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地方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对策

促进地方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对策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开放、交流和合作中,地方大学要努力缩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寻找和利用发展的机遇,最终实现超越和升华,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地方大学科研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与社会生活、生产各方面、各部门、各行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和联系。

促进地方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对策

三、促进地方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基本对策

1.改革管理体制,实现办学自主

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大学办出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关系问题。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不断深化,总体趋势是政府放权,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在进行高教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过程中,大学坚持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结合尤为重要。地方大学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教授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以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2]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进一步依法给予高等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大学也要进一步增强依法自主办学意识,充分利用法定自由发展空间,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

2.创新评价体系,引导大学分类分层办学

大学十分关注自己在大学排名中的地位,而大学排名又是依据一定的评价体系进行的,所以大学评价体系对大学的发展具有某种导向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有利于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评价体系。为促进我国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必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大学评价体系,结合我国实际,研制出符合中国国情、有助于办学特色形成的大学评价系统。同时,应注意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通过对我国大学进行科学分类,逐步建立一套动态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构建评估机构、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自主评价的体系,形成一套以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学条件、教学重视程度、教学质量等为主的教育标准评价体系。因此,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我国高等学校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建立多类型、分层次的大学评估体系,以引导高等学校安心各自的类型和层次,并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分工协作,扬长避短,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3.走出去引进来,盘活办学资源

开放、交流和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和前进的主题,教育也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这一规律。在开放、交流和合作中,地方大学要努力缩小与一流大学的差距,提升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寻找和利用发展的机遇,最终实现超越和升华,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在发展特色的目标前提下,大学的开放应该是多层面、多方位的,既要开展与国内大学的合作,也要加强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不仅要重视大学间的合作,更要重视与当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区的合作,形成多层次的合作办学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办学特色的早日形成。[33]

4.结合地方实际,培育优势学科

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地方大学要从地方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社会特色出发,深入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需要,考虑经济发展、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的层次性,以此确定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体做法有:与市场紧密联系,确定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重点开设区域优势专业,即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地方重大基础建设、支柱产业具有重要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作用的学科专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大量应用型人才、少量基础性人才,因此,发展应用性专业、开设区域优势专业也是地方大学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的一条重要措施。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把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摆在首位,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确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及其比例,还可邀请实际工作单位直接参与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订,使其专业培养方案更切合实际,注重实效。

5.创新培养模式,培养适用人才

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上。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大学的社会价值应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地方大学要坚持市场需要的策略,寻找人才培养的空白点,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突出和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构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增强人才培养的开放性、适应性和灵活性,努力培养切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而学校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因此,地方院校需要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根据知识经济对人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拓宽学科专业,加强综合学科专业的建设,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探讨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教育质量。

6.开展科技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地方大学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和智力支持。地方大学应积极探索科研与区域经济有机结合的渠道、增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发挥大学智力和信息资源优势,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地方输送人才,为企业转化技术成果,为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咨询和智力支持,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地方大学科研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模式”,与社会生活、生产各方面、各部门、各行业建立广泛的合作和联系。在科研上,地方大学的重点不是把资金投入原创性的研究,而应放在引进、解释、传播、改进和应用上,使最前沿的科技信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吸收和传承,使国际国内现成的科学技术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实际快速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地方大学要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培育具有地方特点的科研特色,以提高科研的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院校自身发展的良性互动。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文化传统

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文化形式参与的非强制性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激励、导向和规范的功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传统。校园环境既包括无形的校园文化环境,如优良的校风学风、浓厚的学术氛围、恰当的制度设计等,也包括有形的校园物质环境,如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建筑和景观。校园环境是一所大学独特的育人氛围和环境,是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和谐统一。学校办学特色正是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营造特色校园文化时,大学要因地制宜。在硬件建设方面,如建设校园建筑环境时,要依据地理位置,讲究设计风格,有时还要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文景观。在软件方面,要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动,在文艺体育、科技等方面自成一体,形成优势。

【注释】

[1]参见李泽:《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参见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3]参见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课题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战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参见李双辰:《办学特色: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电力教育》2004年第4期。

[5]参见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6]转引自欧内斯特·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95~296页。

[7]参见刘尧:《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发展误区及其矫正策略》,《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8]参见李双辰:《办学特色: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电力教育》2004年第4期。

[9]参见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www.xing528.com)

[10]参见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1]参见浩泉:《地方高校如何争创“一流”——北工大校长左铁镛谈地方高校发展战略》,《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3、14期。

[12]参见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13]谢绳武:《以教育创新推动创新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第11期。

[14]参见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5]参见韦巧燕:《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高教论坛》2005年第3期。

[16]参见林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创建办学特色》,《教育探索》2008年第3期。

[17]李泽:《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11月。

[18]参见王志刚:《高校办学特色研究论纲——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一》,《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9]参见林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创建办学特色》,《教育探索》2008年第3期。

[20]刘智运:《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研究》,《大学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21]参见黄金珠、杨丽娜:《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2]杨延东:《高校办学贵在“一招鲜”》,《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2日。

[23]参见李双辰:《办学特色: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电力教育》2004年第4期。

[24]蔡首生、李轶芳:《试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

[25]参见姚永强、徐春桥:《论教育管理的规范与创新的融合》,《教育与现代化》2003年第1期。

[26]参见蔡首生、李轶芳:《试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

[27]参见江汉大学高教所:《我国省会、副省级以上城市大学(本科)发展与改革现状研究报告》,第32~37页。

[28]林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创建办学特色》,《教育探索》2008年第3期。

[29]参见蔡首生、李轶芳:《试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创建》,《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5期。

[30]韦巧燕:《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高教论坛》2005年第3期。

[31]参见黄金珠、杨丽娜:《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的思考》,《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32]参见韦巧燕:《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高教论坛》2005年第3期。

[33]参见李双辰:《办学特色: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电力教育》200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