的环境

本部分内容主要参考深圳大学、长春大学、沈阳大学、哈尔滨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各大学的学校简介、学科建设教务处、招生网等网页的介绍;攀枝花学院刘国钦等著的《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联合大学高林等著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导论》以及济南大学高志刚等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2日第3版的《用“精品意识”打“特色”牌——济南大学以专业建设培养人才工作纪实》等。总的来说,各校都比较注重重点学科专业建设、精品课程、教材建设,受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影响比较大。

一、培养目标着眼于“现在与未来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要有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应用于指导人才培养时,就可衍生出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素,没有它,就没有培养模式的建构方向,培养模式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并完成该目标。培养目标既决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既要注重学生当前的学习目标,也要注重学生未来的发展。比如上海大学钱伟长的校长寄语、宁波大学倡导浙东学派精神、金陵科技学院的“一本、二主、五性”就比较有特色(见表一)。

表一 所调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img4

续表

img5

续表

img6

二、专业设置服务于“行业与区域并重”

学科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育的基本载体,又是社会需求的反映,是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教学工作的结合点。所以,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

地方大学的专业设置可以面向行业中的具体部门,培养在生产一线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学生;可以面向整个行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学生,该行业的各部门一般都可以适用。地方大学还强调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以在专业设置时还可以在某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结合的、有悠久学术积淀的学科上取得突破,以发展特色学科、优势专业。特别是在地方性知识历史语言民俗、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中,地方大学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优势,完成其他学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所调查的学校如果是综合性大学,一般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理工学院则强调理工类学科专业,如浙江科技学院强调理工类专业是全校专业的74.4%,沈阳大学为48.1%。所调查学校基本上都强调所设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调整,但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会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发展较成熟的上海大学、深圳大学等以博士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围绕相对应的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为主干进行建设;发展中学校如济南大学以专业建设培养人才,用“精品意识”打“特色”牌;而厦门理工学院、成都大学、金陵科技学院等新建本科院校根据其所在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力进行重点学科、品牌专业的形成性建设(见表二)。

表二 学科、专业建设及各校优势专业

img7

续表

img8

续表

img9

续表

img10

三、教学管理取向于“多样与灵活并行”

如何教是学生能否学好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大力进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多样与灵活的管理。

所调查学校大多数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明确提出要实行支持学生自选专业、学分制弹性学制、选修课、双学位等的有:深圳大学、青岛大学、广州大学、长春大学、大连大学、济南大学、沈阳大学。他们还提出专业设置通识化、综合化;教学模式多样化等。长春大学围绕“团风”精神进行的德育改革、沈阳大学以九一八事件为主题的爱国教育和残疾人教育体系、天津职业大学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及教师培训、成都大学和沈阳大学等学校的中小学师资培训等也比较有特色(见表三)。(www.xing528.com)

表三 各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一览表

img11

续表

img12

续表

img13

四、课程结构拓展于“模块与方向结合”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具体化,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无法将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指标落到实处,也无法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因此,必须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提升素质的课程体系,强调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教育的结合,健全“模块与方向结合”的课程结构。

所调查学校在课程结构体系和教材教法等方面,都十分注重结合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实行改革。他们既强调基本素质教育,又强调专业基础和专业精修,注重双语教学、信息化以及实践教学等。每个学校都力争使自己的精品课程越多越好,采用的教材既权威又最新,教学方法既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能完成教学目标。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济南大学的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专业建设,深圳大学的课程建设工程,青岛大学的综合网络课程建设,长春大学的以“一个导向、两个平台、三个体系、四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学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北京联合大学的分阶段实习、天津职业大学的实训中心建设等(见表四)。

表四 各校构建课程结构体系一览表

img14

续表

img15

续表

img16

续表

img17

五、师资队伍趋向于“知识与实践双素质”

知识与实践双素质的师资队伍业务素质高、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并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这样一支师资队伍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做到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骨干人才。

在人才存量方面,各大学主要采取三个方法:一是加大引进力度,解决好办学规模与教师数量的矛盾。二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现有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解决好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办学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教学评优中,将是否具有“双师型”素质,是否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作出较大贡献作为必备的主要条件之一,推动师资队伍转型。如济南大学利用寒暑假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三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满足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多样化的要求,并以此为纽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的专兼职结合不是权宜之计,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了的,也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在教师队伍的结构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的措施是:第一,逐步形成专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状态;第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的层次性结构,这是大学学科分级的内在要求,尤其学科带头人,要求少、精、尖,学术带头人队伍适中;第三,在技术职务结构上,不一味地追求高职称指标;第四,在专兼职教师结构上,适当扩大兼职教师比例,兼职教师队伍主要包括两类人才,即教授与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

六、调研总结与建议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受我国高等教育中央集权制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首先按照教育部的方针政策进行基本建设,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比如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坚持的是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其次才突出自己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在教学管理机制上实行校、院(部)、系等两级或三级管理,积极开展学分制(创新学分)、信息化、加强实践教学等。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在了解了其他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专业之后,可以学习他校,创建自己的重点学科和品牌专业,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学科专业建设培养人才,事半功倍;在深化教学管理机制方面,构建本校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注重校地合作,真正实行“学分制”、弹性学期制,专业设置综合化,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模式多样化,以专业标准要求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等。

【注释】

[1]参见江汉大学高教所:《我国省会、副省级以上城市大学(本科)发展与改革现状研究报告》,第4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