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

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高等学校主要是依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理应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

二、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

办学特色反映的是一个学校各方面工作特色的集合,它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的特色可以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可以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方面的,可以是师资力量方面的,可以是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可以是教学方法方面的,可以是管理模式方面的,可以是校风方面的,甚至可以是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方面的。但是,不管表现在哪个方面,特色应该归结为一所学校所独有的优秀育人环境或育人方式,它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应发挥独到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优势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不同的大学由于在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学科结构、历史传统不同,会呈现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风格。归纳起来,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应主要包括以下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

办学指导思想是大学发展的总方针和总纲,是制定和实施大学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的根本准则。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是制定和实施大学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的前提条件,对形成大学办学特色具有选择与定向、激励与调控的作用。

办学指导思想首先必须明确大学发展的工作方针,即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办学方向以及培养目标,那就是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的发展必须自觉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规律和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大学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构成办学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发展思路清晰,方向明确,学校发展才不会走弯路。面向21世纪,地方大学的办学思路应该紧紧把握竞争和发展这两个主轴,立足于其所依存的本土资源,适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知识、文化的生产需求,深化改革,更新观念,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稳步发展。

2.学校目标定位

大学发展目标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大学发展所要达到的数量、质量、规模、速度以及内部结构和比例关系的综合指标体系。学校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目标的选择和确定是打造大学办学特色的前提。大学有了精心设计的目标,学校全体成员就有了明确的工作方向。一所大学的目标,有整体与局部之分。整体目标是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某个较长时期内学校生存发展中带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发展方向的科学预见和创造性思考。在战略目标定位上,要能够体现学校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还要能反映学校的社会声望和地位。战略目标确定后,就需要确定学科发展目标或院系发展目标,这就是局部目标。“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气勃勃的办学目标。所以,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的所有要求的大杂烩。它需要在众多要求中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予优先考虑的重点。”[6]所以大学目标发展定位是一个目标体系的定位,同时又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系统定位。每所大学只要发展定位准确,办学思路清晰,发展理念先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最终都能办出特色。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所指出的:“谈到特色,必然要涉及学校的定位问题。定位决定了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学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

地方高等学校主要是依据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理应为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首先,地方高等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本地区,毕业后也主要就业于本区域。其次,地方高等学校的科研主要是以实用性为目的的,其科研成果多应用于本地的企业和社会实际,从而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再次,地方高等学校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载体,其形成的文化成果、创造的文化氛围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不自觉中对本地区民众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区域文化的发展。地方大学的教学科研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在“地方”上做文章,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都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各项发展目标都要适应地方经济、科技发展方向和人才的需求状况,立足于开发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办出地方特色。[7]

3.人才培养模式(www.xing528.com)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首要职能,也是大学体现其特色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应该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学问修养和人格修养并举。国外成功大学办学的重要特点是面向社会,有鲜明的时代性。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大学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的共性,还应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向广泛方向发展。有特色的大学应该能为社会培养大批杰出的专门人才,使大学得到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地位。大学必须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人才创造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8]

地方大学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其人才培养不仅要能够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而且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个性特长等要更具有竞争力。所以,地方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上与其他大学同类专业相比,应更具有个性化、综合化、超前化的特色,使其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于社会的需求。大学内部各个专业都应依据社会的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9]

4.学科和专业建设

大学的特色具有多元性特征,但优势学科是灵魂。大学办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建设上,诚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大学的特色主要是针对学科特色而言的。一所大学的优势学科所在,也就是这所大学的特色所在,大学根据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某些重点学科,使之成为优势学科,并率先在自己的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这是大学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堪称世界一流的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居于世界一流,它们往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的最前沿,形成特色,在优势学科领域为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和确立了学校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这就是说,地方大学必须也完全有可能在正确认识自身的办学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发展自己的重点学科,使之脱颖而出,成为优势学科和办学的亮点。学科建设代表着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还决定着其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景和后劲,大学办学层次的提升,更加依赖于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和学科的知名度与学科特色。所以,学科特色堪称大学特色中最主要、最鲜明的标志。地方大学必须建立既适应自身发展要求,又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资源禀赋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与企业联合、学校与社区联合、学校与特色文化和优势产业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专业是人才的孵化器,设置什么专业,既要看社会的需要,又要看学校的定位和条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面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必须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和专业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直接反映了大学办学质量的要求,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因此,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一要在发挥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造,巩固和强化特色;二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建设新的特色专业;三要根据大学自身的条件,注重在培养方式上形成特色。[10]

5.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大学办学的一大特色。校园文化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也是一所大学独有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综合。创造性人才必须借助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沃土,才能茁壮成长。校园文化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包括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校园环境,也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风尚,即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指校园建筑、雕塑、亭台、楼阁以及绿地树木、花卉、池塘和教学实验基地设施等,后者指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术活动、文化社团活动,学校的管理方式和风格,各种制度安排及其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学校氛围。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因此,凝练办学特色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突出和彰显办学特色。毕竟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潜移默化并实实在在地作用于每一个学生,并在他们身上打上烙印。正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湟,与之俱黑”。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并因此养成特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个性特长,这就在客观上为学生初步确立了成才的方向,奠定了成才的基础。[11]

校园文化特色也是高等学校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具体表现,因为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单元,高等学校负担着传承人类文化、创新知识、发展学术、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集中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是校风、校训,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例如,清华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经验证明,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宽容、求真务实的文化氛围是高校完成其使命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明智的领导者用心引导,正是由蔡元培竺可桢等老一辈教育家营造的“学术民主”,“兼容并包”,“广纳百家”,“求实尚真”,“民主、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才逐步造就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名校的办学特色,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革命家。这些名校所走过的发展轨迹对于地方大学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凝练校园文化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总结历史传统上,还要使这种文化和精神得到师生员工的理解和认同,进而转化为师生员工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加强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和爱校教育,激励他们继承和弘扬学校传统,使学校的文化特色以师生员工为载体不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创建,其关键是要立足于创新,只有创新,大学校园文化才能永远充满活力;只有创新,大学校园才能永远焕发勃勃生机。[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